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媒体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应用研究
2015-07-21赵晓华尹智龙杜慰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009中国人民解放军93558部队河北石家庄05008
赵晓华尹智龙杜慰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009;.中国人民解放军93558部队 河北石家庄 05008)
·图苑随笔·
基于自媒体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应用研究
赵晓华1尹智龙2杜慰纯1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100191;2.中国人民解放军93558部队 河北石家庄 050081)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普及。如今,移动互联网下的自媒体传播已经由传统的“点对面”发展为“点对点”的方式,更具交互性、时效性。高校图书馆借助移动互联网下的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既符合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又高效便捷。文章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基于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及实现方式展开研究,提出了阅读疗法应用的新方式。
〔关键词〕阅读疗法 高校图书馆 移动互联网 自媒体
引言
阅读能治疗抑郁、偏执、焦虑、心理失调、情绪低落等心理及情绪问题[1]。这种以书籍为媒介,通过阅读辅助治疗疾病、恢复身心健康的方法通常称为阅读疗法。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阅读疗法也随之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迅速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自媒体以其强大的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思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的时代呼唤阅读疗法新的服务模式。文章针对阅读疗法的特点,结合当今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运用情况,研究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基于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及应用途径。
1 阅读疗法概述
阅读疗法又被称为图书疗法、书目疗法等,早在18世纪就由西方的医学工作者提出并付诸实践。但由于条件制约,并没有实现大范围的推广。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实践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并逐步发展成为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进入20世纪,阅读疗法在国外图书馆掀起了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且研究实践的范围和对象也突破传统限制,逐渐形成了以文献为媒介、以阅读为手段的辅助治疗身心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现在国外的阅读疗法已发展成为独立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新的理论和实践途径。
国内对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落后,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式的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主要集中于图书馆专业和医学护理专业[2]。
国内大学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介绍和引进国外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广泛开展阅读疗法的课题研究。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一直致力于阅读疗法的理论构建,并于2007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阅读疗法专著——《阅读疗法》,宫梅玲、陈书梅、万宇、王一方等学者在阅读疗法的实证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开始针对大学生开展阅读疗法的实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3]。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如今已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科研、查阅资料、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4]。作为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场所,如能发挥自身优势推广阅读疗法,不仅是落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而且能扩展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自身价值。
2 高校图书馆基于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分析
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者“共享媒体”,于2002年由美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是一种伴随互联网等新技术而产生的交互性媒体报道方式,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其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点到点”的传播方式。自媒体通常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二是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三是传播速度及时快捷,四是传播内容可信度差,五是传播信息碎片化[5]。自媒体是基于Web2.0发展起来的,它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注重信息接收者的参与作用。
自媒体平台涵盖范围较广,包括博客、社交网络、微博、微信、BBS等[6],而文章所说的自媒体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下的自媒体,也可简称为“移动自媒体”,包括微博、微信、轻博客等移动端的自媒体平台。移动自媒体目前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1 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图书馆自媒体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由于符合大学生们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特征,迅速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微信自2011年推出以后迅速崛起,开始推动自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机。2014年以“移动·智能时代”为主题的中国自媒体年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自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据统计,中国自媒体作者数已经超过15万人;微信朋友圈每天的阅读数也接近300亿,其中微信用户的主力军是青年人,而高等院校是青年人高度聚集的地方[7]。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而学生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如今,移动自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广泛普及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借助移动自媒体开展服务,文章对部分高校图书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一周内(12月14 -20日)数据进行列表统计(见表1和表2)。
表1 部分高校图书馆新浪微博账号一周数据统计
表2 部分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一周数据统计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的自媒体服务影响力已经初现,移动自媒体去中心化、交互性、碎片化的特点十分符合大学生的交流方式,适合治疗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然而,笔者发现不少高校并未开通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并且大都以发布消息为主,与关注者互动十分有限,开展阅读疗法的也寥寥无几。
2.2 移动自媒体中的阅读疗法
文章对近两年来涉及阅读疗法的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调研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些移动自媒体从调心、正念、治愈、咨询等不同角度发布阅读链接、推荐针对性的治疗书籍,尝试着推广和开展阅读疗法的各种方式。这些实践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中开展阅读疗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文章将部分影响力较大的移动自媒体列表如下(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这些移动自媒体呈现出作者专业素养高、媒体类型多样化以及发布内容角度广泛的特点。然而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众类型多样而且不明确;二是大都以宣传推广为主,缺乏针对性的阅读疗法实践;三是影响力相对有限。一方面是专门的阅读疗法公众账号粉丝数少,影响力仅限于“圈内”;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账号虽然粉丝多,但由于并非专攻阅读疗法,发挥影响也会受到诸多限制。
表3 涉及阅读疗法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账号调研
考虑到高校图书馆粉丝众多而且存在资源优势,如果在高校图书馆自媒体中开辟专门的阅读疗法版块,将图书馆账号作为阅读疗法实践的“移动阵地”,开展在线阅读疗法服务,不仅可以使阅读疗法借助高校图书馆扩展影响力,同时也能在移动端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践,极大的发挥出移动自媒体的优势。而对于受众对象不明确的问题可以在版块内以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加以区分。
同时,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专攻阅读疗法的移动自媒体作者都来自高校图书馆,这也为建立专业的阅读治疗师队伍提供了便利。
2.3 移动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
(1)交互性和时效性强,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便于资源共享。移动自媒体有着很强的交互性和时效性,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新浪微博为例,只要编辑不超过140个文字,再辅以链接、图片、视频等即可瞬间传播给4万多读者,读者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转播共享,进一步扩大受众。这种交互性和时效性,为阅读疗法的实施开辟了新途径。
依靠传统手段开展的阅读疗法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咨询者通常要经历认知——省察——自我比较——自我应用的过程[8],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信息反馈和反复沟通。而且由于时空制约,时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而移动自媒体以其强大的时效性,能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咨询者与阅读治疗师之间可以随时沟通和反馈,避免了时空制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高效,节约资源。移动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简短的语句,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段书摘,甚至仅仅是一个链接、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多样化的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便于转发和共享,这是纸质媒体不可比拟的。这种简明扼要的方式,有利于阅读疗法的开展、宣传和推广。借助移动自媒体,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治疗服务,如对咨询者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推送、问卷调查、互动反馈等。移动自媒体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可以瞬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9],使得阅读疗法的宣传推广也变得简单快捷,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大学新生开展阅读疗法宣传活动,或者针对重大事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这种方式高效实用,可以减少租用培训场地、制作宣传材料、聘请心理专家等费用,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3)贴近对象,保护隐私。按照发展心理学观点,大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的末期和成年期的初期,自我意识分化,心理变化剧烈,矛盾困惑较多。内心充满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同时渴望被尊重,在意外界评价。所以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而且隐蔽。不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深感困惑,却不愿和他人倾诉,积压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疾患。
移动自媒体利用网络空间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信息,既容易接近咨询对象,又能保护他们的隐私,避免了见面交谈的顾虑。这种沟通方式易于实现隐蔽交互,对于不愿透露隐私的大学生可以匿名进行阅读治疗。移动自媒体还可以采用推送的方式,让咨询者直接与电子书籍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容易贴近大学生,能将一些隐蔽的问题发掘出来,同时可以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维护他们的自尊。如果机制合理、措施得当,高校图书馆借助移动自媒体,可以很容易成为帮助大学生们预防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病的“私人医生”。
3 基于移动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实施途径探析
目前,移动自媒体平台已经在高校学生中广泛普及,其独特的技术和应用优势引发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变革。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10]。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优势,解除时空限制,实现移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推动阅读疗法创新发展。
3.1 基于移动自媒体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平台构建
基于移动自媒体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服务:一是主动推送服务,对用户发布动态消息,如宣传讲座、阅读活动等。对于注册用户以推荐阅读书目,开展治疗为主,对于非注册用户以宣传推广为主。二是自助查询阅览服务,这是实现阅读治疗的必要功能,为用户提供书籍查询以及在线阅览等功能。三是在线咨询服务,让用户自主选择阅读治疗师,开展阅读治疗和效果反馈。四是建设互动交流社区,形成读者交流圈,满足在线交流以及互动共享的需求。
构建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平台要根据移动自媒体的模式和特点,具体到应用层面也会有相应的差异。下图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平台示意图。
图1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平台示意图
其中,阅读疗法导航模块用于阅读疗法宣传推广、活动推送等;阅读疗法移动阅览室主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的分类、检索及在线阅读等服务;阅读治疗师模块允许大学生对阅读治疗师进行选择和相关信息查询;咨询者交流社区以相互交流沟通为目的;我的咨询室以隐私性保护为目的,提供阅读治疗服务。
3.2 基于移动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应用方式初探
基于移动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需要依循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制定完善有效的措施。构建优质的服务平台仅仅是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条件,围绕服务平台建立必要措施同样不可或缺。
(1)有针对性的改进宣传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平台,了解并参与阅读治疗。阅读疗法在国内虽然有了一些研究,但在大学生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如何吸引大学生关注和参与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如先利用宣传窗、海报、讲座等宣传阅读疗法,吸引一部分大学生关注服务平台,再通过转发、推荐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受众。
(2)以重大事件、新闻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月等为契机,引导大学生们主动进行阅读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或其它重大事件发生后,要借助图书馆公众账号及时推送阅读疗法的相关内容,多渠道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引导大学生参与阅读治疗。如针对女大学生失踪事件,引导大学生关注和浏览服务平台中安全教育的内容;针对复旦投毒案,引导大学生阅读加强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
(3)加强图书馆员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阅读治疗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个性较强而自制能力较弱,需要有相对专业的人员进行引导。图书馆员要适应移动互联网下的阅读治疗方式,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加强对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善于利用移动网络和大学生进行交流,以积极的热情开展阅读疗法[11]。
(4)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注重线上治疗与线下治疗的结合,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必要时建立读者信息库,完善服务方式。对孤僻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可以采用自媒体推送和反馈的方式;对于内心困惑,渴望交流的同学,应以移动自媒体应用为辅助,注重线下交流,设立必要的硬件条件,搭建与他们沟通的“线下桥梁”。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也为图书馆开展便捷高效的阅读疗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文章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移动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移动自媒体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应用方法,为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开展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稿时间:2015年3月)
参考文献:
1.李荣露, 黄宝机, 朱俊芳. 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科技信息,2014(4):258-259
2.刘斌志. 论阅读疗法在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运用. 图书馆, 2014(5):102-106
3.宫梅玲. 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 图书与情报, 2009(2): 8-13
4.何海波.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探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 33(2): 183-184
5, 9.汤力峰, 王学川.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中国青年研究, 2012 (3):10-14
6.代玉梅. 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 云南社会科学, 2011(5): 172-174
7.孔云,廖寅,资芸等. 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图书馆论坛, 2014 (2):90-95
8.王波. 阅读疗法.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4: 212-213
10.茆意宏. 移动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创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1):13-17
11.郭军城.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探讨. 河北科技图苑, 2014, 27(2): 56-57
〔分类号〕G252.1
〔作者简介〕赵晓华(1977-),女,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情报学;尹智龙(1988-),男,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93558部队干事;杜慰纯(1967-),女,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Research on Bibliotherap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We Media in Mobile Internet Era
Zhao Xiaohua1Yin Zhilong2Du Weichun1( 1. Beihang University ;2. Unit 93558 of PLA )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we media represented by Micro-blog, wechat, etc. is widely popular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deeply affects their learning and life. Nowadays, because transmission mode is “point to point”, We Media become more interactive and timeliness than before. This way is not only fi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but also easy to take effect and conserve resou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bibliotherapy in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We Media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Keyw ords 〕Bibliotherapy University library Mobile internet We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