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2015-07-04孙蓉
■孙蓉
多管齐下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孙蓉
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它通过逻辑思维﹑形象再创,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体验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从形式上看,它是语言单位的扩展和延续;从本质上,它是学生将客观世界的主观化,再将主观世界客观化的加工创造过程。它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因素在综合运用中的体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呢?只有当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学习和写作训练中达到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发展之时,当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提升之时,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一、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
就像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播世上的真﹑善﹑美。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必须让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只有先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才能记载美﹑传播美。在日常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三峡”重峦叠嶂的壮丽,“春”小草清风的柔媚,“托起草原”秦腔烈酒的豪迈,“济南的冬天”小山碧水的温馨;也有“背影”中透出的朴实感人的父子亲情,“七根火柴”中燃起的胜于生命的赤子之诚,“最后一课”中感到的深沉浓烈的爱国情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打出的扣人心弦的侠肝义胆;还有“故乡”中闰土由活泼机敏变得麻木愚昧的生动刻画,“舌战群儒”中诸葛亮的不卑不亢﹑能言善辩得到完美的再现,“我的五样”中对生命取舍内心斗争的细腻描述,“安妮日记”中安妮憎恶战争﹑渴望和平感人肺腑的内心独白。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美,应尽可能地将蕴藏在大至宇宙星空﹑小至花草鱼虫的自然之美与蕴涵在人们心中的道德美﹑智慧美﹑意志美﹑和谐美,还有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充分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好风光,引导学生去否定丑﹑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并把自己的这种人生观通过自己的文章显现出来。
2.博览群书,提高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
一个人的感知能力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人的语言实践感知情况如何。只有自觉地博览群书,广泛感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多读一些传播人间真﹑善﹑美的好文章,才可能形成优异的审美能力。如读《八十天环游地球》就能感受到世界的阔大神奇和善良人性带来的美好人生;读《三国演义》就能感受到在曲折生动恢弘的历史故事中道义美﹑智慧美闪耀的光辉;读《徐霞客游记》就能让心灵翻越祖国的山山水水,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奇特。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有益身心的课外书籍,督促学生背诵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摘抄书中的精彩片断,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美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坚持读书,读有益的书,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就可以在读书中日益精进。古人说得好:诗品即人品。良好的审美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写出有生命﹑有灵魂的文章。
3.注意观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美的能力
生活是美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养成深入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的良好习惯,才能为自己的写作储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材料。首先应帮助学生领略大自然秀美的风光:突兀的小山﹑清澈的湖水﹑纷飞的小鸟﹑怒放的花朵……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感受记载下来,经常写写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这样才能时常触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机能。如春﹑夏﹑秋﹑冬都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花朵﹑树木﹑小动物﹑公园晨练的人们等让自己的赏心悦目或感动的人或事,让学生多写写美的片段;不要求学生一写就是长篇大论,而是要学生像素描一般,时刻准备个小本子,写下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不要求华美的辞藻堆砌,只要求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心中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如果学生能时常注意留心和体验大自然的壮美﹑崇高﹑细腻,便会如专家指出的那样:“经过对大自然中无数崇高﹑细腻﹑变化的运动模式和秩序的陶冶和熏陶,通过外物与内心之间的无数次相互作用,种种生命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除了获得自然之美,还要让学生平时注意融入社会,参与生活,关心时事和社会动态,从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陌生人中发掘精神世界的美,也应及时记录和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论,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时常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审美成果的平台,利用晨会时间让学生们互相交流一下各自对美的感受,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写作插上翅膀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古代“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普洛米修斯盗天火”等优美感人的中外神话故事,就创造不出孙悟空﹑阿波罗﹑维纳斯﹑哈立波特等神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一地重视技巧训练,只重视句﹑段﹑篇的作文的结构训练,更不能让学生习惯在老师圈定的思路模式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维和写作,这样就会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学生缺少想象力,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如死水一潭缺乏生机。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1.给课文续写结尾或改编课文
在初中语文课本之中有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文章,这些文章令人思考又留有余地,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续写或补充一回。如在学长篇科幻小说《外星人》之后,可以让学生为外星人设计不同的结尾,赋予外星人不同的命运;在学《太空移民不是梦》《海洋忧思录》等文章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着写《太空移民一天的生活》《太空大战》《未来海洋》等文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画人类未来的生活;在学《大自然的启示》《我的四季》后可以让学生写写自然中诸多生灵给自己的启示,帮助学生用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生命语言;在学了《羚羊木雕》《威尼斯商人》等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给人物配上内心独白,引领学生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在学了古文《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把其改编成剧本,设计出风趣幽默的人物对话后再来表演。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2.运用多种文体改写古诗词
古人写的古诗词或语言优美或意境深远或想象丰富,或风花雪月﹑小桥流水或纵横捭阖﹑大气磅礴,或写离愁别绪或者忧国忧民,总之简短精炼的语言韵味无穷。在学古诗词时,我们除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诗词含义之外,可以尝试让学生将现代人的笔触与情怀与古诗词的意境结合起来写出今人的感慨!如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春江花月夜》意境之中: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而在这幅迷人画面中的我思念着远方故乡的朋友。让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景和自己的情融合在一起,写出属于自己的《春江花月夜》。又如在学完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之后可以结合历史实情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李煜写一篇《最后的李煜》,写出这位古代皇帝兼词人最后日子里的悲欢离合。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必须多读历史书籍,多关注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在学了白居易的《长相思》和温庭筠的《望江南》后,可以将其改编成《牡丹亭》《孟姜女》等反映古代女子与封建礼教制度斗争的曲折故事。以上方式的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借助修辞手法展开想象
修辞是为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情境﹑题旨,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学生作文中经常运用的,而把这些修辞手法用活了,文章自然而然地就生动了。在日常的作文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把世界万物想象成有生命的东西,去尽量读懂它们,从中读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如在写《自然的启示》之时就可以模仿叶圣陶老先生的“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也可模仿松下幸之助,从世界万物的表象中读出人生的启迪,让学生有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更应该有个充满神奇想象力的大脑,把物拟人化,把人又拟物化,将文章写鲜活写生动。这样才能写出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般美好浪漫﹑无与伦比的好文章。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扬起写作之帆
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说,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语言学上也一直在讲,语言是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是语言的精神内核。所以学生在有了丰富的感性积累的基础上,还需运用一些理性的写作技巧﹑写作手法将其思想展现出来,将文章写得更丰富,更准确,更有条理。在理性思维中,学生要能根据观察的表象和作文的要求,选择加工材料,提炼中心,确定详略,还要确定叙述的顺序及其条理。这些就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写作手法与技巧,然后经过理性的选择运用于写作之中。
1.通过仿写,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初中所学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仿写可由仿写课文开始。如鲁迅的《故乡》﹑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自身对比和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都德的《最后一课》将人物内心活动描写得生动传神;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将自然美景写得活灵活现,这些写作技巧都可以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将每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写作手法等分析透彻,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课文的精髓,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教师都应该让学生写一个简短的学后所得,从语言魅力﹑写作技巧﹑思想感触等方面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练习多了学生就如掌握了一把衡量优秀文章的尺子,可以随时随地拿着这把尺子去评判自己所读过的课外美文,区分多了自然就知道一篇好的文章该怎样写了,学以致用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2.通过拟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有“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文章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智能活动,思维是智能的核心。所以学生在准备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准备开始行文之前必须让学生先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完善。所以每次行文之前都应让学生首先拟定自己的写作思路。拟定思路第一步是确定文体,写议论文要列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清单,再来确定自己的所要使用的论证方法,在小的分论点和分论点之间要确定衔接方法。如果是记叙文的要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分清文章主次﹑拟定写作技巧,事先要确定好服务于中心的写作手法。初中阶段主要训练这两种文体的写作,写作思路拟定得越细致越有利于写作。通过如此的理性思维之后,学生能明白作文,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3.通过批改作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预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沟通见解。”通过训练学生自批和互批作文作文能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批时学生可以对照着自己的文前分析,来衡量自己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二看自己的文章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哪些描写生动具体,哪些修辞运用恰当,哪些开头引人入胜,哪些结尾引人深思。写完对自己作文的旁批﹑尾批后再交换批改。在交换批改时除对照自批标准写下对他人文章的评价之外,还要划出别人文章中的佳词妙句予以点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的自评互评,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并能以这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自己的作文。
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学生们既有了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又掌握了再现美的方法,不愁写不出内容﹑形式俱佳的好文章。学生由积累到运用,由量变到质变,在反复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师训办)
责任编辑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