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优”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2015-07-21谭宜福
以“四优”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谭宜福/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局长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它决定了区域教育的品质。坪山新区建区之前,教育基础薄弱,影响因素包括人、财、物、制度、文化等,其中制度是关键,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新区教育治理策略成为我们的共识。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区域教育治理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我区确立了“新坪山,新教育”区域教育发展之路,基本标志是“四优”,即优师、优生、优校、优制;基本支撑是“六大行动”,即均衡发展、质量提升、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基本路径是“规范均衡—内涵优质—特色品牌”;核心要素是“优制”,以“优制”促“优师、优生、优校”。
优化教育管理制度,办“优校”
一级管理。新区成立后,实行“区—校”一级管理,扁平化管理,取消了“区—街道—村—校”传统教育行政层级管理,缩短链条,减少内耗,优化配置,提升效能。
大部制。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含教育、体育、文化、卫生、计生5大部门,避免了部门间合作的壁垒,我们抓住这一优势,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尝试“教体结合”“文教结合”“卫教结合”,实现公共资源效应最大化。如“体教结合”,体校把学生、项目(游泳、射箭、击剑、篮球、足球等)分解到各中小学,教练资源共享,训练与文化课融合,普及与提高结合,运动和成绩双丰收。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代教育治理的核心和难点就是“放权”,让校长依法自主办学,让利益攸关方参与教育。2011年3月,我局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演讲,全区校长悉数亮相,宣讲“学校规划”。目前,全区已实现“一校一规划,一校一章程”。2014年9月,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开启新办学模式的探索——“政府主导,公益助学,管办分离,提质创优”。政府保基本,社会共参与,教师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学校实行董事会、理事会和校长相互制约、合作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基本成型。
行业自治。新区的民办学校多属低端粗放型,学校在招生、收费、考试、宣传等方面恶性竞争。为此,我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民办教育协会”。协会自主选举产生了会长、秘书长、理事等,并制定章程、公约等,推动行业自治、自律。如校车安全动态监控、教学质量监测、学生学籍管理、民办学校积分制、民办教育综合管理质量奖等,有效地改善了民办教育治理生态,扭转了区域民办教育的整体形象。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政府转变思维方式,大胆放权,把行业自律、日常管理权放给“协会”,政府的工作重点在规划、引导、监管、资助、服务上,坪山的民办教育管理这盘棋就活了。
大生均。由于诸多原因,传统的财政拨款机制,学校争取资金很困难,且不稳定,行政部门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管束多。我区在全市率先试验“大生均”拨款。“大生均”是指除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建投入、设施设备外,其余用于学校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经费按在校生人数安排年度预算,其标准为小学5000元/生、初中6000元/生、高中7800元/生。实行“大生均”后,校长对经费无后顾之忧,主要心思花在如何办好学、用好钱。目前,“大生均”模式已在全市推广。
学校建设《台账》。学校建设存在用地紧、立项难、建设难、标准低、周期长等老大难问题。2014年,我局联合规划国土部门制定了《新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研究及实施台账》。《台账》包括总论、现状分析、相关规划及政策解读、规划原则目标及策略、近中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远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装备标准、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台账等共8章29条。全区公共事业建设参照《台账》统筹安排,把学校建设的用地、规模、类型、标准、机制、流程等确定下来,具体学校建设时需解决的难题就少得多。
第三方评价。2015年5月26日,由“广东现代教育研究院”组织的专家组到坑梓中心小学进行为期三天的“四优工程”督导评估。评估组围绕“新坪山,新教育”的“四优”指标,听取黎金涛校长自评,查看校园环境,检查教育设施,访谈师生、家长、社会人士,查阅资料,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参加校本活动等,得出“生态教育整体统领‘优校’, 生态层次化专业发展促‘优师’,生态主体化育‘优生’,生态人文化管理推‘优制’”的评价结论。“四优工程”评估体现了教育督导的转型。一是专业评价,引领“新坪山教育”价值;二是第三方机构评价,有说服力;二是发展性评价,“一把尺子量一所学校”,体现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和个性。
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出“优师”
聚龙计划。2013年,我局联合人事、财政等部门推出“聚龙计划”和“名师计划”。“聚龙计划”重引才,对体制外人才实行高薪制(最高年薪过百万),对体制内人才实行一次性奖励制。“名师计划”重育才,实行“三线”(管理、教学、德育)、“四级”(新秀、骨干、名师、带头人)名师培养机制。
“未来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
2013年,新区与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杂志合作,挂牌“未来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制定了《基地建设规划》《“未来教育家”培养方案》,确定100名“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举办“未来教育家论坛”等。设立“校长论坛”“教师论坛”“名师好课”“新教育杯”以及《教育新视野》等展示平台。《依托“未来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优化区域教科研管理》被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
奖教奖学。建立《奖教奖学制度》,对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学校特色、班主任、名师履职、教学质量、优秀学生等进行奖励。还推出“年度教师”“民办教师津贴”“绿色通道” “成果资助”等综合激励手段,鼓励师生共成长。
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校长、教师的心智模式、行为方式,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状态。教师发展的内力主要来自教师的价值观,外力主要靠制度。近期,我们还将推出校长职级制、校内职称评聘制度等改革。
优化学生培养制度,育“优生”
幸福德育。“幸福德育”是我区的德育品牌。开展 “幸福班级”建设,建设幸福实践基地,开展公民素养、传统美德、劳动生活教育等。坪山中学的“家长学校进社区”“不完整家庭教育”以及《家校之桥》,坪山高中的“阳光学子”、新疆班“校亲团”,坪山中心小学的“习性教育”等都颇具影响。
课程建设。“新坪山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5~8年努力,实现国家、地方与校本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基础与拓展结合,基本素养与综合素养结合的“一校一课程体系”。目前,坪山高中的“阳光课程”、坪山中学的“新德育课程”、坪山中心小学的“习性课程”等已现雏形。
素质教育平台。新区每年举办校园“四节”(科技节、艺术节、文学节、体育节),学生参与率达100%。开展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创建活动,如管乐、足球、游泳、科技、合唱等项目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围绕学生八大素养(品德、身心、审美、学业、创新、生活、信息、国际素养)开发系列展示平台。
阳光评价。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阳光评价体系。依托“智慧教育”,建立学生的成长全程档案;开展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学业与综合素养、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评价探索。
虽然我们与自己相比有较大进步,但区域现代教育治理才刚刚起步,“新坪山,新教育” 任重而道远。
Development Alliance of Educ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