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学生插上成长的翅膀
2015-07-07范雅青
范雅青
摘要: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在纸质书籍杂志中学习他人积累的经验,学习多元的知识,在共读中学生与父母、老师有了共同的交流密码,而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关注身边的世界,学习做人的道理,丰富了生命的感受。
关键词:共读;社会生活;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92-1
一、共读“小书”,汲取成长的力量
“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说过:“要让孩子们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与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然而现在是读图时代、快餐时代,有良好阅读习惯的父母也已经是珍稀动物了,所以,让孩子来带动父母一起阅读,改变身边的阅读微环境,不失为不错的办法。所以,朱永新教授提倡的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有着特别的意义,《爱心树》《时代广场的蟋蟀》《秘密花园》《夏洛的网》……这些美妙的童书就像一粒粒种子,播撒下去,总有收获。
笔者曾利用晨会和孩子们在投影仪上一起欣赏了绘本《爱心树》,没有做过多的启发,就是让他们聊聊看完故事的感受,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有一句话的,有三言两语的,也有讲了,想了想还要举手接着说的。“这个小孩很自私,一点不顾大树的感受!”“大树太善良了,树善被人欺!”……笔者笑着追问“这大树像谁啊?”“妈妈!”“爸爸!”“老师!”因为前几日的感恩教育,大家很快就联系上了,笔者让孩子们把《爱心树》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把听后的感受写下来,第二天就在回家作业本上看到了许多动情的文字:
“故事情节生动,大树就像父母一直无私的奉献,而小孩一直有依赖感,碰到困难就找别人,故事选材非常好,讲得也很好。”(张小青家长)
“听了我女儿讲的这个故事,我深深感到大树就象现在孤独的老人,它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希望它的孩子,能抽出一点点的时间来陪伴它,它就心满意足了,而孩子只会不停的索取,不知道感恩图报。所以,我们做儿女的要多关心老人,给老人多一温暖,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何雨玲家长)
……
冰心说“好的儿童诗里有浅浅的微笑,低低的叹息,滚滚的心潮。”笔者在听了南京程洁老师的阅读指导课《儿童诗里有什么》后,也和六(4)班的孩子欣赏了不少有意思的儿童诗:《狗》表现的是友情,《心》表现的是母爱,《想念》《如果》表现的是亲情……
我们又一起走进了日本女作家金子美玲的诗作,她被称为“日本童谣诗人中的巨星”,她的诗唯美、纯情,我介绍了她不幸的遭遇:她三岁丧父,母亲改嫁。二十三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书店的一个店员,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丈夫寻花问柳,还禁止她读书和写作。痛苦的她不得不提出离婚,以为从此可以解脱。可是女儿又被丈夫夺走,她绝望了,选择吃安眠药自杀,从此长睡不醒。她短暂的26年的人生,用智慧的眼、灵敏的心触摸自然,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再读《积雪》“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亮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在这堆积雪前伫立,久久凝望,仿若雕塑。然后是轻轻地叹息,转身,离去。如果不知道她的经历,笔者会以为她凝视的刹那,目光温暖,充满怜惜。可是她真的在看雪吗?还是看自己?和学生一起聊聊,我们感觉到那么冰冷、沉重与孤单,原来她就是中间的那层雪,回忆不能带给她快乐,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书是一颗幸福的种子,亲子、师生共读,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了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为每一个孩子寻找此时此刻适合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中,恢复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恢复师生之间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密切联系。在共读中,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孩子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孩子会因此多了欢喜、智慧、热情和信心。
二、共读“大书”,感受生命的丰富
在一节班队课上,笔者和学生们认识了许多“中国最美丽的人”:“最美司机”吴斌,在身负重伤的危难时刻紧握牵着乘客生命的方向盘,将大家的生命行驶到安全的终点,而他自己则忍受着剧痛的折磨最终离开这令他留恋的人间,他用生命履行职责;“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当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先是把后面的两个学生挡住,又一把推开了几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最美妈妈”吴菊萍,当两岁的幼儿从十米高的楼上突然坠下的一霎那,她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救人!巨大的冲击力令她手臂多段粉碎性骨折。这些平凡的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深深震撼着学生,大家对“责任感”、“爱心”、“宽容”这些词语有了更具体深切的认识体会。
班级里有个男孩缺失父母的关爱,个子矮小,成绩差,常被班里几个调皮的男生捉弄欺负,动不动就要去用言语刺激他,不注意就要去推搡他,惹怒他,然后看他发火着急,和同学动起手来被老师批评,那几个男生就在一旁偷乐。他们让笔者意识到,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完整、快乐、单纯的。从童年起,人们之间就存在着以恶欺善、恃强凌弱,存在着对他人视而不见的麻木。
一位哲人说过:“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对各种生命,包括自己的、他人的、自然界各种物种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在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下,对一切生命应有的尊重恰恰是孩子们身上所欠缺的。
从这件事上,我们能了解到,阅读身边这本社会生活“大书”需要更多的智慧,学生能从生活中受到的教益有时比从书籍中获取的来得更为直观、有力。它教会我们慢慢懂得“理解”“付出”“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