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色
2015-07-04吴彬
■吴彬
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色
■吴彬
一、职业教育是生产力进程中产生的独立教育类型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开始。新的生产力对生产者的智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社会上辈传下辈﹑师傅带徒弟的技艺传递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现代工艺学的创立﹑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使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独立﹑分化出来。
目前,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国际上已经形成共识,而且职业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
与其它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它是就业教育,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它既是教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贴”得最为紧密,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它的教育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型,而不是学术型和工程型。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界定
“中等职业教育”一词由“中等”和“职业教育”两部分构成。对于“职业教育”,学界容易达成共识,被理解为“向学生介绍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核心内涵。
对于“中等”的界定,国内有学者根据教育部职成司2000年有关文件,认为“中等”的含义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具体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未尝不可,但顺应时势的发展,更贴切的理解,“中等”应该是对这种教育类型的层次定位,而最好不要牵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理由有二: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教育逐步向就业教育的本质回归,关于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的认识,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适应形势需要,淡化了文化教育达到“高中阶段文化教育”程度的说法,重新界定文化课的功能,明确提出文化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文化教育功能化,将文化课置于﹑服务于﹑从属于专业技能课的地位,使文化课与专业课不再是等位概念。把“中等”定位于层次概念,在实践中具有更加积极的导向作用。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是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层次是体系的基本要素,没有层次的体系是不完善﹑不科学的体系。《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包括基本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理解为与基础教育中以职业定向为目的的职业活动启蒙教育(即初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中间层次(中等),对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更大。
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
1.教育目标特色——一就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精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育类型无法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人才类型,因而不同的教育类型有培养不同的人才类型分工,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即便同一种教育类型,也必须讲究人才的层次性,以免造成浪费。上述原理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定位。一般来说,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而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层次为初﹑中级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这种人才,要多一点操作技术,少一点书本理论;理论知识可以不深,但操作技术一定要精。
2.办学模式特色——产教﹑校企合作
产教﹑校企合作即指教育系统——学校与生产组织——企业在资源利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双向介入和互利互惠行为,它是人才培养机构和劳动组织之间直接建立的一种伙伴关系。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是职业教育又一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特色体现。在国外,有学者称其为合作教育。其主要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和韩国的校企合同“订单”培养模式等。
3.专业开发特色——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现状和趋势
专业的开发和设置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特色的基础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的关键所在,是体现特色的亮点。
专业开发和设置要深入开展市场调查,认真分析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要。对学校服务面向的重点覆盖区,要摸清优势资源﹑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参考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结合地区特点,科学地进行人才预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切忌盲目地赶时髦﹑随大流,而要妥善地处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性的关系,提高专业的适应性。
专业的开发和设置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基本条件,其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学校要防止盲目上专业的倾向;同时,要珍惜原有的品牌专业,提升﹑优化仍有需求的老专业。
4.课程设置特色——突出职业性﹑适应性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总体方案,是联系宏观教育理论与微观教育实践的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类别﹑层次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内容﹑层次与组合之间的区别上。
一方面,与普通高中教育课程相比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职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以及态度(行为方式)。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其课程价值的核心取向。因此,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现实,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职业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体现其职业性,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最基本特性之一。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不断变化着的课程”,这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本质特点。与专业对口的生产领域的知识﹑技术﹑流程﹑方法会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之中,这就使得课程的设置成为一个富于动态特征的过程。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方案要及时跟踪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变化,突出其适应性。
5.教学活动特色——突出实践性
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受制于人才目标,也就是说,教育类型指定的人才类型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技术操作。中等职业教育所指向的操作型应用人才决定了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要突出实践性,突出实践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为重点,而是以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为主攻方向,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突破书本,从学科性﹑系统性知识讲授向能力﹑技能的形成转变,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堂与生产过程的紧密联系转变,从系统知识走向任务或项目解决,从学校课堂走向生产﹑生活实际。二是教学活动整个过程的主导步骤是实践环节,教学活动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在能力﹑技能形成中的关键地位,注重实验﹑实训﹑实习等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研究,教学时间分配上向实践环节倾斜。学校要努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而绝不能搞教学上的平均分配,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
6.教学管理特色——严谨而灵活的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利”,高校在实施,普通高中也有实验。但是从理论层面来看,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弹性学制更加适合中等职业教育,更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说弹性学制更能反映职业教育特色,是基于以下两个根本点: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弹性学制适应了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和这种需求瞬息万变的特点,使工学交替成为可能;弹性学制沟通了职前与职后﹑中职与高职﹑普教与职教,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发挥了自身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有利于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实施的这项改革还处于“逐步推行”阶段,在政策调整﹑制度创新﹑观念更转﹑技术操作等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中职学校要从一定高度去认识它,并赶紧行动起来,用好用活﹑积极探索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弹性学制。
7.师资队伍特色——双师型
概观各种说法,对于“双师型”的理解主要有二种不同的方向,一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强调“双师型”,认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胜任理论教学,也能胜任实践教学;二是从教学和生产两种不同的岗位来强调“双师型”,认为职教教师应既能当教师也能当专业技术人员。后一种理解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职教教师应该既能是“讲师”也能是“工程师”;其二是职教教师应该既能当教师也能当工人。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用什么方式和什么语言准确表达定义的问题,而“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有人以普通教育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而否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特色,是不科学的。一是理论与实践从来就没有断然的割裂,它们是相伴﹑相融而又相长的关系;二是任何其他类型的教育都不像职业教育那样在程度上强烈地突出了实践和操作。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