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15-07-09陈涛吉鑫
陈涛 吉鑫
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基础设施
目前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架构已经完成,但计算机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实训中心等装备属于中等水平,同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投入不够的问题。校园网建设项目重硬件、轻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尽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和成就,但在校务、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比例较低,未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2.师资与培训
在师资的数量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以及网络建设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有一定缺失,尤其是西部地区信息化师资较弱。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东、中、西部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层级依次递减,虽然教师的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尚可,但开发能力普遍较差,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仍需提升。
3.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性环节,目前融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建设、共同分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但就院校层面而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较低,高品质的信息资源与课程资源较为匮乏,离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同时,院校自行开发的信息化资源受到人员技术水平、资金等因素限制,导致内容层次不够丰富,多为基础性资源,缺少个性化资源,并且其利用率也受到了院校配套的教学环境和师资的影响,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策及相关建议
1.政策保障与有效机制建设
(1)构建政策支持下的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
严格依据教育部出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推动各地把信息化建设目标落到实处。[1]充分发挥教职成函[2015]1号印发的《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文件的纲领性作用,促进职业院校按照规范与标准,合理建设数字校园,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同时,在确保技术先进性的前提下,注重学校教学与管理应用的实效性,注重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突出职校特色。总之,利用院校的资源和技术建设一个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职业院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
(2)建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持续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各级职业院校参与的,以教育服务为主,兼顾科研与产业的多元领导工作机制,整合资源、供需对接、集约建设,充分调动各类教育力量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3)建立长效经费支持体系
设立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作为建设保障,引入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和投入保证机制。通过预算,建立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并投入新机制。逐步增加财政性经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2.资源与环境建设
(1)建设“职教云”与教育决策支持服务平台
建设“职教云”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为职业院校匹配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推动各省、市、地区教育机构与非教育机构信息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通过数据挖掘、信息整合、资源共享与分析为社会、院校、学生、家长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为各类教学活动、数字媒体教学提供资源、技术与方法的支持。同时,以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立省级教育决策支持服务平台,引入行业企业与社会联合建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院校教育提供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的决策,打破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单一而孤立的局面,提高管理、应用的层次,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建立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模式
构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模式,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3]基于现有的重点学科和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结合微课、MOOC、云平台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形成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体系,减少各院校间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版权制度,探索建立推动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开发应用的新机制。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推动职校之间、职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学分互认、跨校选课、资源互动、成果共享,从而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多次选择、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等搭建平台。
(3)推进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推进各类院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构建教育科研软件的开发应用能力、整合于职业教育的能力等。对教学所用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实现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的数字化。支持建设未来智能教室技术、云教室技术、APP移动学习技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技术、课堂教学分析技术等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建立大规模开放性课程资源库,提高资源的开放性、透明性与易获性。
3.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育信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信息人”,而教师是实现院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这个院校的信息化进程的快慢、发展是否合理顺畅、效果效益是否明显和突出的关键因素。[4]通过构建“理论+实践+应用”为特色的课程导向、层次完整的教育信息专业人才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有教学形式、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信息化的课内外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职业院校教学、科研工作。
(2)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测评
开展基于学科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培训,可以有效转变教师的教育模式与形态, 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培训过程中,要按需定制培养方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成熟、应用方便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各个环节,培训人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同时,注重培训的生动性、实效性以及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汇集、整理与共享。此外,建立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考核目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与测评纳入继续教育、职称评审、奖励表彰体系。
4.学科建设
强化应用推动的建设导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即如何促进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融入教材,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5]职业院校应鼓励并扶持教育信息技术与应用相关专业的建设,以满足教育的各类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实训中心,遴选一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优秀案例,切实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佚名.职业教育信息化:育人为本应用驱动——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J].中国教育网络,2014(5).
[2]付潘一子.辽宁职业学院信息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4]佚名.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J].西北职教,2011(10).
[5]孙炳江.浅析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