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交往训练对卫校女生疏离感的影响

2015-07-07梁执群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卫校后测总分

刘 瑶 潘 凤 梁执群

疏离感是各种原因导致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疏远,使个体意识到自己和对象之间产生了距离感、不和谐感,进而产生的不可控制感、无能为力、孤独、空虚等消极的情感[1]。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疏离感发生的高危期[2-4],而卫校女生年龄分布为15~17岁,正值青春期,处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她们的情绪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5]。卫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医学生群体,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和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达20%左右[6]。因此,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和负性情绪的疏导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特别是由于与周围的人、环境而引起的疏离感。总体而言,卫校女生在情绪控制上处于不成熟的水平,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7],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等[8]。故本研究探讨通过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对卫校女生疏离感的影响,对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卫校一年级女学生为主,随机抽样选取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1个班为干预组(40人),另1个班为对照组(42人),年龄分布为15~17岁,平均年龄(16.22±0.79)岁,33人来自城镇,49人来自农村,21人为独生女。

表1 人际交往训练课程方案大纲

1.2 方法

1.2.1 青少年疏离感量表[9]共52个项目,分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3个维度,采用Likert 7点记分,得分越高,疏离感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0]共28条目,评分采用“是-非”方式(“是”记1分,“非”记0分),满分28分,总分越高表示人际交往困扰越严重。本研究中用于评定干预课程的有效性。

1.2.3 人际交往训练课程 以社会学习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为指导,采用课堂教学、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共9周,每周三下午进行90~120min,每周1次。除常规课程外,干预组接受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对照组均不参与训练课程。干预遵循保密、安全、互动、尊重的基本原则,总目标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等因素,见表1。

1.3 统计处理

数据统一编码、录入,采用SPSS 17.0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疏离感状况组内比较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组间比较(±s)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组间比较(±s)

注:*P <0.05,**P <0.01,下同

项 目 干预组(n=40)对照组(n=42)t 80.01 ±21.84 83.31 ±25.60 -0.832后测 70.21 ±16.98 81.93 ±25.03 -3.353**人际疏离感 前测 46.14 ±12.07 46.01 ±11.63 0.068后测 38.70 ±9.520 45.29 ±11.62 -3.825**环境疏离感 前测 20.45 ±8.836 22.46 ±9.229 -1.380后测 18.30 ±7.413 22.06 ±9.016 -2.811**疏离感总分 前测 146.7 ±39.69 151.8 ±43.12 -0.761后测 127.2 ±30.22 149.3 ±42.18 -3.797社会疏离感 前测**

2.2 干预前后两组疏离感状况组内比较见表3。

表3 干预组与对照组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组内比较(±s)

表3 干预组与对照组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组内比较(±s)

项 目 前 测 后 测t社会疏离感 干预组 80.10 ±21.84 70.21 ±16.98 2.261*对照组 83.31 ±25.60 81.93 ±25.03 0.243人际疏离感 干预组 46.14 ±12.07 38.70 ±9.520 3.059**对照组 46.01 ±11.63 45.29 ±11.62 0.276环境疏离感 干预组 20.45 ±8.836 18.30 ±7.413 2.182*对照组 22.46 ±9.229 22.06 ±9.016 0.201疏离感总分 干预组 146.7 ±39.69 127.2 ±30.22 2.469*对照组151.8 ±43.12 149.3 ±42.18 0.268

2.3 干预前后两组人际关系的组内、组外比较分别见表4、表5。

表4 干预组与对照组人际关系总分组间比较(±s)

表4 干预组与对照组人际关系总分组间比较(±s)

项目 干预组(n=40) 对照组(n=42)t 8.606 ±5.713 9.202 ±5.953 -0.633后测 6.845 ±4.108 10.82 ±7.667 -2.939**d 值 1.101 ±0.933 -1.112 ±0.301 14.599前测**

表5 干预组与对照组人际关系总分组内比较(±s)

表5 干预组与对照组人际关系总分组内比较(±s)

组 别 前测 后测t干预组 8.606 ±5.713 6.845 ±4.108 2.684*对照组9.202 ±5.953 10.82 ±7.667 -1.083

2.4 干预课程的延期效果比较

为了考察人际交往训练课程的远期效果,在干预课程结束后1个月使用原疏离感及人际关系量表进行了1次延时后测,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疏离感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和人际关系总分的延时后测结果分别为(130.5 ± 32.26),(70.07 ± 18.50),(39.49 ± 9.774),(18.97 ± 7.466),(8.211 ±4.144),与干预前测量结果进行组内比较,疏离感总分及大部分维度具有较显著差异(P<0.05),人际关系总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365,P<0.01);对照组各指标的延时后测与前测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 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对疏离感具有改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大部分维度显著低于干预前;延时测试结果显示了较低的疏离感水平,说明本次干预课程对改善卫校女生疏离感是有效的,且具有一定的延时效果。这与赖青[11]等人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一定程度提高护生情绪控制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结果相似,刘佰桥[12]的研究也证明人际交往训练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皆说明通过辅导训练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对学生在控制和降低疏离感等不良情绪方面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3.2 通过人际交往训练可改善学生们的人际关系状况,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证明,干预后的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人际关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人际交往训练课程的改善作用是有效的。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存在许多障碍[13],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孙时进[14]等人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辅导可改善学生自信心及人格等方面,这对人际信任度的建立有积极作用。个体人际信任度的提高有利于周围群体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状况良好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积极、成熟的应对策略解决难题,同时从亲朋、同学等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感[15],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人际交往训练课程的干预对降低卫校女生的疏离感、改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卫校女生的疏离感水平,改善了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等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院校教育管理部门重视青少年疏离感,加强其人际关系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本研究干预对象仅为卫校女生且效果评价重点是对疏离感的影响,今后可对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干预效果的其他多方面进行探索。

[1]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71-77

[2]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34(4):407-413

[3]Sandhu D,Tung S.Contribution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identity formation towards adolescents'alienation[J].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4,19(1):1-14

[4]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415-418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2-374

[6]周歆,李建明.高校护生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1220-1221

[7]郭爱丽.浅析中职生不良情绪的引导[J].考试周刊,2009,3(5):193-193

[8]吴花林,马存根,王林森,等.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23-524

[9]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34(4):407-413

[10]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11]赖青,李赢,方敏.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388-1390

[12]刘佰桥.人际交往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489-491

[13]宋岩松,周宁.医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30):114-115

[14]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77-79

[15]吴清兰,梁莎莎.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78-82

猜你喜欢

卫校后测总分
认识你自己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卫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浅谈中职卫校英语课堂常遇问题和应对策略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提高卫校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