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地域历史园林的困惑与自立*——由重庆古典园林在中国园林历史教材教学中缺失所想到的
2015-07-25谷光灿杜春兰GUGuangcanDUChunlanLIAOQing
谷光灿 杜春兰 廖 庆 GU Guangcan, DU Chunlan, LIAO Qing
无名地域历史园林的困惑与自立*——由重庆古典园林在中国园林历史教材教学中缺失所想到的
谷光灿 杜春兰 廖 庆 GU Guangcan, DU Chunlan, LIAO Qing
摘 要作者在重庆大学中外古典园林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严重缺失关于重庆本地园林的内容,包括周维权、汪菊渊等学者的书著中,也不涉及重庆园林,甚至巴蜀园林也提之甚少。学生们了解的主要是世界遗产级别的古典园林,这会让学生忽视本地地域园林。因此,作者尝试探讨如何看待大学所在本地的历史园林提供的园林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并提出在不名地域和地区大学的中国园林历史课程上,本地域的土地历史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实习和参考对象。对于本土地域风景园林发展的未来,作者认为应加强本地域历史园林的地位,以弥补历史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和与现实脱节的弊端,真正发挥古典园林历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地域;历史园林;教学
谷光灿, 杜春兰, 廖庆. 无名地域历史园林的困惑与自立——由重庆古典园林在中国园林历史教材教学中缺失所想到的[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5): 115-120.
0 引 言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开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系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以及针对建筑系提供选修的中外园林史,共32课时,8次课。在纯理论的讲授中,如果增加一些地域实际历史园林的考察与实践,将促进学生们对古典园林的意境、布局、配置等进行了解与认知,但重庆历史园林基本上都没有列入过中国园林史的各种教科书中,学生的历史理论结合实际同北京苏州等历史园林丰富的地区相比起来显得很薄弱[1-2]。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于1997年为止行政上属于四川,后成为中央直属直辖市。重庆古称巴国,巴蜀园林中的巴即指重庆以及重庆周边地区。巴蜀园林依然被业界比较公认是我国四大古典园林流派之一。但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讲授中,多利用江南古典园林以及北方皇家园林作为实际园林考察案例。上述两例园林不可谓不经典,但是在具体的古典园林教学中,如何结合当地地域的历史古典园林实例进行具象显示性教学就显得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巴蜀园林特别是重庆园林的特点,地域的地形地貌的关系,以及同江南古典园林、北方古典园林的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085)
谷光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gu guangcan@cqu.edu.cn
杜春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 庆: 新加坡CHG设计工作室,助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异,甚至外国历史园林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原因。探索教学中对地域历史园林的了解和认知对园林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着极其的重要性。有的业界同仁,也对地域园林的重要性做过许多研究工作,提出了“地方性是风景园林的本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认识和理解地方性的重要途径。”等重要见解,而地域历史园林正是地域特征进入风景园林的首要参考对象[4-6]。
1 重庆历史园林在教材中的缺失引发教学中的缺失
已有专家指出,由于历史原因,重庆一直没有梳理和显露出自己应有的园林风格,直辖前,重庆在行政上隶属于四川,成都为四川首府,首府的风格从总体上代表了四川的风格,也就是在川西平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川西园林的特色。由重庆园林局完成的日本渝华园和美国西雅图西华园的设计,均综合了川西园林和川东园林的特色。虽然感受到川西与川东园林确有地域环境和风格上的差异,但并没有着力进行发掘与整理[7]。
巴蜀园林的最早提法是谁提出的呢?中国知网经过检索,最早有2000年的文章题目为《巴蜀园林的明珠易园》,然后是刘庭风的系列文章《巴蜀园林》,更早的巴蜀园林提法和文献出处有待查证。
巴蜀文化副区依托于四川盆地;岷山、大巴山屏蔽北境;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耸峙南、西边缘;其东,更有夔门险阻;中部为辽阔肥沃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境内有川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嘉陵江、岷江和沱江等江河,有“四河之地”之称。三千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三千年左右,成都为蜀国王都,历来以“蜀”相称,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故在文化地理分区上,取其古意,名为“巴蜀文化副区”。本文化副区以四川盆地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8]。巴蜀文化形成于春秋时期,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消长[9]。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独特性的巴蜀园林,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形成精确的概念,影响也还不大,只是零星涉及,或者就是形成了概念之后将其归纳到了北方园林的范畴。曾宇的《巴蜀园林艺术》是以四川园林为研究主题,从艺术的角度对四川园林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研究[10]。但是巴蜀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单对四川而不对重庆园林进行研究,就算不上是完整的巴蜀园林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园林的类型研究,还是就巴蜀地域文化的分支研究来说,这都是一块需要开拓的领域,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
教学在重庆,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的时候也不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重庆园林,不能不说是因为研究的缺乏所导致的对自己所处地域的历史园林的价值的困惑。就此也影响到学生对风景园林的基础理论中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地域性的认知。
巴蜀园林虽已经被公认是我国四大古典园林流派之一。但目前虽言巴蜀却重于蜀,轻于巴,巴蜀园林自身的地位也在四大地域园林中最低。其实各地风格迥异难说高下。巴蜀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风景条件,构景素材丰富,园林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利用地域自然的本身特性,巴蜀园林一般具有公共游览性质,并且大山大水大石大树,壁垒不足圈围,进而追求天然野趣,狂树横枝,是粗狂野逸的自然与巴蜀人工的高度融合。如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11]中谈到四川场镇的构建特色,称之为飘逸。与巴蜀山,溪,河口以及植栽等结合的自然洒脱的建筑构造。
巴蜀地区地貌形态复杂多变,连绵起伏的高山丘陵或山地平坝成为城镇建造的依托和天然的屏障。而丰富多变的山体或洒逸的地质奇观又是独特的自然风景元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利用,所欣赏,如“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巴蜀园林与人们所熟知的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比较,以其独特奇异的自然风貌特色,清新洒脱的天然色彩,守拙朴实的人工雕琢,是迄今为止尚未被人们深入认识的一种园林体系[12-16]。笔者认为其艺术价值并非低于上述其他三种园林的,被忽视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近代经济上的落后而导致的文化研究上的落后。
本文重点讨论四个代表性的重庆地域的历史园林,重庆江津聚奎书院,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公园礼园,重庆江北区盘溪石家花园,重庆市北碚区温泉寺园林。离重庆大学老校区均不超过百公里,有的甚至只有几公里,实在是难得的活生生的园林历史教材。以重庆园林的特点显示同地域的密切关系,最终反映出重庆园林的特色与艺术价值。
2 重庆园林的典型案例
2.1 聚奎书院
江津聚奎书院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名“聚奎义塾”,早于清华学堂。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建成,为当时江津四大书院之首。1905年,改为聚奎学堂,是川渝两地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书院。现为聚奎中学,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征收门票。
该园林是较为典型且独具特色的巴蜀园林——巨石园林。独特地利用当地天然巨石因地制宜造园,也充分符合了巴人粗旷诙谐的审美风格。在重庆市江津白沙镇的山头上,书院所在的300亩(约20hm2)地天然生成了五百四十余座巨大的磐石。大的磐石数万立方米,小的则体积近十立方米。聚奎书院的特性主要来自于这块土地的独特,即天然生成的球状巨石,山体、巨石、植被等作为园林中主要的风景元素,巨石似人工,又不是人工,浑圆而成,鬼斧神工,令人称奇。其他亭台梯步建筑等则少有人工修饰痕迹,人工建造修饰主要是在巨石上建亭修梯,或两石间通道,风格极其畅快自然,朴素少修饰,诙谐有趣。植物配置目前暂不清是自生还是植种,均是自然风格。偶见有花坛。多见本地高大树种和灌木。其建筑风格为传统的川东乡土建筑风格(图1-2)。
如图1所示,聚奎书院最显著特色为圆石上建亭。建于水中石上之亭,不拘形式,灵活自由,盘踞石上,亭底随石,园浑不平。亭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眼睛,具有重要的地位。灵魂所处之地。中国古典园林的亭子为最佳造景之建筑。如苏州古典园林的狮子林的观瀑亭,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留园濠濮亭,艺圃乳鱼亭,为苏州古典园林名亭,聚奎书院之湖心亭与这些名亭相比,其匠心艺趣毫无逊色,更有天然质朴之感,建筑正如从石头里生长出来之意[17]。聚奎书院由于其植被茂密,树林繁盛,有大量的白鹭与其它鸟类栖息其间,与聚奎中学师生和谐共处,蔚为奇观[18]。
2.2 礼园
重庆市中区鹅岭公园中的礼园也是巴蜀地区典型的山地型园林,原为私家园林,现处于鹅岭公园中,供公众游览。其地势极佳,所处鹅岭颈海拔约370m,为整个渝中半岛的脊点,高耸九重,高挑出世,挟两江而面望全城。
礼园总面积约38亩(约2.53hm2),一般根据其功能设置和园林意境可分为中部、东部、西部三部分。其中东部靠近佛图关,中部较为平坦,西部为园内最高点,临近重庆市中心,可眺万家灯火。
园西部是礼园精华所在,也称礼园的外花园。花园就势而建,在高处建亭台廊阁,低洼处为原采石场成池蓄水,称红荷湖。湖面不大,约为一亩(约0.07hm2),湖上架两桥,其中漪桥,也称绳桥,桥身呈S形,桥面也呈拱形,在上步行曲折回绕,意味多于一般拱桥。桥磴高耸,离湖面3m之多,加之桥身曲折和采石所留下的规则形态的池岸,从下望去,气势犹壮,同江南小桥流水的韵味不同,无半点网师园引静桥之婉约精致,也无丝毫颐和园雕栏玉带桥之端丽大方,自有不拘一格,飘逸洒脱,怪异奔放之风格(图3)。栏杆圆柱形,直径约50cm,刻纹似绳,故得绳桥名。不仅绳桥粗旷奇崛,壁岸线条粗犷,礼园桐轩石室的营造也见粗犷风格的雕刻(图4)。巴渝园林,少婉约,多狂放,恣情任性,得自由豪放之真意。石室夏日纳凉,消暑避世,更有观滚滚嘉陵之盈盈江水,瞄鹅岭峭壁之苍苍暮色的地势豪情。粗犷质朴,巧于构架,是礼园的特点,也可谓是巴蜀地域园林的特点。
礼园借真山大水的磅礴气魄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山水真意,是最真实的山居野处,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对园林的山水意境的终极向往[19]。礼园以独树一帜的粗狂豪放建构艺术风格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有别于以精巧雅致为主流审美取向的北方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甚至岭南园林[20]。特别是其中的绳桥,三维立体建造,不拘一格,曲面,曲线,曲身,三维曲线,表现了极高难度的建造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石刻艺术品,高临水面,桥底钟乳石悬挂,双曲乱甩,似随心所欲,其灵活性和变化度令人叹为观之。完美地体现峡江园林力度健美的粗犷洒逸的风格。可推荐为中国名桥。比诸中国古典园林中苏州网师园的引静小石拱桥,拙政园的廊桥小飞虹,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等名桥[21],这种变形的拱桥,可谓孤例,制作工艺和制作技术都令人匪夷所思,称奇妙赞,适宜更大力度宣传。未曾广知,实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而已。
图1 聚奎书院中心景区:巨石水池凉亭Fig.1 rock pool pavilion, the center scenic spot in Jukui College
图2 聚奎书院石间园路Fig.2 garden path in Jukui College
2.3 石家花园
重庆市江北区石家花园是一家民国时期的私家园林。1931年,石荣廷在石门地区买下了江家堰(即盘溪河)及周围的田土,开始修建一幢中西合璧的楼房和庭院,取名“培园”或“盘石书屋”。但当地人都习称为石家别墅,现在多称石家花园。鼎盛时期的石家花园占地很广,现在的石门大桥北岸的东方港湾、石门小学至嘉陵江畔一带,当年都是花园的范围。
矗立在山顶上的石家花园,两楼一底,底层下面还有一个地下石屋。别墅为砖木结构,屋顶盖的是中国古典式的“大屋顶”,四个鳌角呈新月形,指向天空,鳌角的脊背上还有无数的动物雕像,敷粉施彩,神态凶猛。屋身部分则是标准的西式洋房。室内房间高大宽敞,四面开窗,连内部取暖用的通顶壁炉,作采光装饰用的门窗彩色雕花玻璃。
图3 鹅岭公园礼园绳桥Fig.3 rope bridge in Li Garden of Eling Park
图4 鹅岭公园礼园石屋Fig.4 stone house in Li Garden of Eling Park
这里本来就是石门、盘溪一带的最高点,别墅在当时应该显得屋宇雄伟,居高临下,巍然而立。以别墅正屋前面的院坝为中心,东边是别墅正屋,北边是第二道大门及其围墙,南边和西边,全是条石栏杆。依栏而立,远眺,可以望见歌乐山,鸟瞰,嘉陵江就在脚下。栏杆外面,全是陡坎,无从攀援。
院坝最北边有一个较大的人造假山,全是用大小不等的钟乳石拼砌而成,假山顶上有两棵黄桷树,黄桷树的根须与钟乳石缠绕在一起,盘根错节,而黄桷树的树枝树叶,布满天空,几乎为院坝全面遮阴。假山里面则是一个人工钟乳洞,内有石凳等供夏日纳凉用,是私家园林的室外家具(图5)。大院坝地层下面的石屋和露天月台之间,有一个大型石坊牌楼,高7m开外,实际上是一个石窟壁画,集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物史料价值,是整个别墅中最精彩的部份(图6)。国内战争时期,园主曾用该园林帮助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指导下的地下活动据点。在1986年5月,石家别墅被评为重庆市江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
石家花园历史不过80来年,假山上黄桷树已经如粗壮大树,可遮蔽庭荫黄桷树为重庆市市树,在假山上种植黄桷树是重庆园林的一种常见做法,来自黄桷树的自然生态。黄桷树本身爱生于岩间崖上,是很适合种植在少土的叠山假山上的,并为炎热的重庆庭院带来绿荫,是巴渝真实地域特色的表现。
图5 石家花园院坝以及假山Fig.5 courtyard and rockery in the Shi Garden
2.4 温泉寺园林
温泉寺位于重庆北碚北温泉公园。温泉寺始建于南北朝,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重修。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朝廷敕赐名曰“崇胜禅院”。温泉寺从此相当兴盛。温泉寺历经唐、宋、明、清沧桑兴废,古寺于明,倾废又重建,原寺遗址即今卧牛石上至古碑亭一带。明、清两代,是温泉寺的黄金时代,香客游客,络绎不绝。重建大佛殿、接引殿、塑如来、罗汉等像,说法堂、香积堂及前后阶墀、东西两廊、山门、桥道等、接官亭,寺后迎流砌池,方广四丈,上翼以亭,游人天晴落雨均可下池沐浴;并利用温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戏鱼池、半月池,供游人观赏。清换成铁瓦石柱大佛殿换梁、换柱等工程,修缮一新,至下而上,关圣殿、接引殿、大佛殿、观音殿四殿相接,肃穆壮观。温泉寺历史悠久,掌故繁多。是传承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重庆府志》、《璧山县志》和《巴县志》记载,均称温泉寺“题咏甚众”,“诗碑林立”。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元宪宗蒙哥率军攻打合州钓鱼城,中炮风死于温泉寺中。从此,温泉寺之名,遂列上正史。
现存的温泉寺属于温泉公园,由卢作孚等人于1927年创建,抗日战争时期,一批文化名人在这里活动,使公园成为科学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1982年国务院将北温泉列入缙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整个风景林区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米,其中公园占地十三点六万平方米。前为峡江,后立峭壁,松林密茂,繁花竞妍,有温泉、古寺、幽洞、岩壑等胜景(图7)。北温泉水质属硫酸钙型,所含钙质居重庆温泉之首位。2008年汶川地震泉流改道,北温泉至此未能恢复。
图6 石家花园院坝下石屋Fig.6 stone house beneath the courtyard of the Shi Garden
图7 温泉寺与峡江风光结合Fig.7 Wenquan Temple and Xiajiang scenery
北温泉公园距北碚城区仅5km距离可达,是北碚市民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进入公园大门,就是两排粗壮高大的香樟树,遮天蔽日。公园内植被状态较好,俱为本地土生乔灌木及花卉,适应本地气候土壤,生长良好。园内各处建筑均顺山势而建,因地制宜,不求宏大,扼各处观赏峡江美景之处,各具特色。并由公园步道及各种桥廊有机的连接成一个整体。显示了峡江地势建设园林的随形就势的特点。园门左侧便是柏林楼,始建于1935年,与散处公园各处的数帆楼、竹楼、磐室、农庄等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一起成为抗战历史名楼。国共政要周恩来、朱德、郭沫若、陶行知、蒋介石、林森和布什等中外要人曾在此休憩,下榻,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温泉寺大门外左右各有一池,左侧因有两方巨石,形似卧牛,便围石筑池,引天然泉水注于池中,以折桥与步道相接。这种水景设置方式独具巴渝造园特色,与国内其他园林的水景布置有所不同,各有其美(图8)。右边一池,遍植莲花,用园内之钟乳石及嘉陵江边盛产的沙积石在池中筑出一片不规则台地,配植竹木,安放石桌石凳,为游客休憩之用。寺庙背靠峭壁,总体建筑高低错落,依地形而下。各殿之间,既有数百年的古树,也有明、清代的石桥、石雕,雕刻精美,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观音殿南侧峭壁下,是石刻林,宋代即有摩岩石刻罗汉15尊。明代由于山岩崩塌,造像塌倒于丛林。抗战时郭沫若曾予考证。1957年建长廊予以保护,文革期间又遭到破坏。文革后由公园在各山岩上仿旧照刻,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图9)。大殿北侧暗藏一天然溶洞,名为乳花洞,洞内钟乳石形态优美,石质洁丽。高处盈丈,低处仅容屈身通过,底处有暗河,水温冰冷刺骨,与温泉水形成强烈反差。公园内另有兰园幽香,五龙喷水,瘦岭赏梅,温泉飞瀑,五潭映月等景点。至庙前,拾级而下,建有多个大众温泉泳池,数栋风格各异的建筑点缀其间。还有石阶步道直达嘉陵江边,可观温汤峡秀美风光。
图8 温泉寺卧牛石Fig.8 Ox-liked Stone and Wenquan Temple
温泉寺以及相关的温泉公园上个世纪仍然还有梵钟渺唱,温泉流汤,氤氲缭绕,池鱼漫游,岩草清苍的神韵。至2006年因为云南柏联公司的高级酒店进驻,产权的更迭,管理的不到位,地震影响的恢复难航,北温泉荒废败落,泉不堪为泉,寺不堪为寺(图10)。除高档消费者,已几无普通游客光临,完全丧失了其寺庙园林的公共性以及大众公园的立意及其功用,亟待振兴。
温泉寺的特点不仅在于温泉,也在于峡江风光,以及长久的历史和雕刻。同西安临潼华清池温泉园林的比较中,历史价值虽然不够高贵巨博,但深长的历史流传,活跃到20世纪90年代的温泉以及温泉的导流设计,池中曾经鱼游欣然,依山临峡,因地制宜,园林嫣然,同他处温泉古典园林可有一比。
3 总 结
分析上述四个园林特色,总结出四个重庆历史地域园林的特色不管是书院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最重要的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山石,泉水,岩洞等,充分利用重庆的地形地貌特色,结合场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制造出符合人需要的让人愉悦休憩的园林,反映了重庆人粗狂而洒逸的审美艺术特色,是符合整个重庆地区峡江地带的自然气质,迎合和利用特异的地形特点的园林制造手法,而非生搬硬套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主流的造园艺术手法和特点。既是历史悠久,文化丰硕,也有人情洒逸,风格奇巧,更兼粗狂豪迈,这些都是是巴蜀园林体系中重庆园林的重要特点,值得在重庆本土学习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的教学中有目的,有对象,有重点地去了解和掌握。在活生生的对象面前,仔细研究一个土地人文以及相应的园林的历史。
图9 温泉寺佛教雕刻Fig.9 Buddhism sculptures in Wenquan Temple
地域自然是所有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本底。一个地方的乡土园林,若不引起自身的足够重视和保护,不深入研究本地乡土园林文化,容易滋生盲目崇拜外地园林文化,外国园林文化,在现在的一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有一些不尊重地域特色,过多的搬入西方或者外国园林样式也属这方面的一些不足。如有学者提到横向对比之下,显示我国对文脉、设计理论等的研究过于肤浅,致使园林作品缺乏地域文化特征和本国特色[23]。
反观巴蜀地域园林,作为巴蜀地区的居住者,如果在自己的园林教学中过于强调远隔千里的江南园林、北方园林,相对而言,极少提及自己的地方园林,对巴蜀地域园林不经意间放弃,就相当于植树放弃了土地一样,让人质疑巴蜀地域上未来的园林建设将由谁来操作。一个放弃了自身本土园林文化灵魂的园林设计就算吸收再多的外来优秀园林文化的特长,它也没有根,没有灵魂,不太可能发展成优秀的园林设计。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思索长此以往,或许全国众多风景园林专业所学习的历史课本虽都大同小异,然而一流的风景园林专业却大都会出现在北方和苏杭一带?因为幸运的他们有便利的实例,活生生的教材,尊重自身土地历史风景园林的土壤,是建立在自身风景园林的历史基础上来放眼地域园林规划设计的。如果巴蜀地区摒弃了本地园林文化直接从外来园林设计文化传统入手,巴蜀地域的风景园林专业前景或许不太乐观。
如果巴蜀地域的学者自身不站出来说,巴蜀地域园林是中国古典历史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巴蜀园林的研究前景仍然一片茫然。关于中国古典历史园林的研究和文字在近几十年的业界前辈学者的补充完善之下,也算得上是日渐丰厚了。但是无可讳言的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巴蜀地方园林应该在研究整理上更进一步,在教学上更深一步,至少得到自身的重视,自立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之林。教学相长,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教学上促进了本地园林的重视,那么对于巴蜀园林,重庆园林的研究的繁盛也就在不远的将来。巴蜀学子与学者,踯躅于巴蜀大地山川,徘徊于巴蜀风景园林,在困惑中开拓一条自立之路,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的一个盛事。
图10 温泉寺的泉流绕到大殿前形成玉液池Fig.10 Jade Pool in Wenquan Temple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1989.
[2] 汪菊渊. 中国古代园林[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林堇, 王向容. 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 中国园林, 2005(06): 16-24.
[4] 韩炳越, 沈实现.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 中国园林, 2005(07): 61-67.
[5] 朱建宁, 丁珂.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J]. 中国园林, 2004(03): 13-19.
[6] 王云才.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 中国园林, 2009(10): 73-76.
[7] 况平, 廖怡如, 吴涛. 重庆市域现存传统园林、建筑和民居调查初报[J]. 重庆建筑, 2003(05): 6-8.
[8] 赵荣, 刘军民. 文化的地理分布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9] 赵殿增. 巴蜀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 文物, 1987(10): 18-21.
[10] 曾宇, 王乃香. 巴蜀园林艺术[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11] 季富政. 巴蜀城镇与民居[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12] 杜春兰, 罗馨. 巴蜀传统山地园林设计“匠心”[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2): 115-120.
[13] 杜春兰. 景观空间系统在山地城市中的解读与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5): 1-4.
[14] 赵有声, 况平, 青虹宏. 重庆园林的历史文化成因初探[J]. 重庆建筑, 2003(04): 52-56.
[15] 赵有声, 青虹宏. 重庆园林地域特色研究刍议[J]. 重庆建筑, 2003(05): 9-12.
[16] 况平. 重庆园林特色探讨[J]. 中国园林, 2006(11): 33-36.
[17] 徐文涛. 苏州古亭 苏州民族建筑知识丛书[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
[18] 欧阳桦. 重庆聚奎书院巨石园林的特色及其保护利用[J]. 中国园林, 2006(10): 46-50.
[19] 谷光灿. 运用意境概念对山水画中空间认知方式的研究——以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3): 110-116.
[20] 王红星. 东莞可园/岭南建筑经典丛书岭南园林系列[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21] 徐文涛. 苏州古桥 苏州民族建筑知识丛书[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
[22] 欧阳桦. 依山而筑的园林景观——重庆近代花园式石屋[J]. 中国园林, 2004, 20(09): 66-69.
[23] 毛华松, 陈心怡. 地域视野下的近代北碚风景园林实践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6): 111-118.
图片来源:
图1-2、9:廖庆拍摄
图3:谷光灿拍摄
图4-8、10:欧阳桦拍摄
(编辑:苏小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5-0115-06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519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08-01
Confusion and Self-Resilience of Historic Gardens in Regions —Thoughts Over the Lack of Chongqing Historic Gardens in Teaching Materials of Chinese Gardens History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lassical gardens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textbooks lacking of any Chongqing local gardens, including those written by Zhou Weiquan and Wang Juyuan, in which even few relates to any Bashu gardens. Students only know Chinese famous classical gardens of world heritage level, and are likely to neglect the garden in the local reg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teaching on garden history,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arden is an important intern object and reference o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tatus of local ar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boringness of history and its gap with the reality, and thus the significance of classical garden history teaching will be demonstrated.
Keywords:Regions; Historic Garde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