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观察
2015-07-20张晓静杨克祥雷计养
张晓静 杨克祥 雷计养
【摘要】目的 对心率失常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329例老年心率失常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发病率,按照不同的年龄层(≥80岁为一组,<80岁为一组)对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及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参与实验的329例患者中,心房纤颤检出率为19.0%,室性期前收缩率为17%。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失常率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有的基础疾病居于前五位的有:高血压18.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1%、糖尿病14.3%、恶性肿瘤11.1%。结论 由于多数老年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加之自身身体机能退化,心律失常的发病种类多种多样,临床上需要引起医生的广泛重视,以达到早预防早治疗的效果,保证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关键词】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临床急症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Arrhythmia; Elderly patients; Clinical emergency
据临床研究,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引起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调查发现,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等。由于心律失常的病症表现症状复杂,误诊、漏诊情况也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明显增加。为了避免临床急症的方法,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该对引起并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本文中笔者对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导致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汇报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针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329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150例女性和179例男性,患者年龄61~87岁,平均为(98.4±6.3)岁,其中<80岁的有208例,≥80岁的有121例,患者病程1~15年,平均为(6.5±4.1)年。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需要满足以下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有典型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没有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炎症以及肝功能不全等症状。
1.2 诊断标准
①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的患者被视为窦性心律失常。②房性心动过速、持续或阵发心房颤动以及房性前期患者被视为房性心律失常。③出现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性逸博、房室交界区相关性心动过速等被视为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④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实行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者心室颤动等情况的视为室性心律失常。⑤出现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被视为心脏传导阻滞。
1.3 方法
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心律失常的典型类型,调查患者的基础疾病并按年龄进行归类分析。研究中,如果发现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病症同时存在,应在统计时分别计数。
1.4 主要观察指标
对参与研究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率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以及所患心律失常的种类。上述所说的基础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其他基础疾病等。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过程按照“x±s”模式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数据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此次研究包含的329例老年患者中,共发现56例患者存在一次心律失常,比例达到17%,273例患者存在两种以上的心律失常,比例达到83%。心房纤颤检出率为19.0%,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为19.0%。详细数据见表1。
导致老年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参与研究的329例患者合并出现976种基础疾病,每位患者都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其中,居于前五位的疾病及其概率分别为:高血压18.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1%,恶性肿瘤11.1%。80岁以上的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占据研究总数的50.8%,小于80岁的占据24.5%,此项研究中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056,P<0.05)。
3 讨 论
研究显示,与国内的其他相关报道一致,房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率失常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症。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心肌缺血、心房肌膜电位降低、自律性增强,早搏现象发生较为频繁。此外,老年人之所以房颤现象发生较为普遍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肌退行性变、纤维性变导致,房颤虽然不能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快速性的房颤会因为引发血液动力学恶化而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1]。因此,当老年人出现房性心律失常等情况,如房性早搏等,这是提示老年患者心脏病变的早期信号,此时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进行及时的检查,找出病因,积极治疗,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心脏及其他身体器官的损伤也会越发严重,加上老年患者本身的身体机能比较差,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更高[2]。根据此次研究可以知道,心房纤颤、室性期前收缩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最高,而窦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高龄患者(年龄≥80岁),这与患者的窦房结构以及传导系统退化都将有直接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一般患有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基础疾病,而且这些基础疾病对于心律失常发病率的影响,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因为机体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高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大,这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应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3]。
综上所述,伴随着老年人自身的身体机能的退化以及其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种类繁多。临床中,医生需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以保证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鑫辉.老年人心力衰竭175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78-79.
[2] 马俊英.老年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伴心律失常诊治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3,31(5):90-91.
[3] 刘 勇.128例老年人心律失常诊治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