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风景写生的“画味”营造
2015-11-26梁阿兴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350001
梁阿兴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350001)
油画风景写生的“画味”营造
梁阿兴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350001)
对画味的追求是是绘画发展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照相术发明之后。本文阐述了油画风景写生中“画味”营造的几种办法,并将其上升到“画味”营造需要情感统领的高度。
油画;风景写生;画味;情感
照片的出现,传统写实绘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写实绘画并没有像某些人担心的那样在照相术的冲击下消失,反而是在照相业的刺激下有了新的发展。对画味的追求成为必然。油画风景写生更是执着于画味的营造以取得区别于照片的生动和力度。
“画味”是源自于自由的手工性表现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是人的主动性发挥的结果,区别于被动的描摹,机械的模仿。有画味的画面生动有趣,无画味的画面机械呆板,了然无趣。
在油画风景写生中,“画味”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营造。
一、 巧选景,重构成,从图像上营造画味
选景不好则难有画味,要重视选景角度,重视景的文化内涵。有摄影师说给同样的一部相机,哪怕是傻瓜机,大师拍出来的都比一般人厉害,最大的秘密,就是大师会取景。景的角度不同,给观者的感觉也会不同。俯视的角度易于表现大场景,景色尽收眼底;仰视的角度给人崇高、壮美的感觉。有些景色似乎不好,却因画者善于选择特别的角度而成了“好景”;有些景色很好,却因司空见惯易显甜俗。选景不但要注重角度,也要考虑文化意蕴。有些景看似普通,但却富有文化意蕴,其图像易让人产生联想,和地方的文化联系起来,这样的景就值得表现,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而比普通的景更具画味。比如一些老房子,老城墙。安徽宏村、长城、乌镇等地因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而吸引众多风景画家。
选好了景,就得在画面上做好构成。现代绘画,不停留于简单的安排物象的位置,而是讲究构成。构成既要完成构图的任务,还要在安排位置的基础上将物象转化为抽象的点线面,讲究点线面的大小、疏密、呼应以及各因素体现出来的力的方向。构成做的好,形式上才会好,画才能完整,才会生动。比如法国画家卡特林的风景画(图1),精致的布局和精巧的正负形转换,看似简单却构成巧妙,有白色建筑形的方与远处团状树形和山形的圆的对比,蓝色块和金黄色块的面积对比,也有白色建筑被树形分割后形成的大小面积的对比和呼应,构成的精心让画面画味浓郁。
二、 摆脱惯性用色,从色彩上营造画味
惯性用色是很难使画面具有画味的。惯性用色就是不重观察、不重思考,习惯性的先入为主的用色。比如,一说到画天空,就想到天是蓝的 ,画苹果就认为苹果是红的,画树就用绿色。没有观察,没有比较,没有思考就无法表现色彩,画面就不会有画味。观察是尊重自然,思考则是画面表现的需要。一幅画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画面效果不同就是主客观因素轻重不同的呈现。主观用色趋向于表现主义的味道,比如法国画家苏丁的风景画(图2),色彩浓烈,表现味极强,这是画家夸张色彩强度的结果。莫兰迪的风景画(图3)则迥然异趣,一如他的那些静物画,主动减弱了画面的彩味,压缩了色层,色彩淡雅,极具禅味。印象派的画家倾向于客观的用色。其画作就是对色彩最客观的还原。在写生风景中,观察比较才能画对色彩。而仅仅画对还不够,要对现实的风景在色彩上进行梳理,理性的分析色块的大小、形状、主次,画面的气氛,要做好这些就得思考。避免照搬照抄现实的色彩,被对象牵着走。尊重现实,同时从表达的需要出发,强化或者减弱色彩感,突出主要的颜色倾向,从色彩上营造画面的画味。
图2 苏丁作品
图3 莫兰迪作品
三、重视笔触,讲究书写性,运用笔法营造画味
笔触是最能体现人的手工表现的因素。用笔因人的习惯和喜好而不同,笔法的运用也是画面审美的重要方面,画史上的名画家都形成各自的用笔风格。莫奈的笔法与毕沙罗、西斯莱的不同。中国风景画家中,白羽平的用笔就和张冬峰的用笔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因所表现的景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笔法,另一方面也是因画家性情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笔法。“笔触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一开始就是画家按照审美的法则与要求创造出来的。”因此可以说用笔既是画家长期绘画形成的经验积累,也是他们表达的需要。福建风景画家王辉的画作(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硬朗的笔触。方直的笔触塑造了景物,避免了描摹,也给画面带来了干净利落的效果。“笔触已成为现代油画技法中具有自身美感乐趣的内容”。有时,单单看画面的用笔就能猜测是哪位画家的作品。写生中,不可能很快形成笔法风格,但在用笔上应先遵循一定的规律,重视用笔的放和收,藏和露,避免描摹,讲究书写性。随着写生的积累,逐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笔法。
图4 王辉作品
四、掌控好画面肌理,发挥肌理美感以营造画味
肌理的表现与笔触一样是画面审美的一个因素。虽然肌理有时依赖于用笔,但随着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伦勃朗之后,肌理越发独立,成为画家的主动追求。其价值,莫奈甚至说“绘画的好坏,只要闭上眼睛抚摸绘画的表层即能判断。”在油画风景写生中,画家对于工具和油的合理运用可以创造丰富的肌理,增强画面的画味表现。吉林艺术学院的任传文老师在写生中不择手段,创造了用布蘸着大量的松节油稀释过的颜料进行表现的画法,画面酣畅淋漓,极具画味(图5)。有些画家喜用刮刀表现老墙、地面或者岩石等表面粗糙厚实的物象。风景画家在画面中营造出来的材料的质感和画面肌理成为形成绘画风格的重要方面。但是,“油画肌理效果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不是数学式的简单加减”,“油画肌理是物质和精神的碰撞产物,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外化,是画界通过物质(画布、画笔、刮刀、颜料等)实现人的精神世界轨迹的恒久驻留。”因此在写生中,肌理的运用不可盲目,应该从画面表现的需要出发,为肌理而肌理得不偿失,非但无助于画味的营造,还有可能使画面变的恶俗。
图5 任传文作品
五、 合理的利用抽象与变形营造画味
从图像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也可以增强画面的画味,这就用到了抽象与变形。若能在写生中根据对风景的感悟进行适当的抽象或者合理的变形,则可以强化画面的精神追求和形式美感,绘画的深度与高度自然呈现。写生作品能否上升到创作的高度与画家能否在写生中体现出精神感悟或者形式追求有很大的关系。写生中的精神关照和形式探索都是比较高的境界,这种境界随着画家对艺术的理解以及阅历的丰富而提高。已故的著名画家张钦若的风景写生就呈现出抽象画的倾向,随着对点线面的抽取与强化,他画面的抽象感越来越强,与现实的风景拉开了距离,画的意境更为高雅(图6)。抽象与变形应该看成风景写生过程的实验和探索过程,不是心血来潮的刻意为之。如画家洪凌说的“不断的在对象上作一些主观的强化,当强化到一定程度,对对象就越来越不顾及了,不断地盖住画面,而那个对象就不断的躲开,退去。”退而求次,抽象与变形也可以在写生中避免画“油”,画面因探索难度加大而显出拙味,画面的画味亦随之增强。
图6 张钦若作品
六、强化各因素的节奏变化营造画味
画面的主次、虚实、强弱都是一种节奏。可以说前面的构景、用笔、肌理都得考虑节奏,甚至在抽象、变形和用色中都存在着节奏。画味的营造在某种角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画面节奏的追求。画面节奏控制的好,则画面耐看而有画味。大凡好的画作画面都是有呼吸的,如音乐一般。不管运用哪个因素来营造画面的“画味”,各个因素都应注意强化节奏,否则画面会因某个因素的无节奏而变得沉闷、乏味。尤其是用笔、肌理如若控制不好则给画面带来的是混乱是灾难,不但无助于画味的表达,更使画面造作,任何精神性的追求都因此消失殆尽。
“画味”的追求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在风景写生中,面对大自然,要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自然的美感和风景的性灵,绝非易事。懂得方法,掌握方法,更要在运用方法时投入真情。国画大家李苦禅先生在他的讲课稿中总结说“……有人画什么都不错,就是看上去没有感情、没生机。我们画画的去写生可不能带着数理化的头脑、法律学的头脑去画。数理化同法律可是不能凭感情的,三加三到什么时候也是六……”⑤有情感的真挚就能在写生中不被方法束缚,而是在情感的支配下灵活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法,体现出“表达的有意与无意”(李苦禅语)以取得最具画味的表现效果。梵高的每一幅风景画画都流露出对生命的挚爱,技巧融于画面。因此,在油画的风景写生中要格外重视情感的调动,运用情感统筹构景、用色、运笔、肌理、抽象和变形,主动控制画面节奏,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又主动拉开与自然的距离,将个人直面风景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运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有画味的画作温润晶莹如好玉,源于自然而脱于自然,胜于自然。
[1][2]熊炜.《油画笔触的发展与审美特性》.《美术研究》,2005(02).
[3]刘仁杰.《浅谈油画肌理的精神性》.《美术大观》,1994(09).
[4]《洪凌访谈——象与境的悟变》.油画艺术,2014(05).
[5]《李苦禅先生讲课稿》.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2014(09).
梁阿兴(1976——),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