APP下载

基于认知地图的四川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研究*——以成都郫县团结镇为例

2015-07-25杨春燕YANGChunyanWANGHo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

杨春燕 王 红 YANG Chunyan, WANG Hong

基于认知地图的四川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研究*——以成都郫县团结镇为例

杨春燕 王 红 YANG Chunyan, WANG Hong

摘 要通过分析四川小城镇——郫县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出现的问题,提出四川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采用认知地图法、文献资料调查法以及实地访谈等方法,对郫县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的现状、公共空间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共空间的活动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公共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使公共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适应性、多样性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城镇公共空间得到持续、有效、合理的发展与利用。

关键词四川小城镇;公共活动;认知地图;空间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

杨春燕, 王红. 基于认知地图的四川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研究——以成都郫县团结镇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5): 59-62.

0 引 言

目前,我国的城镇公共空间尚未脱离自然演进的模式,规划理论的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要凸显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人本气息,同时,在城镇的发展中要兼顾传统与现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等问题[1]。小城镇的公共空间作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并承担小城镇的各种公共功能,无疑更需直面这些问题。

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城镇建设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小城镇公共空间在建设时出现了许多问题[2],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现在的研究一方面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外城镇建设理论,另一方面,公共空间的本土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公共空间。关于小城镇公共空间建设的研究通常归属于小城镇城市设计范畴,对于小城镇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偏少,这使得小城镇公共空间本身的建设目的性不是很明确[3]。

1 认知地图与公共空间布局的研究

1.1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是人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空间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认知环境(空间)的“抽象替代物”,又叫“心象地图”(Image Map)[4]。

认知地图的研究主要从人与地图的关系出发,进而研究人与空间,研究人类认识空间对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和认识形成的规律,指导空间对象的建立和完善,为空间决策支持服务[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JTU11ZT18)

杨春燕: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annieyang@163.com

王 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最早对认知地图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地理学领域,探索认知地图和客观对象的关系和图形记忆的优越性;20世纪70年代末,制图学领域也开始研究认知地图,主要是想了解认知地图在认识环境和表现环境中的作用;近年来,有关认知地图的研究被引入环境规划和设计理论之中,但是在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研究理论。

1.2 公共空间布局

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是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6]。《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7]。本文所研究的公共空间是指在封闭的建筑空间以外,容纳公共性行为的物质空间。

国内对于小城镇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从宏观的层面探讨小城镇公共空间系统的建设策略问题以及规划布局问题,例如清华大学王鹏的论文《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8]就从研究决策、设计管理和开发实施这三个层面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建立做了理论建构。

小城镇公共空间不同于大城市高度发达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小城镇公共空间有带状、网格状、点状三种类型。在小城镇空间中,街道是线性空间的主要空间类型,广场通常作为节点空间依附在线性空间周围,是城镇公共空间主要的活力点,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9]。

良好的公共空间布局要具备独特性、连续与封闭性、吸引力、易达性、可识别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与人的实际感受发生关联[10]。因此,公共空间的布局要遵从人的活动规律、行为特点、普遍感受和实际需要。

1.3 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要素

小城镇的公共空间多依附于现有的街道系统。传统的小城镇公共空间是以街巷系统为主,广场等大型节点空间较少。公共活动和公共空间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在必要的生活需求上,比如商贸交易等[11-13]。对于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的影响要素,本文主要是从交通环境、文化景观以及功能适应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图1 郫县团结镇区位分析图Fig.1 location analysis diagram of Tuanjie town

2 对团结镇居民认知地图的调查

2.1 团结概况

团结镇地处成都平原中部,位于郫县东部,地处成都市母亲河府河的源头(图1)。镇域东北隔毗河与新都区的龙安镇、龙桥镇相望;东南与安靖镇毗邻;南与犀浦镇、红光镇为邻;西靠红兴镇;北与三道堰镇接壤,全镇辐员面积28.86km[14]。

团结镇是四川的回民聚居地之一,由于长久以来的回民聚居,形成了团结镇独特的回族民俗文化,回教文化是团结镇的镇区主要文化特征。城镇的文化特征还包括水文化与农耕文化。水文化:团结镇有远近闻名的府河和毗河源头,为这里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团结镇的文化中,有两个特色文化,即太和牛灯、团结老山歌。

图2 团结镇中心区公共空间分布情况Fig.2 central public space distribution of Tuanjie town

2.2 团结镇公共空间的布局现状

团结镇由8个村组成,分别为宝华、平安、仁义、永定、花蓠、太和、石堤以及学府社区,镇政府所在的学府社区是本次研究的对象,学府社区为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地块,整个社区被靖源下街划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主要的公共空间为:北面的滨河公园,西面沿府河的滨河休闲活动场所,东面的菜市小广场、传媒大学侧门外的街头广场以及西南的仁和江南街头广场(图2)。团结镇公共空间的总体覆盖面积占团结镇用地面积的1/5不到,说明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和布局还远不能满足市民的日常使用需要。

2.3 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要素分析

2.3.1 公共空间交通环境

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引入,车行交通逐渐取代步行,在城镇的空间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团结镇学府社区的公共空间80%以上依附城镇的主要道路布局,这使得这种依附于街道空间的公共空间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干扰,人行车行交通较为混乱,极大地抑制了居民的公共生活。如四川传媒大学侧门广场,由于紧贴着交通量和人流量较大的学院街,傍晚时分这里聚集着各种小商小贩,交通极其拥堵,人车极其混杂,公共空间的主要活动功能丧失。

2.3.2 公共空间文化景观

文化活力是小城镇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小城镇公共空间是一个容器,承载着小城镇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15];另一方面,小城镇公共空间本身也是空间文化的代表,那独特的公共空间景观具有巨大的人文底蕴和价值[16]。但除了中仁和江南外街头广场和滨河公园对文化活力有所体现外,其他公共空间均无表现。

2.3.3 公共空间的功能适应性

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了街道功能的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需要公共空间来承载,与公共空间的功能适应性有密切关系。作为公共空间,其空间形态要求承载多种类型的活动,在团结镇的公共空间中除北部的滨河公园外,绝大部分公共空间形态过于单一。

图3 团结镇公共空间重点认知点图Fig.3 key cognitive point of public space in Tuanjie town

2.4 基于认知地图的居民活动调研

认知地图法是探求人们如何把握空间和空间要素的方法[17]。本次研究采用此方法主要从人与地图的关系出发,进而研究人与空间,其目的主要为分析团结镇居民对城镇公共空间的空间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总结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者于2014年7月至12月间,对团结镇学府社区进行居民调查,共调查访问164人,具体调查方法是在团结镇府河下街、靖源下街、学院街等人口集中的街区发放调查问卷,要求居民“随意画出自己印象中最熟悉的团结镇学府社区公共空间,请在认为必要或重要的地方标明文字”。最终回收调查地图124份,总结团结镇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认识,可以大致分为线型、散点型、自由型三种。

2.4.1 线型认知地图

此类型地图中,居民仅勾绘出一条交通线,多为居民印象中重要的交通干线[18],或社区中最常去的交通线, 如府河下街、学院街、太和街。学府社区居民日常的活动主要是以步行为主,所以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满足居民活动从一个空间蔓延到另外一个空间的连贯性以及车行与人行的分流成为后期公共空间布局的重点问题。

类似链状的地图反映的是居民日常活动的轨迹,以及对所居住片区空间点之间连贯关系的认识与记忆。从线性认知地图的分析得出,府河下街、靖源下街、靖源上街、太和街、学院街是团结镇学府社区居民认知程度较强的线型公共空间。

2.4.2 散点型认知地图

散点型可以看做是较为简单的一种空间认知[19],市民对点的范围、界定都没有清晰的表示,只有头脑中对城镇公共空间位置的定位。散点型的公共空间应注重场所精神和功能的适应性,增加点状公共空间的识别性。

市民通过若干区位特征的点的组合,可以反映其对城镇空间的感知状况。如单点型,是在一个有边界的区域中,对某一点进行定位,构成居民最熟悉的公共空间,如仁和江南外小广场,此广场较为特别的是在广场空间中分布了三个象棋状的景观小品,增加了居民对此的识别性;通过调查发现,散点型的公共空间主要集中在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的交汇处、公辅设施附近以及居住小区较为集中的区域。

2.4.3 自由型认知地图

此类的地图随意性较强,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居民对城镇深刻的了解。通过头脑中对城镇的认知并将城镇中多个点与线组合,来表达对城镇公共开放空间的认识;类似细胞形状的地图表现出了居民对整个团结镇区域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主要交通干线的认识。

图4 团结镇公共空间重点轴线图Fig.4 key axis of public space in Tuanjie town

2.5 认知地图调研结论

通过对团结镇线型认知地图、散点型认知地图、自由型认知地图以及活动类型的分析与总结,得出团结镇公共空间如下。

重点认知点: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滨河公园,东南部的仁和江南,东部的四川传媒大学侧门广场(图3)。

重点认知轴线:为由靖源上街、靖源下街所组成的东西轴线、府河下街和太和街所组成的南北轴线(图4)。

重点认知面域:为由重点轴线和点所构成的西部府河片区和东部学院片区(图5)。

图5 团结镇公共空间重点认知面域图Fig.5 key cognitive domain of public space in Tuanjie town

3 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团结镇学府社区公共空间布局要素和对认知地图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团结镇在公共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公共空间布点的连贯性不强:西区和东区的公共空间缺乏连贯性,各成体系,关联性不强。

(2)公共放空间数量不足:公共空间的数量远远不够,其服务半径与覆盖面积占比较小,不能满足市民的日常需要。

(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整个团结镇学府社区只有东区仁和江南外街角广场和北部的滨河公园结合了当地的文化,剩余的广场皆无特色,没有将团结镇的回民文化、太和牛灯以及大千文化等在公共开放空间中展现出来。

(4)公共空间功能过于单一:目前团结镇学府社区的公共空间主要是用于白天居民的休闲与休息,并无其他的衍生功能,如公共空间周围的零售店、文化节目表演等。

(5)基础设施破旧与缺乏:调研中除滨河公园配有基础设施,其他公共空间皆无,公共空间的路灯照明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座椅休闲设施都相对缺乏,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由于照明系统的不完善,晚上公共空间大多比较冷清,街上也很少有行人,这些都严重影响公共活动的进行。

4 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团结镇公共空间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可持续策略。

(1)使团结镇的公共空间形成网络空间布局,将轴线与重要认知点连接成一个完整而又连贯的的开放体系。公共空间认知重点与重点认知轴线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空间走廊;这样的布局不仅使城镇中各部分的联系加强,而且可提高各个开放空间的可达性,使城镇的公共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城镇中公共空间的数量要根据城镇的面积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公共空间的面积与其所服务的半径和覆盖面积要成比例,不能畸形发展[20-21];公共空间的尺寸和选址要符合市民的生活需要,不能盲目选址和盲目布点。

(3)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体现城镇的特色,景观小品要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并且要保持鲜明的场所特征,使市民在日常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在无形中受到当地特色文化的熏陶,在下意识的行为活动中获得场所感和一种有意义的空间领域感,也使城镇的地域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现。

(4)公共空间要满足活动设施的多样性与市民的选择性。较为单一的活动设施容易使市民觉得单调和枯燥,将多层面、多种功能、多时间段的活动混合设置,例如在广场空间上进行聚会、休闲娱乐,周边配套零售、茶座等功能,这些功能共同发生在广场空间里,形成丰富的功能布局景象,丰富的活动设施能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调动市民的积极性。

5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四川小城镇——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要素、公共空间中居民活动类型的研究,运用认知地图的方法,进行较为直观的分析与总结。从公共空间布局与分布密度、地域特色、居民活动方式多样性等方面出发,结合本地居民的认知,提出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由于团结镇的城镇公共空间布局形态具有比较强的地域与文化的适应性和代表性,其公共空间布局结构和发展策略对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为许多四川小城镇的公共空间布局结构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代伟国. 小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2: 7.

[2] 孙雁, 吴森. 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探索——以潼南双江镇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2, 27(04): 48-54.

[3] 吴森. 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促进研究——以潼南双江镇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3: 24-28.

[4] 林玉莲. 认知地图研究及其应用[J]. 新建筑, 1991(03): 34-38.

[5] 殷文杰. 认知地图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市旅游形象空间认知为实证[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12-18.

[6]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 江苏: 译林出版社, 2006: 202-225.

[7] 吴志强,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 3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63-564.

[8] 王鹏.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18-21.

[9] 于雷. 空间公共性研宄[D]. 南京: 东南大学, 2002: 52-54.

[10]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方益萍, 何晓军,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107-120.

[11] 李嘉华. 四川传统城镇环境空间的建构特征[J]. 华中建筑, 2007, 25(01): 78-79.

[12] 黄辉, 肖艳阳, 祝海明, 等. 中部小城镇区域空间布局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128-139.

[13] 博睿, 夏健. 试论小城镇公共空间系统的建设策略[J]. 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2009(04): 78-82.

[14]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志——地理志[M]. 成都: 成都地图出版社,1996: 221-237.

[15] 唐彦斌. 城市公共空间特性与活力初探[J]. 室内设计, 2007, 22(04): 45-48.

[16] 曹艺凡. 基于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1: 42-47.

[17] 戴菲, 章俊华. 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5——认知地图法[J]. 中国园林, 2009(03): 98-102.

[18]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5-49.

[19] 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13.

[20] Spiro K. The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M]. New York: Bulfinch Pr. 1992: 102.

[21] Appleyd D. Styles and methods of structuring a city[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70(02): 100-107.

图片来源:

图1-5:作者绘制

(编辑:袁李姝)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5-0059-04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510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4-11-12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 Layout in Small Towns of Sichuan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Tuanjie Town, Chengdu City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ublic space layout problems faced by the small towns—Tuanjie town of Sichuan, this paper proposes public space layout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Sichuan. It employs cognitive maps, literature surveys, and field interviews, etc.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public space layout, and the status of public space activities of Tuanjie town.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ublic space layout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adaptability, and diversity of public space layout,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Small Town of Sichuan; Public Activities; Cognitive Ma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 Urban Form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
紧凑城市形态对交通能耗及大气污染的影响
基于坡度分析的丘陵城市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可认知的场所景观
可认知的场所景观
临港工业新区转型策略研究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鄂尔多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城市规模与形态对城市经济效率影响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