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交流中绽放
2015-07-07周丹
周丹
摘要: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总是遭遇冷场的尴尬。为了打破“死水微澜”的局面,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效的交流环境,优化师生的课堂语言,提高言谈的有效度,营造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87-1
一、分层演绎,在交流中形成概念
【案例】 《认识方程》
首先教师借助天平图,抽象出6个式子:①50+50=100,②120<150,③120+x<150,④120+x=150,⑤120+x>150,⑥2x=200。接着请学生将式子进行分类,根据符号的不同可以分为3类:①④⑥/②③/⑤,根据是否含有未知数可以分为2类:①②/③④⑤⑥。不管是哪种分法,教师都应持肯定的态度,并指出①④⑥这三个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它们继续分一分,你有什么想法?此时学生会根据式子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分成①/④⑥两类。同样,如果出现后一种分法,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再次分类。最后,留下120+x=150和2x=20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的共同特征。学生发现:它们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此时教师揭示方程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为重要。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搭建了开放的对话平台,给予了充足的交流时间。教师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当学生完成了第一次分类后,教师并没有停止数学活动,而是通过分层演绎,让学生区分出方程与等式,对方程的本质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这样逐层交流,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提升,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大大加强。
二、巧设问题,在交流中形成策略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而教师的提问也至关重要,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式提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只有教师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案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教完例1后,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改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问:“现在还能假设吗?”也许是受例1“倍数关系”的影响,结果都认为不能假设。此时教师并不急着告诉学生如何去假设,也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怎样做,而是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讨论:“如果能假设该怎样假设?”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可以假设成全是大杯,或全是小杯,同时在画图的过程中发现总量发生了变化,杯子数没有变。而例1中总量不变,数量变了。
在练习中,设计了如下题目:3支铅笔和1支钢笔一共10.8元,铅笔的单价是多少元?问:“能做吗?”学生观察后发现少了条件,从而加深了“假设”策略的基本特征,即除了有总量和数量,还应有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对于书本的习题,并不拿来就用,而是放弃一个关键条件,给学生设置障碍,防止学生盲目做题,使学生准确理解新知,完善认知结构。
问题是交流的源泉,是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纽带。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看似简单却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三、猜想验证,在交流中建构知识
【案例】 教学《分数乘分数》时,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表示1,让学生分别画图表示1的3倍、1的1/2、1/2的1/4、2/3的3/4。接着探究1/2×1/4的算法,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组织交流,有画图的,也有化小数计算的。引导学生结合画图的过程理解1/2×1/4=1/8的算理。然后探究2/3×3/4的算法,讨论化小数计算与画图哪种想法更合理。最后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在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在画图中初步感知,在猜想中主动验证,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在比较中完善认知,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更加活跃。
四、善于倾听,在交流中完善认知
良好的倾听能力和习惯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善于倾听,彼此欣赏,共同发展”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所要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
1.指令、手势交流。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为此,教师可以用按指令或手势要求学生做事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如课始设计一些训练学生听指令做动作的小游戏;课中让学生用手势来传达对错的信息;课外可用简易地指令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应的任务,逐渐锻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传话交流。传话法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倾听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说思考方法,再请另一位学生复述,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3.辨析交流。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听一道题目,听了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说明该学生的倾听质量不高,没有耐心,不专心。因此,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辨析题,判断题,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
4.解释交流。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可适时让学生解释别人的发言内容,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倾听,也可以使师生、生生互动起来,促进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总之,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交流的过程及方法,让学生思维之花在课堂交流中尽情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