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15-07-20唐晓君路莹刘娜王海文李明霞肖鹏

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社会转型协同创新

唐晓君+路莹+刘娜+王海文+李明霞+肖鹏

\[作者简介\]唐晓君(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摘要\]

主要分析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为促进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必要性。重点研究在MOOCs大力发展的今天,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工程》的过程中,提出了在“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原则基础上,实现学科间、高校间、校企间协同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模式。同时探讨了通过跨校修读课程、建立符合国情的开放课程知识产权体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享模式。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协同创新;MOOCs;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2804

0引言

社会转型是当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因此世界上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高度关注这个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时期的社会建设过程, 一直积极探索研究新经济形势下教育发展问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迅速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全球化社会、学习型社会过渡。与此相应,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对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的教育资源投入不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分配给重点院校,以此推动一批重点大学的崛起强大, 最终实现在这些高水平大学的带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在国家高等教育财政倾斜政策的支持下,985工程 和211工程院校获得了更多的建设资金和教育资源,本处于劣势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在获得研究项目与专业建设方面更加失去了同等的竞争机会。不少普通高校尽管教学科研实力并不弱,不乏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却苦于没有重点名分,受人为划分的高低层次所限,难以充分发挥其学术潜力,平等享受高等教育几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另一方面,由于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尤其是全球化、 网络社会、数字化生活的全面覆盖,使高等教育尤其是其核心领域——课程与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对学习的要求也在变化,希望让学习更丰富、简单、有趣,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面授课程,对网络有着无比的兴趣和热情,希望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社会转型期,教育依托和生存的环境以及服务对象发生变化,学习和教育的手段越来越智能化、网络化。在此背景下,知识公益和开放共享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热点和趋势\[1\]。借助网络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在线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并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

1开放共享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转型的有效途径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MOOCs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MOOCs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翻译成汉语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中文音译为“慕课”。2011年秋,MOOCs实现了第一次重大的突破,有超过16万人通过斯坦福大学教授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即Udacity)参与了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这为MOOCs三大平台之一的Udacity奠定了基础;2012年4月,两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授推出了名为Coursera的网站,这成为MOOCs的另一重要平台,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一系列名校都先后成为了该平台的合作伙伴;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作组建了edX平台,发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三大平台获得了数千万的投资支持,推出了近百门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MOOCs的实践中。鉴于MOOCs的巨大成功,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s元年”。

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潮流同样也引起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普通高校和远程教育机构的关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提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教育部在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达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的目的。在发布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内容、建设和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同时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将作为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建设5 000门\[3\]。并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定义为:“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与MOOCs异曲同工,都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建设优质的、具备完善教学环节的在线课程,改革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法,使优质的教学资源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并为终身学习提供平台\[4\]。目前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资源更新率较差;(2)互动性不好;(3)共享应用性差;(4)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利用等。

对于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推广,MOOCs在很多方面具有启示作用,如建设方式多元化,鼓励商业运作;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打造新型课程共享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但如果完全照搬国外MOOCs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规模在线开式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共建共享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协同创新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用

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思想是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他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他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5\]。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关键在于建立起以大学为核心、企业参与、面向社会需求的一套责权利共享体系\[1\]。

相对于科研领域“协同创新”的广泛应用,在教学领域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对内涵还是应用都研究得不够充分,其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应用也是个全新的思路。但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在各种要素大融合时期,运用学科间、高校间、校企间以协同创新的方法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一条道路是值得探索的。

3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笔者作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软件工程》的建设团队,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就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3.1整合不同高校名师资源,实现高校间协作共建资源共享课的模式

建设一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通常可由在这门课程中具有较高声誉或水平的教师牵头,由该教师通过高教司各课程指导委员会推荐或者自行联系的方式,联合其它高校的高水平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共同建设该门课程,保证该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这门学科中的权威性。

合作形式是各主讲教师共同对该门课程负责,权利和义务相等,成果认定相等。保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然后各位教师共同研究,从而保证示范性课程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等特点。并对各自掌握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几个要素:内容要一流、资源要丰富、课程要有特色、课程建设要规范、开放、共享、方便实用。

这种高校间协作共建共享课的模式,在国外比较普遍,在我国只要国家和各省对协作共建共享课各方给予合理的权利和义务的认定,实施也较容易。现在已经有部分省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辽宁省教育厅在2014年就请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本着“跨校合作、讲究方法、丰富资源、打造精品”的原则就本专业领域需要建设的资源共享课提出建议和方案,推出课程选题,组织申报和建设共享课程。

3.2整合与课程相关其它学科资源,提高资源共享课的融合性

学习一门课程,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利用课程知识来解决问题,研究多学科知识渗透界面的建设与实践。这就涉及到一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需要整合与该课程相关的其它学科的资源。这种跨学科资源的整合,才是真正体现协同创新本质含义,而许多课程的特色也恰恰在此。

研究的思路是课程负责教师商讨本课程要和哪些学科课程融合,解决哪个领域的问题,确定融合的形式,联合其它学科教师共同建设,这种思路尤其体现在拓展资源建设上。

3.3与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

首先应该选择适合本课程的、在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科研院所的优秀成果融入到课程资源中,突出与行业技术发展的同步性及实践性。

同时也可以考虑与行业协会合作,使其作为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将这种合作形式引入课程设计和专题训练等实践环节,实现实训和教学环节的无缝结合。

《软件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有特色的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环节,在这两个环节建设过程中,课程组与国内知名的IT企业及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将企业的开发流程和真实案例引入到这两块资源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4多方协同推动课程认证和学分认证

为使精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探索建立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该方式可从省级精品资源课开始,在省内高校试点,进而推广到高校联盟,最后推广到全国。

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学分认证促使在线开放教育和高等教育接轨,通过广泛调研,认为该方式可产生双赢的局面,一方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同时改革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地激励在线开放教育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跨出了关键的一步,辽宁省教育厅现已建立跨校修读学分学习平台,该平台充分依托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初步在省内各高校间实现了部分课程在线学习和学分认证,在省内各高校取得较好的反响。

3.5研究在协同创新机制中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

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要免费对外开放,同时也要保护课程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这本身就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广过程中,部分课程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尊重,被无偿使用甚至被盗用取得不当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课程创作者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事实上,资源的“开放”不应该就意味着放弃对资源的所有权。精品资源共享课要长远发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其建设和推广的重要保证。

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借鉴美国遵循的“保持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的知识共享原则。该原则可以使教育界在版权人和受众之间,就网络环境下运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达成某种共识,从而促进资源共享课程中相关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其中哈佛大学教授莱西格等人发起的“知识共享协议”(CC协议),CC协议的出发点是在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共建共享。在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协同创新各方可吸取国际上普遍认可的CC协议成功之处,将其本土化,建立国内开放课程的知识产权体系,使其在保护著作权与社会高效利用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只依靠“著作权法+协议”来维护协同创新各方的合法权益;也可以考虑借助先进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维护知识产权,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开发\[4\]。

3.6健全激励与评价监督机制

首先,健全现有的激励机制。除知识产权保护外,教育部门还应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如授予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荣誉,并将该荣誉与高校的考核评估等切实利益相挂钩;下拨充足的建设经费,鼓励建设团队投入人力物力出精品。但应考虑改革现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一次性奖励的形式,应在课程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给予持续性支持,有利于课程持续性改进。

其次,健全现有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教育部要坚持以国际教育的整体眼光指导评判我国的教学导向,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国际先进性,这点对我国的共享课程建设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建立包含学生、社会受众、教师、专家在内的“自下而上”全方位互动,智能化的评价机制。

现有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各省建设的,互动评价环节均有待加强,应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互动交流方式,实现客观化、差异化、个性化、可视化的评价。在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工程》建设过程中,考虑如下途径:(1)负责共享课程制作的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注册用户进行在线交流互动和在线答疑,一方面为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同时也方便教师了解学习者对课程的需求,有利于课程后续的改进;(2)利用现有的比较流行的如MSN、微信、QQ等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为课程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交流与互动的途径;(3)建议保留和丰富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如学习者对课程的文字评价,课程团队可以对留言进行回复,学习者也可选择对该课程进行好评和差评等以便共享课建设团队可以及时、清晰地了解社会受众对课程的反馈。

第三,持续的监督管理。现有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利用情况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经建设、永不改动”。资源服务质量较低,无法保证课程平台的可用性和资源的持续更新。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并要覆盖到整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生存周期。如对已经上线的课程定期进行考查,对访问量较低或者是评价较差的部分课程,督促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所在学校和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及其团队进行整改,促进课程的建设;对社会反响较好的课程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如追加建设经费,授予荣誉称号等。

4结束语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公平性,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品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社会受众协同完成。这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协同创新共建共享资源共享课的机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精品,真正的精品才会推进共享和应用。事实证明,建立在“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的原则基础上,实现学科间、高校间、校企间协同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模式,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推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慈方.发开放教育资源的宏观背景下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2123.

\[2\] 张明洁.MOOCs的发展与高校教育改革\[J\]. 江苏科技信息,2014,(14):83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30627)\[201412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111/126346.html.

\[4\] 郑旭东,陈琳,陈耀华,李振超.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7681.

\[5\] 冯博琴,郑庆华.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8):811.

猜你喜欢

精品资源共享课社会转型协同创新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初步探索与实践
《双城记》
发电厂水处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制作流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