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落实教学体验的策略初探
2015-07-12杨淞文
杨淞文
摘 要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体验是无可取代的。教师无法强行地将自身认识、经验灌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学习都需要学生自己学习、领悟,结合已有知识归纳整理直至内化成自己知识系统里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体验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如何落实教师的教学体验需要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睁开眼睛发现文章的精美,用心去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学体验 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80-02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想要学生能在课堂上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要先让学生“静”入课堂。就是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静静地与师友交流,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看得见学生的精彩。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活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如果说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话,那么学生就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但是,学生积极主动精神的培养和进一步发挥,又是教师鼓励和正确引导的结果,因此,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具体到课堂教学行为上来,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所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教学体验关键还是看教师。结合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把“教会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初衷
教学设计的最初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的学习体验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师备课时应自觉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将“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转化成“学什么,怎么学?”。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参和资料,从不将自己的体验融入到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自然也无法打动学生,更别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了。只有教师把“教会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初衷,把自己备课时的体验在课堂中分享,把文本解读落实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才能带动学生的体验。
二、选准切入点,以一当百
阅读教学中若能找到较好的切入点势必能起到以一当百的作用,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首先,教师在接触教材文本时,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进入文本,既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谦虚而诚恳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解读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又要保持一份敬仰的心态,虔诚而真挚地接受文本思想的熏陶和渗透,吃透文本的教育价值。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真”阅读,才是师本阅读的原始起点。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他对课文中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感情就会发生‘井喷,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并且势不可遏,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而产生飞跃。”
然后是“如何把这些千头万绪拧成一根能照亮學生的灯芯”的问题,这就需要取舍。取舍的关键在于教师在素读文本基础上的一个提升。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语文教师还必须走向潜心研读。素读是入乎文本之内而达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教师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判断力和对文本意蕴的洞察力,以此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与学生对话的基础。研读则是依托于前期的“素读”式阅读,借助教师个体潜在的阅读体验和教学经验,确立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而完成整个教学设计。
一篇文章拿到手可以下手的地方很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主题的领悟可以从不同的线索殊途同归,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着重选择一条线索来分析,当然,对于学生从其他方面分析所得也要及时肯定。
例如小说《孔乙己》的教学就可以采用“通过分析掌柜的形象,揭示当时社会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设计跳出了以往总是分析主人翁“孔乙己”的线路,学生没有现成的答案便会开动脑筋去思考体会,而且透过掌柜的视角去看孔乙己,更能体现主题“社会对一个苦人儿的凉薄”。
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强化情感体验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合理的创设情境,会使得学生的体验更加的自然、深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分析写作背景来达成,例如《背影》一文,在讲到“我”看到父亲翻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学生对于“我”因此流泪感到有些不解,认为即便父爱拳拳也不至于此,若此时加入本文的相关背景: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学生便更能体会这件普通小事之后的不普通,从而更深的体会“父爱子”及“子爱父”的主题。
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1.在写景或是借景抒情的文章里,如果学生没到过这些地方,单凭阅读文字在脑海中勾勒有时会比较单薄,若适时出示景致图片,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更直观地感受,加深印象。例如在上《蓝蓝的威尼斯》一课,当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已经对威尼斯有所认识时,展示威尼斯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确认自己通过文字认识的威尼斯和现实中的威尼斯有什么异同,更可以反过来咀嚼作者描写用词的精妙。不仅仅是风景名胜,小说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图片来更直观地认识;2.除了图片,音乐、视频等也都是营造情境的好帮手,在学习抒情类文章时,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配乐,让学生在节奏中去感受文章的主题,例如在学生朗读朱自清的《春》时可以播放一首节奏明快的钢琴曲,朗读《散步》时可以配上一段轻快温馨的音乐。有时候可以直接播放一段视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笔者曾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鸟专题时,在“爱鸟?护鸟”主题活动时,播放了一段课前由学生提前做好的视频,在音乐和画面的双重渲染下,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3.多媒体教学更利于营造提问氛围。有时候上课需要旁征博引,或是将某篇某段文字拿出来做个比较学习,如果单靠教师念,学生一边要记录听到的材料,一边要思考问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若用课件出示就会比较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朗读完成。朗读的方法很多,配乐朗读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而分角色朗读则能学生更好得深入到文章中去。例如学习贾平凹的《月迹》时,学生可以在分角色朗读里面的人物的对话时更好地去揣摩奶奶对孩子们的爱,也更容易体会到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有些时候,教师的范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比起冰凉的录音,学生更愿意听自己的语文老师朗诵,老师的现场示范无疑更能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