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序列音乐的结构思维
2015-07-24王艺鸣
王艺鸣
摘要:结构思维指的是围绕结构这一对象所进行的思考。结构的观念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序列结构思维是指在思考结构时运用了序列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序列的逻辑来构思音乐作品,以序列的手段来创作音乐作品,以序列的具象来实现作曲家的意象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
关键词:序列思维 结构观念 现代音乐
一、20世纪初至新范式的建立
(一)调性的名存实亡
调性面临瓦解常常会提到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勋伯格在1906年创作的《第一室内交响曲》op.9对于冲破大小调功能和声具有显著的意义。(曲子在一开始连续四度跳进削弱调性)
巴托克《小宇宙》分解琶音,习惯用大三和小三的混合和远关系的连接,连接方式的改变,整体上又像是无调性,是瓦解传统调性的一种方式。欣德米特独特的调性体系的理论核心:音序理论,和弦结构分类,和声紧张度起伏的理论。
(二)超越调性
勋伯格标志性的作品是1908-1909年间创作的15首格奥尔格歌曲套曲,该作品根据格奥尔格《空中花园诗集》中的15首诗谱曲而成。勋伯格所开启的无调性音乐创作,其核心就是作品中音高组织脱离任何一种意义上的主音控制格奥尔歌曲15首之13:《背靠月光笼罩下的草地》:具体写法是,横向上,避免在任何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单位内构成某一传统调式音阶片段以及同一旋律片段的反复。纵向上,避免在整体上纵合成某一中心传统调式的自然三度叠置结构和弦以及在任何两个和弦之间构成能够暗示有某一调性中心的连接。该曲的和弦结构基本是由两个大七度的重叠构成的四音和弦(6157)。以及在任何两个和弦之间构成能够暗示有某一调性中心的连接。配合无调性的旋律音调特征,说唱式歌唱表现方式的选择恰如其分,并构成了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为后来的无调性声乐作品写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了保证音乐结构中的内在逻辑统一,该曲作了如下处理:歌声旋律的前后关系体现出带再现的三部性;钢琴伴奏在织体处理上配合了三部性的结构安排;钢琴伴奏在和弦结构的设计上表现出头尾呼应,前后贯穿的作用。F音的持续(1-4.6-9.11-13)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调性的中心作用。
《三首钢琴曲》:前7小节的旋律声部具有相当明确的调性,动机音调的变奏发展是这首乐曲的主要写作特征之一,在该曲中起到了一定的统一结构作用。
《五首管弦乐曲》在放弃调中心的同时进一步开发了音色的表现作用,特别是其中第三首《色彩》通过一个由五音构成的和弦为基本材料的音色变化,使音乐在没有调性与其它诸如旋律形态,节奏形态的帮助下,仍能获得一种结构动力。该曲所建立起来的“音色旋律”也成为后来现代音乐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勋伯格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采用了除调性统一以外的许多传统发展手法,如变奏、展开、再现等。从调性走向自由无调性只是在打破旧的范式上向前迈出的第一步。
(三)从12音序列到整体序列
12音序列音乐,主要是对音高组织结构进行传统“范式”的改变,序列结构思维给音乐创作带来的改变究竟是什么?音乐从本质上讲,是对人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最初的音乐作品就是一种最朴素的“杭育杭育”,这是鲁迅在其“门外文谈”一文中对原始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容。12音序列音乐的基本要点:序列的构成、原型以及三种变体形式、序列的基本运用原则和序列音乐中旋律及和声的构成方式。形态可分为:原型·倒影·逆行·倒影逆行。从韦伯恩的创作目的:12音的序列设计中可以看出韦伯恩更加的倾向“未来”更具有“先锋性”,他把勋伯格的作曲规则运用的更加彻底、更加极端、更加理性化,因而使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主观。带有更多的实验性质,旋律和声的零碎和片段,肢体结构上趋于简化,以这样一种语言,不仅体现了韦伯恩的独特风格,而且促进了二战以后的新音乐发展,影响了点描派音乐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预示了序列音乐的发展,十二音体系仅仅是音高上的序列,把音高上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等方面就形成了整体序列的音乐,从而提高的音色在作品中的地位,之后的施托克豪森的创作以韦伯恩式的音乐为起点,把音高序列的原则扩展到节奏、音色、力度等方面,从而达到整体序列主义,作《对位》中的偶然音乐经常与序列音乐相结合,序列原则几乎是他全部音乐思想的基础。
二、12音序对的结构创新
第一部完全以12音序列技法创作的作品是《钢琴组曲》,序列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传统调性音乐中的音阶,是构成一部作品的音高基础。贝尔格的12音序列写作《抒情组曲》序列是两边对称可归不同的调,把序列的12个音分为两半,没一半各属于一个自然大调(C和bG)这也是一个所谓的“全音程”的序列。
《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是以小提琴的四个空弦为基础的韦伯恩的创作目的:12音的序列设计,音响特征,整体逻辑上韦伯恩创作观念的变化与当时西方社会出现的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相吻合,即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其特殊的内在封闭的结构系统和特殊的语言处理方式,而不在于作品的外在意义和作曲家的主观情感表达。韦伯恩在序列设计上的重大变化:即序列内部结构的高度统一化与对称化现象,这一变化是韦伯恩把序列思维进行最大限度强化的结果即旋律零散,音响简略。
《为九件乐器而作的协奏曲》op24:序列分成了四组:更能体现微观的层理性化、逻辑化、简化。像回文式的格言《弦乐四重奏》的序列有可以分为三组或两组(其中5#46#5是巴赫动机b7617)(还有拱形对称与镜像对称)对称结构模式体现了音乐展开模式上的高度统一。这些动机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一个三全音和一个纯四度的音高集合动机B―F―E控制了音乐整体的纵横关系。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