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学科中心回归孩子立场
——“小梅花课程”的变与不变
2015-07-21刘希娅
突破学科中心回归孩子立场
——“小梅花课程”的变与不变
刘希娅/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
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载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学校教育的走向和节奏。谢家湾小学在近几年课改探索中,以课程整合为核心,通过建构课程体系、开发整合教材、调整作息时间、优化教学策略等举措,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学科中心,回归孩子立场,在小梅花课程的变与不变中改良校园生活方式和小学教育形态,更好地促进师生成长。
改动——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校秉持“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确立“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通过国家课程的破与立、地方课程增与减、校本课程的融与放,建构并实施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团课程三位一体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彻底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减少学科门类,由十余门变为六门。遵循6~12岁学生的基础性、综合性的学习规律,将原有的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科学探秘六门学科,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重构学科内容,减少交叉重复。学校的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渗透与链接。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不降低的原则下,解构一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学内容,以六门学科为基础,重构学科内容。整合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去掉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部分,根据学生未来所需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增加相应的学习资源,将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进六门学科。
重新调整课时,让实践体验更充分。根据不同年级、班级、课型进行分层和弹性实施。上午学习学科课程,下午开展专题活动和走班选课的社团活动,增加实践、选择、交互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学习需求。其中,《语文漫道》采用“5+2”课时安排(5个小时主题学习和2个小时专题活动),《数学乐园》采用“4+2” 课时安排(4个小时主题单元知识和2个小时专题活动),《体育世界》采用“3+2”课时安排,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时间,《英语交流》每天半小时,《艺术生活》每周2小时,《科学探秘》每周1小时。
改变——教育教学生态,突破学科中心
学校坚持“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办学主张,倡导跨学科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课堂形态,增加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互动交流的机会,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点燃教师的课程开发激情,深层次改变师生的教育教学生态。
跨学科教学,改善教师生活状态。结合教师的学科背景、个性优势、特长爱好,鼓励教师跨学科教学,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排课,大多数教师由一份教案教多年、教多个班级变为主要集中在一个班级教学,改善了跑班、赶课现象,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相处。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跨学科教学和新教材带来的挑战使交流、研究、共享成为了教师的需求。办公室、餐厅、操场上……大家见面总是习惯性地探讨困惑、分享做法、总结经验,形成了伙伴式、互助型的研究常态。
改变课堂形态,使学习生活更快乐。通过改变课堂的物理环境,拆除讲台,让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平等对话,为孩子们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小组合作,变秧田式为围坐式,孩子们更多地通过讨论、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小梅花教材创设的学习方式多样,每学期几十次的专题活动,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辩论、演讲、戏剧表演、测量、购物等方式,在丰富的活动中操作感悟、实践体验、探究思考、积累经验,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自主,学得轻松,也学得更好。
研发教材,世界是我们的课堂。在小梅花教材的编写中,教师们提炼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研读课程标准、梳理知识体系、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特点……从局部到整体,从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小梅花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好奇、好玩、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大量采用学生的照片、作文、绘画、手工、书法等素材,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选取身边的课程资源,学生与教材更亲近了,也更喜欢去学习、去探究教材内容。同时,邀请学生喜欢的名师名家走进校园,现场授课;引进交响乐、话剧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熏陶;聘请专业人员担任社团辅导教师,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平台;各行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开设“朵朵讲坛”,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课程。
改良——校园生活方式,从控制走向自主
学校追求“天天快乐,健康飞翔”的校园生活状态,把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学生介入校园生活的机制、调整作息时间,优化师生校园生活方式,带来自在、自主、自由、个性化的校园生活状态。
个个参与,学生深度介入校园生活。从学生介入校园生活的角度、广度、深度思考学校工作,每年的合唱节、体育节、班级自编操等,让每个学生都登台展示;大队委竞选实行层层选拔、民主投票,让每个学生经历民主参与、公平竞争的选举过程;小干部轮流制让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参与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成长六一周、社团课程走班选课,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形成自尊、自觉、自信、自强的特质,呈现阳光快乐、积极主动的校园生活状态。
调整作息时间,从控制走向自主。关注学生身心差异,改变校园生活的节奏和作息时间,取消了全校统一的上下课铃声,学生从听令行事到自主安排,校园没有了课间10分钟“放风”似的追跑喧闹,没有了全校集体去卫生间的混乱拥挤;取消了全校统一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到班级自主,没有了6岁孩子和12岁孩子被迫做同一套广播操的敷衍与应付;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不同科目的课堂可以相互协调、合作分配学习时间,学习与生活从截然分开到相互融合,在这一个小时里,孩子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去洗手间、去喝水,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状态随机安排游戏、户外活动、授课和练习。
老师们不再受制于40分钟的赶课与匆忙,有的是一个小时的从容不迫和生活似的教学生活。校园更加宁静和舒缓,师生更加轻松、自在、自主。这样的校园生活方式,让孩子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静态、单一的被动接受到自在放松、主动参与、深度实践、大胆创新的校园新生态。
不变的坚守——孩子的立场,教育的方针
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穿越现有课程边界,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育发展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富特色、更具活力的教育选择空间。小梅花课程改动了课程体系结构、改变了校园生活方式、改良了教育教学生态。这一系列的变化与探索,并非标新立异,也绝非另辟蹊径,而是始终坚守孩子的立场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通过理性分析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的探究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遵循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变,始终紧扣“立德树人、减负提质”,始终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强调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等精神。
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小梅花课程所执行的国家课程标准和涵盖的课程容量并没有变,整合后的六门学科不仅全面落实了原有十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而且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坚持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课程综合化、教师全科教学、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是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课程整合探索了我国教育领域中减负提质的难题,符合国际课程改革方向。
总而言之,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是十余年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到渠成,是“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深入落实,是“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具体体现。学校在“小梅花”课程变与不变的教育哲学与智慧中,努力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
Development Alliance of Educ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