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思维
2015-07-21夏风
田地思维
“你们有小花坛,但你们有庄稼地么?”
种什么?校园内围墙旁有几块空地,校长正盘算着找一家绿化公司来,摆上一盆盆郁金香或茉莉。
小花坛不是有鲜花么,空地上还是种一些庄稼吧。我说。
“种庄稼?”相比鲜花,校长感到很土气。
我说,我小时候曾住在乡村,后来读书、工作,生活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里。室内案牍繁忙,窗外车水马龙。我在办公室的窗台上,用两个小花盆种上豌豆、萝卜。看到萝卜抽叶,我想,故乡的萝卜也该长大了;看到豌豆结荚,我想,故乡的豌豆就快丰收了。
窗台上的两株庄稼,把我和遥远的故土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浓浓的乡情萦绕在心里。
摆鲜花很好,种庄稼更优。
从思维层面进行分析,摆鲜花更多地注重了一种呈现状态,而种庄稼更多地着眼了一种生长过程。我们总希望把最好的展示出来,把最美的呈现出来,却忽视了每一个美好的结果,都曾经历过动人的曲折;我们总希望孩子懂得道理,记住知识,却忘记了道理蕴藏于经历,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总希望通过精心准备的高效课堂、周密布置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心智,激发孩子的兴趣,却少了一种自然式的、过程式的、参与式的教育。
为什么学校只有小花坛,没有一块庄稼地?是不是我们现在的校园,只注重了知识灌输,却忽视了自然教育?是不是我们现在的办学思路,重视让校园“高大上”,富有“贵族气质”,却忽视让孩子“接地气”,少了“平民经历”?
当下很多孩子,正面临一种“虎猪现象”:他们在动物园里看到过老虎,却没到农村见到真正的活猪;他们和“最陌生”的虎合过影,却没和“最熟悉”的猪面对面。有的孩子吃着花生,会问“花生是花上生长的吗?”有的孩子咬着韭菜饺子,却不知道韭菜和小葱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给孩子穿上棉衣,孩子也许并不知道这衣料曾盛开在棉花田里;我们给孩子烹饪饭菜,孩子也许一直以为它们就长在门口的超市里。
是不是城市化进程越快,我们也越来越远离那片曾经熟悉的土地?是不是工业文明越发达,我们也越来越淡忘人与自然之间的朴素厚谊?是不是在小孩子和大自然之间,需要建立更多看得见的联系?
“田地思维”告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教育要追根溯源,返璞归真。教育其实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校园里的那块小菜地,让孩子们看到春天的油菜、夏天的瓜果、秋天的稻谷、冬天的萝卜。既然孩子们不应该是温室的花朵,就应该让他们知晓并熟悉这万物生发的天地四季。
可以想象,面对一块庄稼地,春天,孩子们看着种子萌芽于泥土;夏天,孩子们看着花朵绽放于叶间;秋天,孩子们看着果实结缀于枝头;冬天,孩子们看着根须蛰伏于大地。他们因此知道什么是萌生、什么是孕育;知道什么是惊蛰、什么是谷雨;知道了书本之外和自己联系得如此紧密的二十四节气;知道庄稼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伴生的过程。懂得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懂得生命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生命成长的必要之义。教育,就是建立一种关联,凸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联、受教育者和周遭事物之间的关联、生命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联。
江苏淮安新安小学是一所按照陶行知教育思想来办学的乡村小学。在学校1934年《第六年计划大纲》里,第十五条明确写着:“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并且要观察各一种以上的生长过程及对人类的关系。”
衣食住行,和我有什么联系?超市只是一个中转地。当孩子们知道麦子的出处,知道馒头的来历,再来吃早餐,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是不是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们对于脚下这片土地,是不是又有了一种来自生命最深处的熟悉?
“田地思维”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得教育的灵感,掌握教育的方法,懂得教育的意义。
四季原本就是一门丰富的课程,原本就对应了孩子的关键能力。春天展望全年、播种希望,要让每个孩子懂得规划,提高梦想力;夏天架棚搭管、松土灌溉,要让每个孩子善于施工,提高创造力;秋天果实丰硕、重在摘采,要让每个孩子学会收集,提高归纳力;冬天万物休憩、期待来年,要让每一个孩子善于回顾,提高反思力。
四季课程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心态,塑造孩子们与各种生命、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良好行为方式。种植过程让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学会耐心守候,学会爱心呵护,学会平常心接纳。
这一小块地也许只能收获了一小把麦子、两三个土豆,对大人来说,好像不值一提,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少的果实也是大自然的奖励,比什么都有意义;再干瘪的种子也是汗水的凝结,比什么都更值得珍惜。
我在英国一所名为北方学校(The North School)的中学参观。这个学校自己养鸡、养羊,学生每周都有两节课,要到学校的饲养场去给猪喂料,清理羊圈。校长告诉我,这是学生必修课程。
对于校长来说,其实在办学过程中,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拿来当教材,不要仅仅局限于器材硬件的建设和课堂方法的创新。知识原本就源于生活,而生活源于自然。如果你能带领学生把知识还原于社会、还原于自然、还原于生产,这就是成功的素质教育;如果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这就是应试教育。
试想,一大群孩子共同关注着一小棵蔬菜的生长,他们在一起劳动,他们在一起见证,他们在一起祈愿,这样的校园,也应该充满无限乐趣。
田地思维告诉我们,田地也是课堂。更何况,教育原本就是农业。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的特定职业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特殊的影响力,决定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影响。
教育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