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审题的步骤和方法
2015-07-16施春俊
施春俊
摘 要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但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因为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而出错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为目的,针对学生做题出错的原因,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从审题的步骤和基本审题方法两方面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审题方法 审题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45-02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产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很多,而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但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因为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而失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每个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下面结合我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就审题的步骤和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观点。
一、审题的步骤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审题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步骤,简称为“一粗二精三串联”。
1.粗读题目看问题。粗略浏览一遍题目,知道将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2.精读题目找条件。逐句逐字多遍读题,弄清楚要解决这个大问题,是否必须先解决其他的问题、已知条件有哪些?隐含条件有哪些?从图形上还可以看出哪些条件或关系?在草图上添加辅助线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见到什么条件该添加什么辅助线等等。细读题目的遍数,视情况而定。
3.串联条件和问题找思路。联系条件和问题,回想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问题,原来是怎么考虑的;从这些条件来推出结果,应该用哪些学过的计算公式或中间该突破的环节在哪里……
找到解题思路,既问题解决。
二、审题的基本方法
审题时,除要求学生按审题步骤认真、细致地看清题目外,还必须掌握一些审题的基本方法,才能提高审题效率,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1.去粗取精法:忽略题目中的背景语句,重点抓住相关数据及其关系。
例如:一年之中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时问而变化,1个天文单位是地球与太阳之问的平均距离,即1.496x lOskm,以亿千米为单位表示这个数是(
)亿千米。在本题中只需抓住“1.496×l08km,以亿千米为单位表示这个数是(
)亿千米”就行了。
2.叙述变换法:调整语言叙述顺序,比如将一些逆向叙述的词句调整为顺向叙述,将与题中其他条件不相统一的叙述改为相统一的叙述,变难读为易读。
例如:故事书有100本,比科技书本数的60%少2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可调整为:比科技书本数的60%少20本的是100本故事书。从而易找到等量关系:科技书本数Ч60%-20本=故事书本数,解答就很容易了。
3.标记符号法
(1)对题目中关键词语、句以及易混淆、易忽略的地方,标上不同记号。抓住题目的重点,便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甲乙两站相距360 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出发开往乙站,行驶1小时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2小时两车相遇。已知慢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与快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之比为2:3,快车与慢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2)在图形上用长点、小弧线、问号、大括号等标注已知条件。直接从图形上找关系,更加简洁方便。
例如,如图,已知BC=DE,∠B-∠E,∠C-∠D,F是CD中点。求证:∠1-∠2
4.列表整理法:摘录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用表格的形式整理数量之问的关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上例中的相遇问题。设两车的速度分别为2xkm/h和3 xkm/h.
5.画图分析法:有些题目提供的条件比较隐蔽,如果只凭文字和想象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吃力。审题时,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或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地表示出来,使题中隐蔽的条件明朗化,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
例如,代数中的“相遇问题”、“工程问题”等;几何中,见到切点就画切线或连半径等。
6.动手操作:边读题边动手操作演示,借助实物、图片、模型等学具,通过折、剪、拼、摆、切、分、量、画等操作活动,帮助理解题意。
例如,右面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盒子,与1相邻的数是谁? 5的对面是谁?这种题只需要临时动手,用草稿纸撕、折一下,答案马上出来。
7.数形转换法把图形表示的关系转换为数子关系。这样审题可化繁为简,便于列式。
例如,按图拼排餐桌,n张桌子可以坐多少人?
分析:一张桌子坐6人,每加一张桌子增加4人,易得n张桌子坐6+4(n-1)=4n+2人。
8.对号归类法:在拿到一个题目时,尽量回想已学过的与此条件、结构相仿,数量关系类似的题目,根据题型特点,对号归类,将生疏的问题转化为所熟知的模式,解起来就容易了。
例如,有一种自鸣钟,几点整时就会自动敲几下来报时。该钟4点钟敲了4下,6秒钟敲完;8点钟时它敲8下,几秒钟敲完?审题时,可将该问题纳入我们所熟知的“植树问题”的模式。敲4下,共有3个时间问隔,用时6秒,则每个间隔需2秒钟。现敲8下,其时间间隔应是8—1=7,易知14秒钟敲完。又如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要10小时,一辆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要15小时,现两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才能相遇?此题是相遇问题,但是,学了工程问题后,就知道该题与工程问题的基本题型完全可以对号入座。
9.依因推果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边读边推,由已知推可知,由可知推未知,理清题意,层层推导,得出结果。
例如,如l图,已知AD=BC,求证:AB=CD
由AD-BC→弧AD=弧BC→弧DC=弧AB→AB=DC
10.执果索因法:即逆向思维法。拿着结果朝前找原因,一步步找到已知条件。
例如,上例L{一,由结果AB=DC一弧DC=弧AB一弧AD=弧BC←AD=BC已知。
11.中间搭桥法(两边凑):有些问题(特别是几何证明)不易依因推果直接推出答案,也不易执果索因直接找到已知。这样的题目最好从前边依因推果、从后边执果索因找到中间的关键环节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如图,已知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PC⊥OA,PD⊥OB,垂足分别为C、D。求证: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
分析本题时,直接从已知出发找结果,比较麻烦,从结果来找原因也不易,两边凑就简单多了。
即:由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CH=DH、∠CHP=∠DHP△CHP≌△DHP
CP=DP,∠CPH=∠DPH △COP≌△DOP①联立①②,问题得解。
总之,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不要急着动笔,要依据题目内容,按照审题的步骤和方法,耐心、仔细地分析,思路清晰后再下笔。学生要提高审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教师对学生一贯的训练外,学生平时还要养成多读题目,避免错漏信息;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增加题目(实际背景)的理解;时常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以及细心踏实等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