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5-07-03丘君

中国经贸 2015年6期
关键词:绩效审计问题对策探讨

丘君

【摘 要】当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在促进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改革发展中正日益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问题并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企业;绩效审计;问题对策;探讨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中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中间力量,是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载体,是国家经济适合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起到推动器、稳定器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家义审计长2011 年指出:“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 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受审计体制、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素质等的影响,绩效审计的标准不一,审计报告质量普遍不高,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适应国家国有企业治理目标要求,从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绩效审计的开展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的审计制度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原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更多地侧重服务于被审计单位,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去评价企业管理运营绩效,审计成果主要是面向被审计单位及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而未对社会公布。这种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一方面与现代国有企业目标是在兼顾社会目标的前提下注重经济目标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管理绩效最直接的感受者是国有企业产品或服务接受者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能够最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服务水平高低,并希望以适当的渠道力促国有企业社会目标最大化。随着信息化媒体、微博、微信以及公众民主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内部审计、内部运作为主体的审计成果满足不了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知情了解监督的需要。

2.国企绩效审计的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由于审计体制及审计力量限制,在我国,对国有大型企业绩效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国家审计机关尽管也试验性地对及其少数的大型企业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主要是以大型企业为审计对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果的分析上,而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定量审计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少,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相结合的全面绩效审计方法不多,审计人员受能力结构限制力不从心,无所适从。随着多元化、信息化的发展,原有的现场审计为主的方式、方法和范围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考核内容的具体化,包括审计被审单位的人财物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根据审计日绩效情况预期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绩效审计中的关键建立客观公允地评价效益的指标体系,发挥绩效审计的管理监督引导作用。当前主要参用国务院国资委制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由于这些指标体系是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角度侧重于对企业整体进行评价,而对国有企业非财务方面的绩效审计评价则不能反映。主要表现在一是指标评价内容设置不完善,如未考虑诉讼等或有事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绩效考核不足、未考虑行业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问题。二是绩效指标仅考虑企业层面上的财务绩效,不能满足审计实践中评价非财务绩效,也不能满足对被审计单位的企业投资或工程建设项目等的评价。审计实践评价实质情况看, 国有企业的产出和效果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例如:如国企中国石化所属加油站顾客的满意程度,加油站便利店员工的工作责任心等。评价体系的不完整不仅使得难以对国有企业绩效进行客观公允地评价,也使得审计工作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评判和应有的肯定,甚至曲解审计结果,削弱审计执行人员的审计自主性和自觉性,降低整个绩效审计的功效。

4.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结果运用不尽人意

《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都对绩效审计规定简单、不具体,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造成评价标准不统一,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时依据不足。同时由于受审计人员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局限,不同的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的角度和得出的评价结论也往往也不一样,增加了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同时对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不像落实其他审计项目那样带有刚性,绩效审计结果可能会存在不被重视或难以利用的情况,影响了绩效审计效果并挫伤了审计人员积极性。

5.企业绩效审计人才缺乏

绩效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审计技术与方法更趋复杂,既要有懂财务的审计师、会计师,又要有精通工程项目的设计师、工程师,还要有懂经济、会管理的经济师、评估师等,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需要。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审计相对于其他在各专业审计具有业务复杂、工作量大等特点,开展企业绩效审计既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又要有对人力资源、社会环境、企业价值观的评价。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都很高。但从我国目前审计队伍的组成来看,精通工程项目的设计师、工程师所占比例较少,而懂经济、会管理的经济师、评估师则更少。大多数审计人员都只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而对信息化远程审计、法律等知识掌握相对较少,一些人还停留在只有到现场才能开展审计、习惯于就账查账的水平,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系统地、全局性地研究分析额问题意识和能力不足,人员配置和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推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发展的对策探讨

1.突破传统思维,积极主动开展绩效审计

目前开展企业绩效审计虽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不会影响企业绩效审计发展方向,企业审计人员正在努力探索实践,找准切入点,是能够逐步实现绩效审计最终目标的。因此,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开展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探索绩效审计理论和方法,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不搞花架子,重在实用。同时必须从心理上克服“怕”字和“难”字。第三,突破传统审计理念,创新思维方式。按照新一届中央领导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打造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升级版,实现审计梦。

2.采取灵活多样、科学适用的审计方法

一是要拓展企业审计工作新内涵。从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方针政策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建立、企业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认真探索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新思路。同时关注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管职责履行情况,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率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二是增强企业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揭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大分析研究问题的力度,从法规、体制、机制上提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企业审计在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三是要关注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结果。随着社会各界对审计机关的重视和关注,使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任务不断加重,由于受人力和时间等条件制约,对国有企业审计许多方面不能查深查透。尤其是在企业发生重大经济行为调整,如改制重组、取得投资、资产出售等情况下,都有社会审计的参与,如果审计机关在企业审计中能够关注和利用社会审计结果,并有效利用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常规检查、自查成果,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解决短时间内仅靠政府审计难以查深查透的问题。同时,审计机关关注社会审计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社会审计质量问题,促使社会审计机构提高执业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3.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确定,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确定。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效益与公平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指标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投资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关注投资对地区经济、社会就业、安全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稳定等各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

4.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和约束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对象的行为。其次,制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制定国家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工作指南等,对绩效审计内容、组织形式、审计方式方法和绩效审计报告格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使企业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先制定出一些原则性、通用性较强的指标,如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投入、改造情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其实,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目标,评价内容和具体形式不同,指标和标准也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和方式,需要审计人员保持灵活性和新颖性,在分析时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以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标准”作为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尺度。因此,在开展企业绩效审计时不能按部就班、生搬硬套,要将创新意识贯穿绩效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式方法,更好地推进绩效审计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绩效审计具有目标多样性、方法灵活性等特点,要求审计人员能运用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以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丰富的知识对被审计单位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部门要以建立学习型审计部门为目标,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重点对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现状、管理监督、典型案例、统计抽样、资料收集分析、报告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具体的绩效审计项目中,采取内培自己的审计专家及外聘外部专家协助审计工作,由专家对审计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以专项培训与实战练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以审代培、边审边培开展项目等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素质尽快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中国审计,2011.08.16期总第431期

[2]戈钢.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2.03总第330期

[3]张丽.绩效审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3期

[4]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绩效审计问题对策探讨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基层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探析
环保资金审计研究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