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现状与对策
2015-07-09王中芬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再融资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上市公司审慎进行再融资提供借鉴。
关键词:上市公司;再融资;股权融资;对策
一、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现状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再融资行为,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是一个显著特点。配股由于其操作简便、审批快捷的特点,长期以来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而对于融资需求量大的上市公司而言,股票增发以其较高的融资效率、较广的融资渠道、较低的融资门槛更好地顺应了市场化融资的趋势而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司债券是纯粹的债券融资方式,也是证监会在2007年推出试点的债券融资渠道,经过多年的推广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发展较为成熟,市场接受程度较高的债券品种。虽然再融资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再融资在我国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盲目再融资,未考虑长远利益。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再融资,是把公司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相结合而审慎进行;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多出于摆脱资金短缺的窘境或监管部门的惩处而盲目进行,没有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再融资后公司股本成本增加,但投资项目的效益短期内难以保持相应增长,从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业绩的下滑。
2.筹资效果差,资金投向模糊。资金投向模糊、盲目性大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招股说明书中对资金投向没有清晰明确的说明,或对资金投向有说明但实际的资金用途与招股说明书不一致;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投资项目的建设期为半年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用资金购买国债或存于银行以追求短期收益。这些行为造成资金投向与投资项目不一致,降低了资金使用率,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融资方式单一,股权融资为主。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再融资方式不断增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配股为唯一融资方式到2000年以来增发备受追捧,到后来的可转换债券,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相比之下,债权融资在我国却发展缓慢。长期单一的股权融资方式,使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出现畸形发展,2010年深市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45.29%,继续进行股权再融资会使财务结构失衡,财务风险加大,这需要引起上市公的足够重视。
二、上司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对策
1.考虑长远战略,审慎进行再融资。再融资固然是上市公司避免资金链中断、监管部门惩处的方法之一,但是否有效却不可一概而论。再融资后的一个显著影响是股本增加,公司股利分配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如果再融资项目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率,即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必然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因股本成本升高而下滑。而确保再融资项目长期稳定回报率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使再融资项目与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相匹配。由此可知,上市公司是否进行再融资,要综合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而审慎进行。
2.严格审批程序,控制资金投向。监管部门对再融资的审核重点主要集中在:募集资金的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前次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本次发行是否能够改善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问题。而募集资金投向存在较大风险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被否决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投向盲目性的问题,不注重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导致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一些上市公司按照政策规定的上限进行再融资,把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作为再融资成败的关键,忽略了投资需要与融资金额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导致融资金额超过实际资金需求,募集资金不得不闲置在银行。因此,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立法规范,严格再融资审批程序;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要严格自我约束再融资的资金投向,降低募集资金投向风险,提高再融资效率。
3.多样化融资模式,关注公司债券。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可以有效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合理避免财务风险。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有较强的偏好,导致融资方式单一。纵观近年资本市场结构,公司债券仍然是证监会主推的业务品种。公司债券审批速度快、對资金使用不需要限定投资项目、可以补充流动资金和替换银行借款、不会分散大股东的控制权,是一种非常具有市场前景的融资方式,值得上市公司合理选择和运用。
4.严格政策导向,规范再融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比于债权融资的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股权融资不需还本,股利支付政策也由管理层视公司具体情况而定。因此,相对于债权融资的强制约束,上市公司更倾向股权融资的软约束。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后却极少发放股息和红利,这极大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001颁布的《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管理办法》中将上市公司分红派息作为再融资审核时的重点关注事项,所以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积极发放股息和红利,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部门政策导向作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兴全.上市公司融资效率问题研究[J].财经出版社,2005,223-225.
[2]王春梅,秦江萍.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6):24-25.
[3]邵华明,李俭国.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模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西南金融,2008(9):41-42.
[4]涂雪梅.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5):66-67.
[5]王俪颖.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1(6):14-15.
作者简介:王中芬(1990年- ),女,汉族,山东潍坊市人,学生,在读硕士,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司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