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情感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5-07-07纪芬

关键词:政治教学运用

纪芬

摘要:情绪情感可以是人们认识的催化剂,也可以成为认识的阻滞源,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与情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论述了如何从师生两方面,从学生的兴趣、课堂情境的创设等多角度入手,充分利用情绪情感的积极作用来进行有效的政治课的教学。

关键词:政治教学;情感情绪;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88-1

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自身情绪

1.教师以积极的主导情绪增强课堂感染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导性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个情感源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作用。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是热情高涨、精神振奋,教学时能使教师表情丰富,能将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染。对教师来说,在对现实态度方面,其主导情绪受人生态度和教学态度的影响更为突出,只有对人生抱正确、积极态度的教师,才会以乐观振作的情绪格调生活在社会上,活跃在课堂里,才能想方设法对教学内容作出理想的情感处理。我们不能企求每一位教师总能保持乐呵呵的情绪,但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走进教室后,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实现情绪的转变。

2.创设师生交融的民主氛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教师就必须投入情感,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带着感情进入学习的情境,使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课堂教学过程既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成为交流情感的过程,使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而和谐,形成“寓教于乐”、“快乐学习”的教风和学风;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语言、表情、体态等,把教材蕴含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在部分同学看来,“人生价值”有关知识是空洞的“说教”,与现实社会有较大的反差。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这部分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我在讲解这一问题时,一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绘声绘色地和两个学生演了一段小品:学生甲独白: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学生乙扮演)问:“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盲人(教师扮演)答:“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吗?”教师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感情熏陶和激励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使学生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情景中领悟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在教学中通过认知需要的满足调控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尤其是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超出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时,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明显的趣味感和新奇感,或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从而产生快乐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新奇激趣。新奇的刺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迅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往往会产生独特的教学效果。如“规律的客观性”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去讲解这一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讲解这一问题之前,首先给大家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条最重要的交通规则,但是在“文革”期间,很多人特别是红卫兵为了“破四旧”要求把此交通规则改为“红灯行,绿灯停”。周恩来总理召见了这些红卫兵,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又找到了光学专家来解释,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最终保留了这个规则。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们没有把交通规则改为“红灯行,绿灯停”呢?“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条司空见惯的交通规则,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其内在的科学性。老师布置的这道作业,一下子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求知欲便油然而生。经过调查同学们了解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不能更改,是由于光在传播中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红光的频率低,波长长,绿光的频率高,波长短,绿光在传输中损失的能量就比红光多。因此,在大雾的天气、烟尘天气下,在相同的距离内,应该先看到红光,这样便于采取必要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既学到了相关的光学知识,又进一步理解了规律的客观性。由此可见,教师在讲课时如能注意标新立异,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还可以使新知识的学习在一种良好的情境中得以进行。

2.设疑激趣。在复习“商品”的定义时,开始学生一脸漠然。于是,教师及时设疑激趣:师问:“什么是商品?”生答:“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师问:“只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生答:“是啊!”并露出“不以为难”的神态。师问:“面包商店里的面包是商品吗?”生肯定地答:“当然!”师问:“如果那个面包是变了质的呢?”一部分学生迟疑了一下回答:“不是商品。”师问:“难道它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学生陷入了思考,课堂里一片寂静。一部分学生又回答:“是商品,因为它虽变质,但仍然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师又问:“面包变质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可以成为商品吗?”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到这里,学生已经由原来的一脸的“句号”变成一脸的“问号”,并把探询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教师的身上。显然,这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课堂辩论,开展创造性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来,经过无疑——主疑——释疑,使学主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政治教学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思路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构建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作用分析
企业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集约化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