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本色
2015-07-12王爱华
王爱华
摘 要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在喧嚣热闹的背后,低效甚至无效课堂的肆意而生。那么,如何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语文本色 高效课堂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86-02
听课是教师成长的途径之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喜欢听课,在这几年听课中,我确实获益匪浅。我见识了很多课堂风采:有的课堂,授课老师深入浅出,学生若有所思;有的课堂,授课老师博学多识,多才多艺,课堂成了老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有的课堂,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旗帜下,学生轮流上台演示,课堂成了热闹非凡的展示台。然而,在欣赏、惊叹之余,我总是觉得有点空落落的。是哪里出问题了呢?学生在这样纷繁热闹的语文课下,真的收获了吗?我想未必。
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教师盲目的过度追求课堂热闹的形式,课堂教学形式花样百出,热闹非凡,可就是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推敲,欣赏不到对精彩语句的独到见解,长期缺少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结果教学效果必然收益甚微。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我比较赞同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说的:“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吧,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吧。”语文的上课状态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不能凭空产生,需要语文教师更高的素养。那么,如何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本文结合自己这几年的听课、培训、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只关注一方面,注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1.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
一些老师的课堂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摆在重要的地位,似乎只有凸显“人文性”语文课才真正具有语文味。弄得许多人连“练习都不敢提了,那语文怎么学?语言文字训练应当有语言文字知识的参与,训练点凭借语言文字知识发现,训练时机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捕捉,训练进程凭借语言文字知识调控。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背诵,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结构,进行仿写。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学生可依据此特点进行仿写。“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更应该多为学生提供练笔的平台,教材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练笔的好素材。设计读写结合训练,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真正统一。
2.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的时候只是泛泛而读,不求甚解,不思考,没有共鸣、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很难把书籍的精华内化好自己独特的领悟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圈点批注,整理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时地读读、背背、悟悟。只有这样,学生读、说、写的能力才能提高,学语文的目的,不仅是感受语言魅力,会用更应是关键。
例如,教学冰心的《谈生命》一课时,作者在文中把“生命”的概念形象化,“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学生就可以把这两个句子画下来,然后在旁边“注”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的过程。”“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通过批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更好地理解了文章,而且有助于学生借鉴模仿,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充分读文,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文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细细体味,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在情感与思维的强烈震撼中了解作者美好人格、深奥的思想以及高尚的情操。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阅读形式有:默读、朗读、速读、泛读、精读、略读、集体读、分组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依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才能有层次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读,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还要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
例如,教学《行道树》一文中的“堕落”一词,学生通过查字典得知:“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如自甘堕落。这个词语本身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文章却是要歌颂行道树的,怎么能用“堕落”呢?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行道树现在生活在哪里?”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我又问道:“那么,它的家应该在哪里呢?”学生依然是异口同声地答道:“应该在原始森林里。”话到此时,有些同学就已经明白了:行道树离开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这难道不就是堕落吗?于是,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趁热打铁,我让学生们把这个词语圈下来,并在旁边作了批注。生字词的准确批注,为二次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不一定非得精彩,也不一定非得热闹,它有时也可以沉闷,关键在于学生有收获。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篇文章的解读须师生共同完成,而非一味地“师问生答”,我们可以把自身的阅读、思考过程分享给学生,而非给学生答案。在写作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师生一起写作,写写、改改、再写、再改,而非给学生纯理论的写作方法指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原汁原味、平平淡淡的本色语文,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杨永凯.高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J].读与写杂志,2013,(10).
[2]陈高梅.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J].中学时代,2014,(12).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