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现代大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5-07-02蒋霞

科教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蒋霞

摘 要 在功利主义观念之下,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突出,通识教育弱化。世界教育史的实践表明,大学必须引入通识教育,使其与专业教育双峰并峙、协同发展,这才是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性思维的优化选择。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现代大学 知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6.001

General Education: The Pa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JIANG  Xia

(College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Under the utilitarian philosoph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is prominent but general education is weakened.The world's educ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university must introduce general education and make it coordinated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is is just an optimal selection with long-term perspective and strategic thinking.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rn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education

现代社会以自身的特质迥异于传统社会,现代民族国家兴起,工业化、都市化、物质主义盛行、商品化大潮涌动,宗教衰落、世俗物质文化兴起,全球化浪潮高涨。在这些表象之下涌动的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尤其是工具理性的思维,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则是专业教育、实用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突出。不可否认,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无论在现代化发轫期还是深化期,都具有不可抹杀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其“单向度”的发展最终将会违其初衷,损害现代化的进程。世界教育史的实践表明,大学教育必须引入通识教育,使其与专业教育双峰并峙、协同发展,这才是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性思维的优化选择。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General一词有“一般性的、普通的;全体的,总的;普遍的、广泛的;整体的、全面的”等含义,General Education又可译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简言之,General Education在高等教育阶段,是指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它涵盖的领域很广: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宽广的知识背景,授以学生人类文明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观点也是相契合的。通识教育的理念来自古典社会,在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的“七艺”,即七种自由艺术——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实用性的科目,如智者派着重传授的修辞学和辩证法(逻辑学),也包括锻炼学生智能、陶冶心灵的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这些非实用性的科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念,其目标是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它排斥任何实用目的。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也有相通之处,中国国学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先秦诸子百家等。儒学在本质上是伦理文化,注重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的德性追求。古典社会的文教理念强调的是博学与通才,这与传统社会未分化的社会结构是相适应的。虽然完全继承这种教育理念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适当借用它的一些思路以纠现代教育之偏,也是必要且急迫的。因此,今天重审通识教育也就具有沟通古典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意义与功能。

现代大学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通识教育则更重于精神价值。借用社会学者帕森斯关于“知性的复合体”、“道德——价值复合体”的概念,专业教育对应于“知性的复合体”,通识教育则侧重于“道德——价值复合体”。两者在大学教育实践上并不总是处于和谐状态,常常以专业教育掩盖了通识教育,或者以通识教育否定专业教育。当再次审视通识教育的概念时,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把专业教育看成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为过(这时是从通识教育的广义上去理解的),因为“博学的、通才的”之意必然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在内,其目标“全人教育”也必定包含专门之学的教育。这是二者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层面。因此,从根本上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相抵牾的,二者的理想存在状态应该是和谐共处、互相促进。现实中成功的大学教育要么是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教育来达成通识教育的部分目标,比如培养敬畏学术的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造就求真的意志。生物工程学者兼教育家阿诗比说,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对立是伪对立,必须将专业教育作为自由教育的手段;①要么努力打破二者之间的障碍,例如哈佛大学推崇“宽度+深度”的教育目标,即是尝试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管理学大师杜拉克提出,“假如不能把专门的知识整合到整个知识体系里,这样的通识教育,根本就不配称为通识教育”。②受到较好通识教育的人,拥有良好的德行、博大的胸襟、丰富的感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这样一些隐性素质必然会成为他事业上的润滑剂和推动力。学者甘阳指出,“芝加哥大学之强调本科和通识教育,丝毫没有削弱其研究型大学的地位,事实上芝加哥大学历来是获取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大学。”③简言之,专业教育并不能独自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如心理问题、价值问题、理想问题、信仰问题等人的精神心灵方面的问题。在肯定专业教育积极作用的前提下,需要研究的是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补救和纠偏作用,而不是抛弃专业教育而转向通识教育。

学者钱穆认为,教育应该分为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格教育,借此来看通识教育,其内容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加以考察。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吻合之处,二者都强调知识的继承、学习和创新,区别在于专业教育强调手段的学科化,这是现代社会分工制、科层化思维的一种体现。因此,专业教育是知识教育得以开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除此以外,知识教育还可以根据知识的性质、内容借鉴其他的方式。如我国传统的书院传统、西方古代的学院传统,都以自由讲学、讨论辩难的方式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承和教育,这种诗教传统贴近人的本性,适合人文学科的知识教育。所以,通识教育中的知识教育除了以专业教育的方式开展以外,还可以引入小班教学、主题研讨、论辩置疑等方式。这既是对中西教育传统的一种现代继承和发展,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教学方式改革的自身需求。

文化教育是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更宏大的总体精神素质的教育。文化精神是一种塑人的无形的力量,其重要性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在美育方面,席勒关注审美弥合现代人性分裂的功能,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韦伯说审美在现代社会提供了某种世俗的“救赎”,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也是强调在宗教衰落、信仰失落的时代,人还是应该有价值坚守和高贵的追求。我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也是在纠正应试教育、功利性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对文化教育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最近二十年来方兴未艾的通识教育也是高扬文化乃至文明的大旗,目的在于塑造通晓人类文化基本内涵、了解人类文明基本价值观念的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在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中,特别突出的是经典教育。历代伟大思想家、艺术家、学者们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最高度的智慧与最丰富的知识,这些智慧和知识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对后世子孙的延续、文明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就是永恒主义通识教育理念所倡扬的“永恒学科”,它具有“永恒的和普遍的价值”、“统整的和连贯的功能”和“基本的共同的观念”。我国古代讲究“读经”、“释经”,即以古人经典文化典籍来对后学加以濡染、感化、教育。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中最著名的第一领域,即所谓“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各种价值”,其内容都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我国中学、大学中开展的“读经”活动即是对经典教育的一种实践。

人格教育重在“德”方面。只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而不具备高尚的德行操守的人,并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伦理,如“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王国维认为大学教育应当包括“德、智、美、体”四个方面,其中“德”位居首位,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完全的人格。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创始之初,就把德育和智育连在一起加以强调,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现代美式大学理念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德行。我国教育中长期沿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也表现出对德行培养的充分重视。而对于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历练,乃是通识教育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通识教育的知识、文化和人格三方面教育内容是融为一体的。但在现实中,知识教育得到了单方面的首肯,而属于价值领域的文化教育和人格教育往往湮没在“知识的海洋”中,只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或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中若隐若现。因此强调通识教育就是要打通三者之间的隔阂,把人从现代机器上的螺丝钉的位置上解放出来,还人以本该有的丰富性。因为教育的旨归在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使人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发掘人的本质,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认为,通识教育不应当以传授学生以知识为目的,而应当以培养民主社会的优秀公民为目的。即是说,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成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及国家的一个公民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具备 四种能力 :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以及能做适当且明确判断的能力。④因此,现代大学应当拨开商品化的物质大潮的迷雾,在高等学府这方相对的净土中,认清教育的本质,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使命,培养出具有通融识见的“君子大人”。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CQGJ13B542)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②金耀基.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位置[J/OL].http://www.docin.com/p- 5303169.html

③ 刘小枫,甘阳,于喜强.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2005(1):4-44.

④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