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

2015-07-24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前奏曲德彪西弹奏

丁 亮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淮南 232038)

德彪西是20 世纪最伟大、最重要、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是:在曲式结构上,用短小的音乐曲调进行组合,进而发展乐思;在音乐语言上,他的曲调多以短句作自由的发展;在和声上,功能和声不再被强调,常用中古调式、五声音阶以形成他所需要表达的丰富色彩。

德彪西的24 首前奏曲是作曲家在1909 年到1913 年间完成的,是他最杰出的钢琴作品之一。这24 首前奏曲的每一首都有标题,主要是对自然景物、自然现象、民间生活风俗以及对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境界和形象的描绘,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生动的音画。其中的《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以其生动的情景性和画面性深受演奏家和听众的喜爱。

从本人目前在中国期刊网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尚未有对此曲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研究现状仅是对本曲进行一般性的简单介绍,缺乏以音乐内容结合演奏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章,本人将通过对《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手法的研究,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研究领域提供一个研究实例,并为该曲的演奏者提供参考。

一、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

(一)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

德彪西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类型,其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容思想上及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

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对自然景物及自然现象的描绘、对民间生活风俗的表现以及对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境界和形象的描绘;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看,悠长如歌的旋律不再成为主要的旋律形态取而代之的是简小的、凌乱的、破碎的主题音乐动机;色彩丰富的和声成为德彪西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他不再愿意被大小调体系所束缚,因此又引进了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全音音阶并扩大和弦范围。不再按照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所使用的正统和弦,而是大量的使用叠置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一系列被认为不可使用的不和谐和弦;在作品结构上,整个乐曲结构较为松散,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段与段之间的过渡,音乐缺少矛盾冲突,呈现出一个音乐画面相对松散的状态;配合着短小多变的音乐主题,其音乐织体使用的较为多样化;而音响效果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新式和弦,使得整个曲子显得有更多的层次。

(二)德彪西写作的前奏曲的体裁特点

在15 至16 世纪,当时的管风琴或者是古钢琴所演奏的前奏曲是一种即兴演奏的自由曲目,常常用于试奏乐器、活动演奏者的手指,以方便他们进行后面的曲目演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前奏曲是基本上没有相关体裁和音乐内容的。

17 世纪以后,前奏曲多由钢琴演奏,常被放在赋格和奏鸣曲的前面,形式较为自由,带有即兴风格的演奏性质,是一种小型的幻想曲。巴洛克时期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集》包含了48 首赋格曲,每首赋格曲都是由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所组成,表达的是一种对上帝的无限崇高的虔诚;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他所创作的前奏曲更加富有诗意,通过对作品的细微刻画、处理来反映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音乐;而身处印象主义时期的德彪西,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有着标题的,这是作曲家为每首曲目度身定做的,充分的体现出作曲家已经将前奏曲这种形式当成了一种有完整曲式结构特征的小型乐曲。

二、作品的音乐特点及演奏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阿那卡普里的山丘》是作曲家德彪西旅居意大利时所创作的一系列曲目中的一首,这首前奏曲主调是B 大调,用来表现湛蓝的天空。音乐的引子象征着远方的铃声,以五声音阶为动机,之后传来了象征舞蹈的动机,钟声重现后,听到了舞蹈的序曲,紧接着出现了塔兰泰拉舞的旋律。此后的低音区奏出船歌的旋律,这个旋律与之前的舞曲旋律形成对比。插部过后,钟声再现,舞蹈重新开始。

(二)拼贴式结构在演奏中的展现

乐曲的曲式为三部曲式,呈示部是从第1 至31 小节,再现部是从第32 至48 小节,再现部是从第49 至96 小节。

与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德彪西所创造的印象主义音乐基本上放弃了之前的模式,他不再满足于音乐的较为规则的展开再发展,而是直接使用块状拼贴主题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这一思路强调: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段落,无需发展就可以直接转换,从而形成块状的音乐主题。这种音乐主题相比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陈述部分往往只是一个主要主题,然后进过变化、扩充之后再发展,之后这个主题又一次或多次的出现,形成再现;而块状拼贴的主题多次出现但却不是再现,因为他仅仅是多个主题的拼段陈述,并没有较大的变化,即主要主题出现之后次要主题或其他主题出现,之后主要主题直接又一次的出现。

在这首乐曲中,音乐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a(第1~2 小节):表现的是悠扬的钟声主题;b(第3~4 小节):表现的是那不勒斯民歌主题;c(第14~20 小节):表现的是愉快轻松的歌声主题;d(第32~42 小节):表现的是流行歌曲的曲调主题;e(第49~62 小节):表现的是一个意大利民歌主题。

乐曲的5 个主题“块状拼贴”可以用图1 表示:

图1

在各个主题中,a 主题运用得最多,这体现了铃声主题在该乐曲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乐曲5 个主题有块状拼贴特点,我们在演奏时就要区分5 个主题的音乐内容和情绪特点,并要注意在不同主题衔接过程中,变现出各主题的对比关系,这些对比包括:速度、奏法、情绪以及主题风格。

(三)画面性特点在演奏中的体现

画面性特点主要体现在音型织体动机的创作技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音型织体动机上:

1.表现铃声和钟声的音型动机,写的仿佛是意大利阿那卡普里的山间响起了母牛的颈铃声。该主题的力度是很轻的,在速度上也很慢,奏法是带跳奏的连音。在弹奏时,速度不能快,踏板不用换,因为这样的踏板用法使它的等距离的音程光滑的融合在一起。在触键上要用手指尖去触碰琴键,借助反弹的力量尽快离键,以达到铃声的自然振动。

在第8 至9 小节写的是铃声的回声,速度上要求是紧凑的、快速的,在力度上是弱的;在弹法上,因为全部为跳音,所以不用踏板,并弹跳十分迅速,快速弹过。为了在钢琴上弹出良好的清脆的音,一定要把琴键弹到底。此时,琴键会有一种有力的反弹给手指,为下一次弹奏提供便利。

从第92 至96 小节是乐曲的尾声。这里的钟声再现于高音区,力度都处在f 以上,为了能弹出嘹亮如歌的声音,手指的第一关节要坚挺,手臂要举起来与之配合。尾声的旋律基本集中在上声部,但旋律的起音在低声部,因此要做好衔接。由于两个声部的节奏不同,容易造成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相混杂的情况,所以应当用手指的力量逐个去弹响旋律声部,上臂和前臂联合使用,手指和手腕的关节应有弹性,做到既不僵硬也不松散。

2.表现运动感的音型动机,这种动机一共有三处,第一处,第15~19 小节,此处描绘了一个风尘仆仆的沿山路前进的乡人在吹口哨,几小节后,开始愉快的唱起歌。在这里,弹奏时无须有重音,左手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是表现较为平缓的运动的音型动机,在力度上是弱的;在演奏法上,这个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的织体,在演奏时手腕要放松,以手指运动为主,不要使某个音突出;第二处第66~68 小节,这里的波动起伏最大,以表现出起伏不平的动态,要有大幅度的渐强。在速度上近乎于行板,情绪上是生机勃勃的,演奏者要弹得十分灵巧,速度要保持均匀并以渐强的力度推至高潮,可只使用一个踏板,这样既可以延续低音又可以使音乐渐强;第三处第81-83 小节,这里的波动感要比第一种要大,以表现略微起伏的运动,在弹奏时注意速度的稳定以及音的力度走向。

(四)歌舞性因素在演奏中的体现

歌舞性的因素在乐曲中的以下几个片段呈现:

1.那不勒斯民歌片段,第3 至4 小节,这里写的远处传来的那不勒斯民歌,表现的是“歌”的素材。在演奏时不用踏板,每个音都要弹跳的十分快速,并表现出响亮的强音力度特点,以使音乐生动而具有幽默感。

2.愉快的歌曲主题,第14 至20 小节,演奏时要表现出活泼的情绪,在触键上以断奏为主,在弹奏时可将前臂的挥动动作与手指的断奏动作结合。手腕要保持稳定以保证跳跃的准确性。

3.轻松的舞蹈片段,第20 至30 小节,这里以急速的塔兰泰拉舞曲的节奏来表现的是快乐和轻松愉快的舞蹈情景。在演奏时,在节奏上要表现出塔兰泰拉舞的特点,这种意大利那不勒斯舞蹈的特点是连续不断的平均音型,犹如无穷动;在音乐上要体现出其舞步轻松、气氛热烈的特点。

4.船歌式的副歌,第33~38 小节这里用低音区表现了悠扬的船歌。左手的八度旋律在弹奏的过程中要表现出旋律的歌唱性,手指运动要结合连贯的手臂动作来表现悠扬的歌声。要想得到如歌的音质,弹奏器官既不应太硬,也不应太柔,手指、手腕和手的关节应是灵活而有弹性的,指关节有控制的动作,将落下的手臂速度减低,使速度和重量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琴键,这时才能造成如歌的音质。

6.塔兰泰拉舞,第76~84 小节,他的节奏律动是急速的3/8 或6/8 的舞蹈。在演奏时,可以持续使用1/2 深度的右踏板。右手在81 小节处出现了保持音,并有两个声部的进行,为了使旋律清晰可辩,要正确的弹奏保持音。

总之,作品《阿纳卡普里的山丘》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集中的精品,作品以其生动的情境性和富有异国风情的音调为听众和演奏者所喜爱。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了拼贴主题的结构方式,生动展现了自然景物、民间歌舞及意大利的生活风情。因此演奏者要根据各种主题的个性,及时地转化演奏的方式,使自己的演奏符合作品的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钢琴“音画”的特点。

[1]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让⋅巴拉凯.德彪西画传[M].储围围,白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约瑟夫⋅列文.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M].廖天瑞.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皮⋅桑刚.谈德彪西的24 首钢琴序曲[C].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5]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陈国权.论印象结构—德彪西曲式思维及结构形态[C].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7]于润样.悲情肖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前奏曲德彪西弹奏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一本可以用钢琴弹奏的中国民歌——鲍蕙荞序
钢琴前奏曲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前奏曲
小星星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