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7-17李艳锋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渗透初中数学

李艳锋

摘 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生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36-01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讲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从狭义上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还是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那么,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数学学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几年来的实践探讨,谈谈一些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习更有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多提问,每堂课,我都尽量留点时间给学生就当堂内容提问。开始,同学们都不敢提问或提的问题很浅显,后来在我的引导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并喜欢问为什么。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的方面。传统教育,一直偏重于求同思维、演绎思维的训练。这种思维训练的直接后果使部分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而研究性学习活动则侧重于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每当学生学习新的概念、甚至一个新的定理或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事实上,课本中的不少概念、定理、公式的证明和推导,就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在进行“过三点的圆”的学习时,我分发给每名学生一个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同时说明每名同学拿到的是一块打碎了的圆形摩托车后视镜片。 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才智,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帮老师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镜片。学生们马上忙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划,一段弧一段弧地连接;有的几个人在一起唧唧喳喳探讨,把各自的碎片拿出来拼凑等等,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像数学家一样地进行研究和创造。

三、注重学生的生活化教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杜威曾提出“教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主张生活世界应成为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育,让学生自身经历和体验,可以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比如:《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时讲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我先不讲它们的这一关系,而是举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接着再讲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也存着这一关系,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学生在举例的时候也很踊跃,在课堂上有学生列举“锁与钥匙”的例子,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锁与钥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把锁可能会有多把钥匙。这样更加深了对“一一对应”的理解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锤炼他们的合作品格

人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确定正确答案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通过开展合作性学习,这样可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从而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合作性学习的实施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说话,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宽容,促使学生形成互勉、互助、互爱的良好合作品格。

结语:在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做到由教师重“教”转为学生重“学”,由知识强制性向学生对知识主动研究转变,由重个人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转变,它是教育的创新,也是学习的革命,教师和学生都将在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恩山.中学数学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伍志鹏 吴庆麟.初中生学习数学学的兴趣调查[J].学科教育:2003,(01).

[4] 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渗透初中数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