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

2015-07-17黄彩凤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拓展阅读小学语文

黄彩凤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拓展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拓展性活动。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识字、词句教学以及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可如果仅仅将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此,学生就很容易机械释词、分解句子,使优美的课文丧失活力与魅力。不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18-0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觉得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点、空白处,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个性化阅读活动,使阅读教学的拓展科学化和有效化。

一、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一节课,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课文《孔子拜师》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人物优秀品质的把握更加到位。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8自然段中:“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最末一句后的标点为什么不是用句号而是用省略号?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这里应该还有很多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写出来,如作者可能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在旷野上走来走去;在夜里都没敢回家,一人独自凄凉、孤寂地坐在田埂上等等。正是通过这个省略号的讨论,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有家不能回”悲哀、孤寂的心情。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

二、拓展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引导中善于发现。

阅读教学中之所以有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变相的“全盘授予”。“情节分析”其实是教师的“自我表演”,“提问应答”也是为教师的讲说做些铺垫而已。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是谈不上有多少思维强度的。所以必须由浅入深地从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入手,使他们学会探究的思考方法,逐步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如教学《林海》一课,我板书课题后,便自“审题”始,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敢于发现:

师: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大森林就是大森林,为什么要叫“海”呢?

生:“林”跟“海”是两码事,有什么联系?

师:很好。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而且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我们深入地读课文求得解答。我们可以先解决两个问题: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林”与“海”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两句说明森林是绿的,所以像海。

师:那么花园的草坪也是绿的,能说像海吗?

生:不能一望无际的森林才像海。

师:对,能比作海的要范围很大。比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到处都是人,可以怎么形容?

生:人山人海。师:站在高山之巅,放眼看去是一片白茫茫的云层,可以怎么说?生:云海。

师:说得真好。现在浏览全文能自己找出“林”与“海”的联系吗?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说明林像海一样宽广。

生:“群岭起伏”这个词语写出了长满树木的山岭像海的波浪一样。

生:“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排的银裙”,课文中说就像海边的浪花。

生:“千山一碧”的森林美得跟大海一样。

生:森林可以综合利用,也像大海一样。

师:大家的理解很不错。你看,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还有几个问题,我们也要自己来解决。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只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完全的自我探索、发现,需要有几个过程,故而会耗时较多。实践证明,价值不大的发现是不经济的,会浪费学生的宝贵精力。因此,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机结合。

三、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科间的有机整合

课程标准提出确立大语文观,语文学科除具有本身的工具性特点,还必须与各学科密切相关,如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美术、音乐的审美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赖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全方位地动、看、说、谈、思、写、唱、跳、演、画、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乐。总之,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个性化拓展阅读活动,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引导中善于发现,利于整合学科信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的拓展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拓展阅读小学语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