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认知的场所景观

2017-07-11赵昱曹磊

现代园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寺庙

赵昱 曹磊

摘要:针对场所景观的认知,从寺庙场所景观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探讨出发,试从更加具体的角度反映场所景观给人的行为和内心活动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此外,寺庙建筑空间与场所景观的形成与现代城市的机械生成有着差异,因而对寺庙场所景观的内聚与外散进行探究与讨论,对当代城市形态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场所景观;寺庙;内聚;外散;城市形态

1寺庙场所景观的特点

内蒙古草原社会的精神原点是藏传佛教建筑群,大多数人们了解到草原民族的蒙古包是创造一种广阔场所景观的建筑形式。但对于当今草原民族的发展,藏传佛教的建筑群更具有其长远的文化意义和场所景观特点。其场所景观感和均质空间并存,兼而有之“聚”、“散”特质,这种建筑群体除了各民族固有文化对佛寺空间组群有着直接的影响外,佛经中所描绘的佛国宇宙的空间模式以及深蕴于大乘佛教主要是密宗佛教中的曼陀罗空间思想也在影响建筑空间。

大多藏传佛教建筑群不似汉式寺院规整有序,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笔者认为,曼陀罗空间格局本身即同时包含着散与聚的涵义,向内则聚、向外则散,与道家的阴阳相互转换同理。从空间内涵来讲,聚象征“最高智慧”的力场,散则意味着开放性空间。正如由转经空间所贯穿的藏传佛教建筑群,由转经道引导“内聚”而“外散”的同时,又具备随时进入、随时退出的开放性。“内聚”的向心力是人们对智慧与标准的追求,对生命真谛的渴望,“外散”是均质空间对差别的尊重和包容,这正是当今文化建筑中所需的空间特质——吸引人们进入的场所景观感和均质空间的平等性与开放性。

建筑群体与自然相互依存,寺庙依山而建,规模恢弘,宏伟壮观。诚然,依山建筑的选择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是与所在地区多山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另一方而是用高山衬托出藏传佛教超自然的力量和权威,更重要的是,使藏传佛教各教派在激烈的政教斗争中有了坚固的据点。佛殿庙宇一般依山就势、层层升高、上下衔接、高低相配、密密层层、层层叠叠,组成了一幅和山形山势融为一体的建筑群,在周围高山的反衬下,更突出了佛教圣股的庄严、高大、居高臨下和神秘的宗教氛围。依山而建的佛教寺院不仅是藏传佛教追求理想的佛土净地,同时,又是积极参与世俗事务的最好选择。在这种场所景观中,无论是僧侣还是前来膜拜的信徒,都有一种对佛祖的尊敬。在与自然的结合中,佛殿经堂与自然山、树的结合形成开放性的空间布局,让人在其中有一种亲近感。

2寺庙场所景观文化内涵

藏传佛教寺院在日常的宗教活动中除早晚课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即转经。僧俗人等有机会就要手摇转经简,口诵六字真言,围绕神山圣湖、圣城、寺院或佛段转经路线。转经路线的设置,源于佛经律典其思想基础是因报应生死轮回。转经空间是燕传佛教建筑群中的漫游路径,同柯布西耶的“漫游空间”和查尔斯柯里亚“路径”是同一原型演化的不同类型。我国传统园林的“步移景异”与北京故宫中“礼仪性空间的序列显现”也是这一原型的外显类型。设计通过路径,让时间参与空间体验,充分展现空间,使空间在光影变化,体量变化中呈现生动与多样性同时,把握体验节奏,营造体验高潮。藏传佛教建筑群中,各个建筑前面的平台也是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漫游者提供停驻、相遇的空间,让人充分放松,处于可为不可为的自由状态。同时为漫游者提供欣赏建筑的视角,使建筑整体充满活力,体现建筑群“散”的空间特质——均质自由且开放。在现代文化建筑中,漫游、路径这一原型空间的新演绎,可起到增加建筑艺术性和场所景观感的作用。路径中广场、院落平台的高低错落,让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得到有序且有机的过渡和触合,同时赋予建筑开放性灵活多变的漫游路线,为现代智者提供自由思索的场所景观,也构成了不拘一格的建筑形式。值得强调的是,漫游路径不同于普通走廊漫游一内省即是它的主要功能。

3结语

场所景观感和均质空间并存,让文化建筑有“聚”、“散”回触的特质,聚而听“道”的空间、内省空间和公开的交流与评价空间,将明确促进文化建筑承载与支持复杂的当代文化生活而漫游,路径空间则是建筑秩序中的活力所在,在理性建筑中注入宜人的诗意与浪漫。一种场所景观的产生,一种建筑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内在的文化性和地域性。一处佛教的圣地,由于其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塑造的建筑和庙宇空间场所景观也是开放包容的,给人们交流和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场所景观,也是现代城市建筑所追求的城市空间原型。

猜你喜欢

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印度寺庙:牛尿“蒸的”抗菌
坐成佛,树起塔
印度镇上寺庙镶上百公斤黄金
拉不楞寺的中午
在弘忍真身下
日本寺庙曾是精神病院
印度寺庙靠剃度卖发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