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2015-07-17顾祥芳
顾祥芳
【内容摘要】教师困囿于应试模式,数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视角阐述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有效教学的探究早已游人如织,但在以考分为价值取向的今天,教师战战兢兢地生活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犹如“穿着脚镣在跳舞”。由于对课程标准缺乏理解,以“满堂问”替代了“满堂灌”,教师重预设轻生成,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引导,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构建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意识淡薄。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不去思考改进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课堂缺乏互动,气氛沉闷,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苦学、厌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2)目标的制定导向过强。部分教师对考分的追逐乐此不疲,只关注知识技能的目标,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缺乏关注,无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3)课堂反馈不及时。教师只注重学生哪些知识板块出问题了,而对学生的表现缺乏理性的分析,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方法。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智力因素的影响。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不能发现隐含的条件,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所用的方法刻板不灵活,不能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数学思维能力局限,满足于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追求表面化,仅满足于套用公式、定理。部分学生的思维颠三倒四、逻辑混乱,处于无序的状态。学生的想象能力匮乏,缺乏用数学语言表述定义、命题的能力,想象不出空间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2)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偏低,学习动机不足,习惯于满足现状,不能主动数学问题,不能认真完成作业。
3.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教师重于预设,不能利用师生互动产生的“生成性资源”,使数学课堂缺乏活力。不能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挖掘素材,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感到抽象深奥。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增强效率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成效
(1)增强课堂效率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分析教学内容,在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学生易错点,设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从学生经历的客观实际中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具体。如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学习中,教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下:“某篮球运动员在距离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篮球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当篮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此时高度达到最大值为3.5米,能准确地落入篮圈(篮协规定篮圈中心距地面3.05米),该运动员身高1.85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米处出手,问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精讲精练。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巩固练习,但机械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厌学情绪,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2)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摆脱偏重知识技能的倾向,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如在学习“零指数冪”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下式中指数、幂的变化,从中发现什么规律:25=32,24=16,23=8,22=4,21=2,2( )=1学生在观察指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20=1”的合理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a0=1。教师再让学生讨论a为特殊值的情况,学生发现a应该不为零,经过补充,得出“a0=1(a≠0)”的结论。(3)要重视课堂反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指出错误所在,引导学生分析出错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减少类似练习的出错率。教师还要重视课堂提问,通过询问启发学生思维,暴露学生在概念理解、定理运用、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追问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能拓展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重视智力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从探索题入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在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探索规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多层次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不能急于将结论传授给学生,而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去发现结论,交给他们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如在“确定圆的条件”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探索:经过一个已知点M能确定一个圆吗?你怎么画这个圆?经过两个已知点M、N能确定一个圆吗?经过两个已知点M、N的作的圆的圆心在怎样的一条直线上?经过三个已知点M、N、P能确定一个圆吗?
总之,教师要针对当前初中数学低效教学的现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通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