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改善对策
2015-07-09闫景丽钟雯昕
闫景丽 钟雯昕
摘要:本文通过开展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系统地了解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找准了网络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改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对策,以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0-0107-02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以高职大学生为主(1000份),本科生为辅(500份)。其中男性学生占41.86%,女性学生占58.14%;文科专业学生占43.28%,理工专业学生占54%;大一学生占26%,大二学生占34.71%,大三学生占39.14%;学生多数来自农村(71%),非独生子女占多数(60.85%),大部分来自于完善良好的双亲家庭(84.86%);父母文化程度多数在初中及以下,并对自己家庭情况较满意。
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大学生,故对被试问卷的理解性较好,能顺利完成问卷,且回收率较高。但由于本次调查涉及大学生的上网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自身原因和社会认可因素,对某些问题采用回避的方式,从而影响了问卷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
1.网龄情况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网龄时间以三年以内为主(31.85%),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上网多数开始于高中后期和大学入校初期这一阶段。进入大学后,有58.43%的学生拥有了电脑,且拥有电脑的学生在上网的时间上更长一点,这与辅导员平日里的观察相一致。
2.上网的结伴与群体性
结伴上网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更愿意与同学结伴上网,这反映出大学生上网存在朋辈影响的因素。这种来自于朋辈间的无形力量,多发生于年龄相近的同学或朋友中,彼此有友谊的关系,有类似的兴趣、价值观念,且认同彼此的行为标准。因此,若这部分人中有不良嗜好(如网络成瘾)的个体就可能对整个组群形成不良的影响。
3.上网频率和上网时间
大学生上网频率和上网时间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上网频率高、时间长,其中每天上网的人数占31%,每次上网1~3小时的占43.29%,每次上网3~5小时的占15%。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中,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也就是说长时间上网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多,这与大学生上网的网龄、上网时间成正比。结合调查问卷中的另一题目,调查显示41%的大学生认为使用互联网对自己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主要的损害集中在生理影响和时间管理上。对身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眼睛、手腕、肩膀和腰椎等(74.14%);其次是浪费时间(30%)。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面对网络,自控力不强,上网容易超时,从而对自身带来损害,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网络带给自身的影响是清楚的。
4.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则显示,大学生上网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网络中的虚拟关系也没有成为他们生活的主体。这说明对于网络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大学生们普遍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能正确对待网络世界中的虚拟关系。而另一项关于上网对大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的影响,则大部分学生上网并非出于心情不好。
5.学校课余活动对上网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课余活动满意度低,不满意的人数占42.28%。由此导致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参与度低,经常参加这类活动的学生仅占31%,而58.4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只是偶尔参加学校、班级或者寝室组织的课余活动,这成为影响大学生上网时间和频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上网目的动机的调查显示,64.86%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这与对现实环境中休闲娱乐和课余活动的低满意度密切相关。当大学生将上网当成自己的主要休闲娱乐活动时,特别是聊天、游戏等网络行为,又驱使着大学生更为主动地参加到网络活动中,使得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6.对上网和学习的关系认知
关于上网与学习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实上网时间总是比预计的上网时间要长,但绝大部分不影响正常的上课、学习及其他重要的任务。其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的就占43.71%。而在调查中关于网瘾评估的部分,绝大部分大学生自认为并无网瘾,只有3%~10%的学生持肯定回答,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上网的自制力比预期的要好,能处理好上网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论与对策
1.调查结论
(1)大学生群体拥有电脑的人数多,网龄以三年以内主,上网的时间较长、频率高。大部分学生频繁上网开始于上大学初期。
(2)大学生上网首选目的是寻求休闲娱乐,而对涉及自身学习、生活、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且娱乐方式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摆脱无聊的日子。
(3)大学生上网具有明显的朋辈影响因素,上网时多结伴而行,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4)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基本状况与其他群体明显不同,在上网内容及动机上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上网过程中过度依赖网络,带来了生理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5)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虽然存在着影响,但大学生对待网络已从好奇过渡到比较理性的态度。
2.改善对策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其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很合理,上网自控能力不高。因此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其健康成长。
(1)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提高学生上网心理素质。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开始,教师就应正确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帮助其正确认识网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科学的网络观、理性的信息接纳观、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等。大学生应保持理性的上网心态,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确保自己既能走进网络,利用网络,又能走出网络,真正做到“上网有节”,使网络真正“为我所用”。
(2)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增强网络心理干预。教师和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咨询平台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网络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健康网站的设计形式应生动活泼,内容应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为上网者提供自我表现、合理宣泄的场所,营造宽松、舒适的网络氛围,用主旋律和正面的内容吸引大学生,避免和减少网络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解决困扰心理的问题。
(3)优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文明素养。将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开展各类网络知识竞赛、网上生活健康知识问答、网上新闻调查,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其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应正确对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发生心理冲突时,能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总之,学校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网络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健康、适度的网络心态、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吴连军,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
[2]韩丽丽.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4(4).
[3]陶金铭.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4]潘玉腾.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2(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