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7-12张林峰

江西教育C 2015年6期
关键词:模式问题对策

张林峰

摘  要: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顺应了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它的先进性毋庸置疑。但教师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存在如“理论层面、模式构建、导学案使用、自学与互学”等问题。本文针对存在问题,立足学校,聚焦课堂,找准支点,提出具体解决策略,使其更加完善,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模式   问题   对策

自2011年3月开始,本人主持了“导学—自学—互学” 模式研究,历经三年扎实有效的运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较好地发挥了“引导、释疑、点拨、提升”的作用,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高尚道德形成的践行者,健全人格形成的引领者。专业素养愈发厚重,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执教能力快速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应课改需要的教师队伍。基于“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构建出了高效、实用且具有本校气息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上个性张扬,求知欲望强烈,展示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合作探究,令人叫绝。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的精彩度、目标的达成度、思维的拓展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是充满朝气的课堂,是阳光和谐的课堂,是变厌学为乐学、化负担为愉悦的课堂,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学习方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取得了突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学校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无论在中招升学数量上,还是整体教学质量上,几年来均居全县前列,深得社会好评。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此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去解决,使其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实效性,更具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一、课题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基础与课改理念的问题

任何一项课题的运作,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支撑。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但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教师太具功利性和实用性,只是关注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流程,缺乏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学习,结果导致我们的课题研究成为无源之水,只能浮在表面,缺少内涵,登不上大雅之堂,经不起推敲,理论不能转化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极易流产。我们的许多课题结题后,只能束之高阁,毫无推广利用价值。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多年的路程,每每谈及新课改的理念有哪些,能说清的屈指可数。即使能够说出所以然,又有几人能认认真真去践行呢?由于不能真正理解课改理念的内涵及实质,我们的课堂教学说一套做一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参与研究的教师总是畏首畏尾,总担心影响教学质量,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平时一套,迎检一套,形式主义突出,形似而神离,这样的研究效果可想而知。

2.模式建构问题

第一,“机械套用”现象。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都寄希望于“套用”别人的一种成功的固定模式。其表现均是先发学案,个人自学;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教师点拨,解释答疑;出示练习,达标检测。无论什么课程,都千篇一律,毫无生机可言。本人认为,“导学—互学—自学”三者间虽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但三者间没有固定的逻辑顺序,也无须每节课都体现出来。对于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可采用此种模式,对于学习内容比较简单的,预计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没必要非再来一下“互助”和“导学”的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即可。

第二,“课型、学科偏颇”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新授课的模式构建,而对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研究很少;对于以动作技能为主的音、体、美学科,本人认为此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且学校领导、教师本身就不重视,基本处于随意状态。

第三,忽视“学科特点”的现象。基于“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我提出了“学—研—展—教—达”这一教学流程,使用的前提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课型、学情去使用。但我们的教师只是一味模仿,结果失去了学科应有的特点,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如英语学科的听说课,本应给学生创造大量的听说机会,如果运用此模式,学生则失去了大量的训练时间,听说能力目标很难达成;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实验课,应重点放在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上,如果按此模式,学生则失去了许多实验时间,常有一种草草收兵、意犹未尽的感觉。

3.“导学案”的使用问题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中的“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从“导学案”的内容和功能来看,首先,我们教师编写的文本,大多仍是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学习提纲,“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来自教师,而这些问题真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吗?只是教师一厢情愿而已。由于缺少对学生探究和体验活动的设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三维目标根本不可能得到落实。其次,在我们大部分教师编写的学案内容里,看不出教师的“导”在哪里,“导”什么?在哪里“导”?怎么“导”?以什么为载体“导”?都缺少一定数量的体现及真正意义的案例阐释;导学案中“教学目标”都改写为“学习目标”,事实上,二者功能是不同的、存在差异的。然后,有些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其实全部都是练习题,其基本功能不是“导学”而是练习前移,出现了“课前填答案,课上对答案”的现象。最后,在“学案”编写过程中,不能按“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这一要求去做,做不到集思广益,部分教师不能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修改,而是照抄照搬,使用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从“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来看,“导学”的思想是正确的,借助“导学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偏差呢?客观地说,“经”没有错,但是给和尚“念歪”了。这体现为许多教师研究不够,理论和实践准备不足,只能按照学案的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堂干瘪生硬、生机全无,既没有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也没有教师课堂教学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做什么都是由“学案”控制的,重点都放在了回答“学案”的问题和落实做题上,难以顾及其他,哪里还有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4.“自学”与“互学”的关系问题

“自学”即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内容,对教材进行自学,通过自我解读文本,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互学”即互助学习。就是同桌、组内、组际之间,生生、师生之间开展的互帮、互学、互助的学习活动。“自主”是基础,是关键;“互助”是共进,是拓展。它们是落实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体系的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本人观察到,大部分教师对二者的关系不明确,常把二者作为独立单元使用,自主学习内容与合作学习内容不相关联,导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功能的丧失,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从学习的职能来说,个体学习解决基础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提高问题。这也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要求。没有个体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交流讨论如无本之木。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也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去修正、充实自我观点,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它不但不能相互促进,反而无形中侵占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总之,个体学习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个体学习,就没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提升,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使个体学习的困惑得以消解、问题得以解决。在我们的课堂上,小组成员的交流和活动、互助、互查进行得热热闹闹,给人一种活起来的感觉,恰恰缺少个体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深度解读,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如自主学习的时间限制问题、合作小组的人数问题、合作研讨内容的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上教师应做什么……都值得我们商榷。

5.非技术层面的问题

一项课题的运作,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非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关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解读与反思,领会实质精髓,并内化成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课题的研究也会大有起色,但想让课题的研究走得更远,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我们就一定要关注非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否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相关的制度保障(奖惩制度、常规制度、各种责任制、师生评价制度等)、教科研部门的态度(支持与否)、家长及学生对课题实验的认同感(是否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学校经费(能否保证外出学习、培训、各种资料购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课题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这些非技术层面的问题纵横交错,是制约课堂研究的关键性因素,是隐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但其价值不可否认,有着巨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为使其走得更远,更具生命力和活力,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学习,坚守观念,为课题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我们的课题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半途而废,就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课题组成员要静下心来,字斟句酌地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与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回归生活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关注人文精神的理念),理解其实质,掌握其内核与精髓,从理论层面上科学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让理论转化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吸取众家之长(支架式教学、成功教育、“对话”教学、同伴教学、反思式教学、范例教学等),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即墨28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等名校的成功案例,已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从理念层面上说,我们必须坚守全新的教育理念,并执着践行之,决不能只做表面的认同,口头的承诺,作秀的宣传,而实际上无动于衷,仍以旧的思维来运作,那就永远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回归生活的理念来说,要想使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课前植入生活,使课堂与生活无痕连接;课中体验生活,使课堂与生活水乳交融;课后回归生活,使生活与课堂共同外延。在我们许多教师的课堂中,不注重遵循这一理念,不去思考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前,比如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与孩子息息相关的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只是按照教材所给的范例原封不动去呈现,不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坚定不移地去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抓手”。

2.科学借鉴,立足校本,形成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任何一项课题的研究,都要有实践基础做支撑。借鉴他人的有效成功经验,是课题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无可厚非。问题是“借鉴”绝不是“拿来主义”,关键是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无论哪所名校的教学模式,都具有本土性,都有自己生长的土壤,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机械照搬。只有立足本土,扎根现实,根据自己的校情、师情、学情,围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对他人的经验进行改造,不迷信他人经验,不唯模式是从,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不急不躁,不好高骛远,不别出心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体验、去探索、去创新,才能构建出符合自身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总的要求下,各学科都要重新审视,进行完善,充分体现出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以英语学科为例,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英语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一定要体现以上特点。同时,英语学科的课型也要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如字母课、音标课、书写课、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情景课等。为了更好地解决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效率低下的问题,本人于2014 年5月亲赴河南永威学校教学考察学习,该校的“先考后教,当堂达标”的模式对我颇有启发,很值得借鉴。我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构建出符合我校的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模式。

3.依托学案,科学使用,实现学案教学的超越之路

在“导学—自学—互学”模式中,“学案导学”是前提,只有解决好此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保证此课题顺利实施。面对从理念到操作的一系列质疑与困惑,我们要勇于面对,认真反思,寻找对策。首先,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因为优秀的学案来源于新的备课模式,所以一定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创造性,坚决避免分头制作,闭门造车,拿来主义。在编写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其次,在编写的内容上,一定要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除此之外,更要引领他们拓展阅读、操作实验、探究情境、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扩展学案的行动内涵,使之真正成为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实现教学合一。概而言之,学案不是知识的记录本,而应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指南。因而,学案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最后,针对学案使用中“课前填学案,课上对答案”、按部就班、割裂生硬的现象,本人于2013年亲赴学案的发源地,对江苏省东庐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对“学案导学”的内涵及使用有了新的认识:第一,要重塑教学合一的认识关系(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不是先有教师的“教”,后有学生的“学”,也不是学案教学所宣称的那样应该先有学生的“学”,后有教师的“教”。事实上,“学”是“教”的基础,“教”通过“学”呈现。如果教学教师没有研究学生,向学生学习的事实,“教”便失去了根基。反之,如果教师的“教”没有引起学生“学”的反应,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也不便称其为“教”。以此出发,“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才是教学认识关系的本质);第二,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当前学案教学的开展虽注重学情的分析,但多数情况下考虑的是学生对某个内容的普遍理解程度或出错情况,而不是不同类型学生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倾向和学习方式,更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教室飞舞同一张学案的情景,很少能看到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而安排的教学举措。不去关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教学就会缺乏针对性,显得低效或无效。最后,针对“导教”,要让教师明确,教师只有引导权,没有解决权,要重点放在“导问题、导方式、导方法、导结论”上。总之,应用学案要使之既能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并创造新知,又能引发师生共同体验生活和感受生命,促进教学理智探究与教育价值的融合,以实现学生智力与人格的整体发展,做到既依托于学案,又不受制于学案。

4.攻关克难,同舟共济,推进课题研究深入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的引领、示范作用。定期邀请科研所、进修学校相关人员深入学校,进入课堂,引领好学校做好课题研究的归纳、提升与推广工作,做好过程性调研、指导工作,通过听课、评课、观课、议课、讲座、网络教研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惑等问题,使其快速成长,成为课题研究的行家里手,做到“教学研究课题化,课题研究教学化”。二是校长要发挥好组织、策划、参与、支持的作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的实施水平和效果,所以校长必须站在课题研究的最前沿,树立事务型校长向研究型校长转变,坐下来,沉下去,深入课堂,指导课题研究,成为教育科研的明白人、引路人;校长要研究学情、校情、教情,完善相关课题研究配套制度,把课题研究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中去,与评模选优、评职晋级相挂钩,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三是教师要发挥好在课题研究中的关键性作用。教师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才能赋予课堂生命。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道路,让他们选择新的成长目标,持续保持进取的热情,把课题研究作为创新点和兴奋点,以此为荣,以此为乐,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交流学习和实践磨砺,让教师具有阳光、进取的从教心态,掌握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厚重的人文底蕴,提升他们的教书育人能力、课堂执教能力、教科研究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彻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四是学生、家长要发挥好主动配合、群策群力的作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发展,实施课题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鉴于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必须以学生为本,让他们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与配合,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取得好效果,甚至流产夭折。同时,我们要大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家长理解研究、参与研究、献计研究,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看到研究的成果,支持我们的研究。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的结题,并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新的研究开始。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要立足学校,聚焦课堂,找准支点,扎实工作,此课题的研究定能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周峰.优质学校形成规律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反思学案教学[C].全国区县教研部门负责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专题研修会议,2012,6.

[3]张志明.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达标指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0.◆(作者单位:吉林省乾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模式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