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
——以武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工程为例
2015-07-04李立新
■李立新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
——以武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工程为例
■李立新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数字教育资源,则泛指教育教学领域所应用的各类数字资源。教育部《教育资源技术规范》界定的数字教育资源是指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它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明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第一发展目标。这表明:数字教育资源是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基础,没有数字教育资源的教育信息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武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程是武汉教育云示范工程,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管理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程。武汉教育云的重点是数字教育资源的规模化应用。应用的前提是建设,因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就成为目前武汉教育云的先导工程和基础工程。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因其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力﹑财力﹑物力,集合了机制建设﹑综合管理﹑技术规定﹑人员调配等综合因子,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智慧,其中更有很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有幸参与武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些许困惑,也有一些思考。
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途径及原则
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开发﹑征集﹑采购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径。资源开发是资源建设主体部门与具有开发资质和经验的公司合作,根据师生需求,针对现行教学内容开发适用资源;资源征集则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面向学校和社会征集现有的或急需的资源;资源采购是通过政府程序,购买经过专家成员审核﹑推荐的成品化﹑商品化资源。
武汉市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目前主要通过这三个渠道来开展。而无论是开发﹑征集还是采购,都应有各自的实施原则。
(一)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
1.规范性原则
严格按照资源开发流程,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制作要求,科学规范地实施资源开发行为。
2.适用性原则
所开发资源要针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符合现行教材版本和课程标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注重通用性和时效性。资源运行要综合考虑现有教育技术教学环境,为教师所喜用和适用。
3.经济性原则
资源开发要分步实施,量力而行,不进行脱离需要的开发,不进行过度超前的开发,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资源征集的实施原则
1.优质性原则
优质性是资源征集的首要原则。所征集的资源必须高质量﹑高水平,能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适用性原则
所征集的资源必须符合教育教学需要,一方面要吻合现行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应具备时效性,与教材版本同步。
3.原创性原则
所征集资源必须为资源权属人原创,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4.规范性原则
所征集资源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在命名﹑格式﹑属性﹑标注等各方面符合技术要求,保证资源管理及应用的规范化。
(三)资源采购的实施原则
1.规范性原则
所有数字教育资源的采购均需严格按照政府公开采购的流程处理,遵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2.优先性原则
优先选择资质好﹑开发能力强的资源开发商;优先选择用户面广﹑用户评价度高﹑教材相关度强的数字教育资源。
3.针对性原则
所采购资源既要满足教育性,又要注重学科性。对于重点学科和重点专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突出数字教育资源特色。
4.经济性原则
数字教育资源购置费用比较昂贵,采购时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评估,要避免相同内容资源的重复购置,以确保采购经费使用效益达到最优化。
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育人员及资源开发人员对其理解都有一定差异,各级建设理念不同,实施途径不同,制作人员素质各异,会导致产生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资源,造成资源管理的混乱,更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下面所述就是资源建设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资源开发容易出现的问题
1.机制缺乏带来的执行障碍
目前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模式是教企合作,即教育系统与较有实力的资源开发商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集合了教育人士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企业良好的技术开发实力,应该是强强联合。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历史原因,从人事制度到财务制度上通常并没有支撑这种合作的配套机制,“教育话语”和“技术话语”对接存在偏差,导致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人力调配到经费调用上,出现各种掣肘,执行不顺畅,使资源开发工作出现困难。
2.学科教师遴选出现偏差
由于资源开发数量大,种类多,需要众多优秀的学科教师参与。而遴选教师,目前最可行的渠道是通过市﹑区学科教研员面向全市广大一线骨干教师。但教研员囿于经验和认识水平,往往只能从传统教学的经纬尺度来考量和筛选,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评价一个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水平,导致挑选出来的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能很好地胜任综合要求较高的数字资源的制作任务。
在武汉市资源开发的“教学微视频”项目中,就出现了部分教师对微课形式的认识不到位,以及信息素养不够而不得不中途退出的尴尬情形。
3.合作开发公司对教学流程了解不够
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性强,工程量大,往往需要通过招标等形式引入专业公司。但数字教育资源首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因此开发公司人员除专业资质水平﹑丰富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经验外,还要充分了解教育知识和教学特性,掌握教学流程,即开发过程既要具备资源性,又要注重教学性。如果只考虑公司设备器材的高档和视频制作的精美,不充分考量公司的教育资源制作水平,就会招来一些诸如婚庆类专业视频制作的公司,只能制作一些视觉冲击力大,但却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精度废品”。
4.其它问题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场地﹑人员﹑安全等都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因素。如拍课场地(如普通教室)灯光达不到一定的照度(流明),隔音条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分贝,电子白板等设备型号差异对教师的困扰,开发人员对于新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不够,学生异地拍摄导致的影响正常学习及不安全因素等,都是资源开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资源征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质量参差不齐
资源征集主要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征集来的资源源于课堂,经过教学应用的磨砺,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优势是接地气,重课堂,突出了教师需求。但一线教师大多日常工作繁重,无暇钻研数字资源制作,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所制作的教学资源质量不尽人意,精品如凤毛麟角。如主流课件只是简单的展示型PPT,从交互性﹑易用性到精美度都不够,一些教学设计缺乏个性,大量课件素材来自于网络的下载复制等等,使得应征资源的整体水平不高。
武汉市某区教育系统就曾经开展过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的资源征集活动,结果征集来的大部分资源或品质不佳,或过于陈旧,而无法推广使用。
2.碎片化严重
资源征集的离散性﹑非系列性,使应征内容呈多样化,如一张手机拍摄的图片,一段录屏制作的教学微视频,一篇日常教学的教案或论文,一个演示文稿型的课件,都有资格作为资源参加应征,这也会导致征集来的资源过于零碎﹑琐屑,碎片化严重,而且个人作品的封装各行其是,格式千差万别,给后期审核﹑编目﹑入库带来困扰。
3.版权不易甄别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由于网络的便捷性,许多教师习惯了“拿来主义”,从网上下载图片及音频素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有的直接借用,有的则稍加改造,为我所用。站在优秀者的肩头,视野当然更高,打造出来的作品当然更优秀,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些留有浓重改造痕迹的作品作为个人应征参加资源,“借用”与“盗用”则往往不太好界定,审核时也不易甄别,如果入库,显然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三)资源采购容易出现的问题
1.适用性不够
目前政府采购日益规范,规模化购买只能走招标渠道。而采购的对象多来自国内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数字资源公司,但由于各公司所容纳的教材版本兼容性不够,对应的资源的零散无序,加上资源公司的一些开发人员对于教学流程的把握往往有所欠缺,导致买来的部分资源适用性﹑针对性不强。
2.同质化严重
现有的主流资源制作工具相同,开发方式类同,呈现方法雷同,导致从不同公司采购来的大量资源同质化严重,没有地方特色,没有学科个性。
3.格式不一,后期封装混乱
各公司由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资源封装上各有格式,互不兼容,数据接口也不一致,这会导致采购后的入库问题,难以正常导入资源管理平台,即使入库后,也不易查询和使用。
武汉市数字教育资源将通过武汉教育云资源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前提是资源统一入库,因此数据接口与格式的统一是必要条件。
三、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完善机制,严格遵循技术规范
有效开展资源建设,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资源建设规律,科学规划,做好方案﹑计划等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机制,避免低效建设﹑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要严格遵守资源建设国家标准,严格奉行统一技术规范,现行国家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及《CELTS-42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在资源制作﹑封装﹑编目等各环节都必须依据上述技术规范。
要确保资源使用的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兼容性,能够在常用教学终端(包括PC﹑基于iOS/Android/Windows的平板电脑等)流畅播放等。
(二)注重专家引领,学习先进地区资源建设经验
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有一批理念先进﹑专业水平突出的专家。武汉市数字资源建设要摆脱缺乏高位﹑整体设计,及自发﹑零散﹑无序的状态,就应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引领和把关,并不断向这些先进地区学习好的做法,避免没有把握地“摸着石头过河”,多走弯路的情况。
(三)注重特色资源﹑精品资源的开发
数字教育资源库,都是在整合﹑淘汰前期存量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发展的方向,针对教育教学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要在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应用的基础上,出精品,出新品,出特色产品。如,在翻转课程和慕课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的今天,优秀的微课资源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考虑加大微课资源的建设力度,组织地区骨干力量,开发出一批与学科内容吻合的系列性﹑共生性微课资源,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翻转课堂实践。另外,各区﹑校有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部分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是地区资源建设的宝贵财富。通过挖掘和技术整合,将这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转变为优质数字资源,可作为特色资源﹑精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审核,严把质量关
要成立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人员作为资源审核的过硬队伍。对于资源征集,一方面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严把知识产权关。要有高度的职业精神,具备“沙砾淘金”的耐心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激情,精心挑选出原创的﹑优秀的资源作品。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投入大,影响面广,对地区教育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认真研究其内在规律,研判并重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才不至于多走弯路,多交学费,从而科学﹑有效地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