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应怎样面对传播媒介

2015-07-04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翠芳

成才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媒介青少年

■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翠芳

青少年应怎样面对传播媒介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翠芳

2014年7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下半年增加了0.9小时。手机网民以年轻用户为主体,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4.9%。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

由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基本普及,发展重心已经从“广泛”转向“深入”,网络应用对大众生活的改变从点到面,互联网对网民生活全方位渗透程度进一步增加,网民尤其是学生群体生活已全面“网络化”。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说明当下人们生活的现代性强,科技的发展渗透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另一方面辩证地来看,说明技术越来越主宰着人类,某种程度上人正在被“异化”。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这些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心智都还未成熟,纷繁复杂的网络很容易让他们陷入这一虚拟世界的汪洋大海,从而失去自我。

现在的家长(“60后”、“70后”、“80后”)曾经被认为是“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的孩子(“90后”、“00后”)已经是“在互联网络里长大的一代”了。世代更迭,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传媒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回顾人类各历史阶段的媒介语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错综复杂,这给社会共同价值观打造,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地方,也是网民尤其是移动网络用户相对集中的地方——虽然中小学无一例外地几乎都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但家长们为了与孩子联系的方便,很多都会默许孩子用手机(即移动互联网)。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里,接触和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比例、频率极高。面对新的媒介语境,面对复杂的话语生态,青少年应怎样面对传播媒介?如何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传统的教育面临新的环境——如何在全新媒介的语境下,探索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这些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播媒介建构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媒介环境中,学者称之为“媒介社会化”、“媒体化社会”,新的媒体生态环境和生态关系成为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天上有人造卫星,空中有无线电波,地上有报纸、广播、有线电视、电话、电影、卫星接收器、计算机网络,海底有光纤、光缆,手中有各种各样的手机、图书、磁带、CD、DVD、MP3、MP4、MP5等等,用“天罗地网”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传播媒介对我们的影响可以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它渗透进生活的一点一滴,从语言、行为甚至思维方式,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让人无可逃遁。在这样的媒介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们,说一口网络语言,写一手“火星文”,几乎人人都拥有自己的QQ号、微博或者微信账号,课余时间写QQ空间,用手机上网的比比皆是。

二、传播媒介带来了什么

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几乎无处不在。传媒干预社会生活,深度地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然,它们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受众,也早已经习惯了传媒对社会生活积极的和富有策略性的参与姿态。社会大众是大众媒体存在的最终理由,大众既是它们服务的对象,也是它们的信息来源,是客户,也是报道的主体。传媒对生活的干预和参与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使得大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在社会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沟通国家意志和社会意志的桥梁。传播媒介使不同行业的人、不同社群的人,得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是建设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渠道。同时,大众传媒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传播媒介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有着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比如,除了接受家长和社会教育之外,青少年通过传媒,可以更多更快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大众传媒也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答疑解惑的重要途径,传媒带来的外部的世界可以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世界“近在眼前”,沟通零距离,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跟异地的朋友们“面对面”地聊天;此外,大众传媒也是青少年娱乐休闲的渠道之一,通过传媒,他们可以看电影、听音乐、玩网络游戏等等。

但是,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和便利,运用得不好,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带给青少年各种积极影响的同时,传媒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

第一,沉迷于传媒之中不能自拔。“电视人”、“容器人”、“网瘾”、“网虫”、“手机控”等等,都是现在的新词。什么叫“手机控”?就是总要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或者“短信来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这就是典型的被手机控制了的人。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比例突出。曾有报道称,一个初中生一天发送的短信竟达到四千多条,上课用手机读小说的中小学生也有很多。曾有一本书《陶宏开:向网瘾宣战》,提到的就是不少中学生把上网视作自己“生活的全部”,不少未成年人患上了“网瘾”,放弃理想甚至放弃学业。

2009年8月2日,初中毕业、尚未满16岁的少年邓森山被父亲送到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戒除网瘾,竟被所谓的“教官”活活殴打致死。被人称为“顶级网虫”的王刚高中二年级前后迷上电子游戏机,并逐步发展到逃学、旷课,经过学校老师和家长双方努力,王刚在高考前夕集中精力备考,终于考入了武汉化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读大学期间,他依然沉迷网络游戏,发展到长期旷课的地步,多门功课不及格,只能肄业返乡。2001年8月28日,王刚离家来到武汉,从此一头扎进网吧十年,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跟家人从不联系,从22岁呆到32岁。父母十年寻子散尽家财。整整十年,他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武汉,这些年基本都没有租过房子,不在网吧就在游戏厅。他极少出门,连一日三餐都是由网吧员工帮他买好送来。由于长期在极其污浊、充满病菌的网吧里生活,2011年5月15日晚10时53分,王刚病逝。无独有偶,2011年11月16日,韩国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金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竟将阻止其上网的母亲杀害后自杀。虽然这是几个极端的例子,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第二,错误地使用传播媒介。不少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作业不会做,或者碰到难题,不是自己动脑筋仔细思考,也不是求教于老师、同学,而是把题目上网去百度答案,然后照着抄。甚至还有考试时用手机进行作弊的例子。还有不少学生只愿意通过短信、QQ、微博、微信跟人联系与沟通,跟电脑和手机交流,却不愿意面对面地跟家长、同学和老师交流。

第三,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失去自我。现在,各种传媒上的信息过多过滥,很多信息都真伪难辨,对青少年直接有用的并不多。特别是中学生,面临繁重的功课与学业压力,时间非常宝贵。如果这些信息青少年都去接受,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会掉进信息的汪洋大海,失去自我。

第四,消解主流价值观,异化了青少年心智。传媒充斥着很多垃圾,为了引起关注、吸引眼球,通常会放大社会阴暗面,对事件加以强化放大,过分猎奇炒作、甚至渲染色情,形成不必要的社会焦点,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消解。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不一定有能力鉴别是非优劣,很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乃至接受主流社会所不容的价值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成果。

在当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体制转轨,各种矛盾凸现,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与生活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各种变化都指向了对传播素质和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

三、青少年应该怎样面对传播媒介

青少年是在大众媒介十分普及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与传媒“打交道”。他们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在媒介接触上呈现出开放和自由的心态,接受新型传媒的能力较快。但毕竟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不全面不系统,或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作好引导。同时,青少年在接触大众传媒的过程中也要严于自律。

大众传媒的诞生是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的结果,青少年如何利用传媒,又不被它们所控制?面对媒介,怎样才是正确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媒介环境中的主人?

对此,笔者的建议是:

第一,少花点时间玩手机、上网和看电视,多花点时间去阅读书籍。

第二,对于媒介所报道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各类信息要多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三,身处媒介环境中的青少年不免会接触到非法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等,要主动抵制它们。

第四,有效有节制地使用媒介,不能过度依赖它们。

大众媒介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做媒介环境中的主人就要正确、有效地使用媒介,比如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了解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QQ、E-mail、手机与同学联系;将我们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发到微博、微信上,和别人一起分享,等等。但有一点始终要明确:大众传媒是为人服务的,青少年要做传媒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责任编辑向保秀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媒介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