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吴敬梓思想的复杂性

2015-07-13金占锐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750021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吴敬梓市井儒林外史

金占锐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

浅论吴敬梓思想的复杂性

金占锐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

儒家思想、魏晋情怀、时代思潮、市井百态等因素杂糅,使得吴敬梓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其根基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又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

吴敬梓;思想;复杂性

吴敬梓的思想是复杂的,他痛心疾首地批判着儒林间的一个个丑态恶像,而又不忘儒家正统的“礼”“仁”思想,内在地以魏晋士人放达不羁的情怀要求自己,讲究“文行出处”,外在地以古儒“六艺”的务实倡导来改造社会,又不自觉受到平民巷陌的影响。吴敬梓的思想的复杂正是来自家世、个人经历、社会进步思潮以及市井间熏染等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家世:儒家正统思想的沿袭与守望

全椒吴氏家族从高祖吴沛开始以科举兴家,开创了以儒为业的传统,专攻四书五经,研习举业。曾祖一辈五人之中有四人中进士。

祖辈中举守业的真儒传统,洗涤着吴敬梓的内心世界。吴敬梓自小修习经文,善写八股文。十八岁考上秀才,二十九岁赴滁州科考时,遭斥逐,曾跪求考官给自己一个机会。这些不能不说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如果说考科举因循祖业是儒家思想作用的话,那么吴敬梓用儒家正统思想来救世,就更是儒家影响了。吴敬梓看透了处在黑暗与腐朽夹缝里的士人和社会的肮脏嘴脸,但荤臭的假儒与卑琐的世道并没有遮蔽吴敬梓的救世意识,《儒林外史》中提到的某些改良情节,如祭泰伯祠、治理青枫城,大抵不脱儒家传统思想。

二、身世:魏晋六朝风尚的隐逸与旷放

如果不是父亲被罢官后郁郁而终,亲族欺凌,觊觎敬梓的财产,挥霍财产空空如也,恐怕吴敬梓也不会毅然决然地移家南京,并且走上一条完全摒弃仕途的道路。从内在地来讲,这种果决的信念和力量正是来源于其所接受的魏晋风度的遗响。

吴敬梓自幼喜爱魏晋六朝的文史著作,饱读了这一历史阶段的大量作品,他的思想曾受到这一时期社会风尚和文史著述的影响极深。宗族的至亲满口仁义道德,满是强盗行径,掠夺财产如蛮寇,此时,魏晋士人洒脱无羁的气度开始在吴敬梓身上凸显效力。他不再关注身外之物,挥金如土,他无拘无束,落个一身轻松,很快财产败尽。后来,索性不再应试,称病婉拒安徽巡抚赵国麟的举荐。他与好友在严寒彻骨的夜绕城“暖足”,其内心虽落寞,也尽是欢愉。他笑傲世俗,不图名利,闲情自恣,任性而为,直至梦断扬州。

潇洒风流、高雅清悠的魏晋名士,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是穷力渴慕的对象。它与真儒名贤一道构成了吴敬梓复杂的人文理想。

三、思潮:颜李进步学说的点拨与指导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明清统治者采用理学取士,非程朱不能治天下,造成士人看清文行出处。理学渐次失去它的经典性和权威性,成为桎梏社会发展的障碍。一些进步思想家发出了改革腐败政治,批判腐朽理学的呼声。突破程朱,倡导“实”学,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新潮流,颜元继承了新思潮的“经世致用”的特点,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致力于“礼乐兵农教养”。

吴敬梓移家南京后,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恭学派的学者。颜李学派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的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与吴敬梓的内在精神发生了微妙的契合,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颜李学说的礼乐兵农思想甚至构建了吴敬梓的社会理想,这在他的作品《儒林外史》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虞华轩就精通“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萧云仙治理青枫城,集中实践了兵农教养主张。吴敬梓所描绘的社会画面,只不过是儒家典正的仁政思想的外化。但颜李学说中的进步意识,却让吴敬梓沉浸在一种不可言说的亢奋之中,并且和风细雨地滋润着他的思想。

四、市井:微民完美德行的感化与憧憬

吴敬梓人生中的中晚期是在南京艰难度过的。生活潦倒,躬身在市井之间,大概习气相投,让他结识了许多底层民众。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品性纯洁,志趣高脱,安贫乐道,很大程度上感化了吴敬梓千疮百孔的心。他与他们饮酒歌呼、大笑畅谈、彼此倾慕、互相照顾,他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美和最完满的人格。

当颜李学派主张的尚用求实在现实中难以为继时,吴敬梓选择了将目光下放到民间,寻求一种乌托邦的精神解脱,也可以说是其旷达情怀的合理诉求。在其作品《儒林外史》中,鲍文卿照顾倪双峰以及收养他的儿子,甘露寺老僧照料牛布衣,并且处理他的后事,牛老二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持婚事,真诚朴实,感人心魄,恐怕是我们在为吴敬梓笔下无药可医的的腐朽社会哀婉时,为数不多的能让我们神往和感动的地方,而这恰恰是吴敬梓在市井民间寻觅到的淳美的真情,这种真情熔铸到吴敬梓的思想里,就成了一种进步的“民主思想的色彩”,这种民主思想的形成既有着吴敬梓个人身世境遇的原因,又有着清初民主意识觉醒热潮的冲击,在吴敬梓的思想世界里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谭邦和.明清小说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吴敬梓市井儒林外史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市井繁华桃花坞
市井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