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课文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拓展

2015-06-30严景华

当代教育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拓展写作课文

严景华

【摘要】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拓展学生写作视野,把课文教学有机地揉进写作训练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实现读写结合。课文资源和写作训练的整合,学生既有模仿又有创新,不仅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写作文的水平,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会对课文的内容、结构、感情有进一步的理解,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从而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课文;写作;教学;拓展

1初中学生写作面临材料单一的现状

农村初中学生面对作文训练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存在这种心理主要源于自己对有限的生活圈内的人、事、物缺乏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拓展和延伸;生活在山区的孩子了解和认知事物的水平是有限的,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外阅读少,在自己的头脑里,缺乏写作的材料,常常在作文里表现出题材单一,素材单薄、人物呆板,景物静止,语言直白,缺乏新意等不足。

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但在这其中,过分追求课文的遣词造句和应试性功利,每篇文章必然也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等一一道来,模式呆板,单调乏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隔靴搔痒。在作文教学中则过分强调结构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高中、大学,每次的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循环着相同的步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就作文论作文,学生根本无语文能力上的提高。

2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要使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1]

叶圣陶说: “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这就道出了“读写结合”的真意。[2]

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阅读与写作两大模块在一定意义上是相互结合进行的,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和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各种文字修辞手法,而在写作中,学生则需要通过这些所学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观点的阐述。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体现,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由此可见,教材是实现读写结合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教材的重要性,挖掘教材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和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学会写作。

3课文教学与写作相结合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利用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在平日的教学中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写作训练无形地渗透于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乐意,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理解能力的加深而逐步提高,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4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1研读文本对写作的拓展

4.1.1内容方面的拓展

(1)分析文本标题对拟题的启发

中学语文课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紫藤萝瀑布》;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谈生命》;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事物的真确答案不止一个》;或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敬业与乐业》,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爱莲说》……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解题之时,教师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研读文本关键句引发思维拓展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或凝炼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或自然清新,字字珠机,语言技巧都很高。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他不说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格,多么亲切;小草开始生长发绿了,用一个“钻”字,充满生命力!文中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欣欣”、“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音韵响亮,节奏欢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对这样空灵华美的妙词佳句,要求学生一要咀嚼,品尝,领悟其中的味儿,培养语感;二要广收博采,不断积累丰富词汇、辞格,掌握各种句式的特性,不拘一格,广开“语”路;三要注意学以致用,尽快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

(3)挖掘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象是一切创造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一条容易快捷的有效途径。以教材中选取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依次选取了《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八篇课文。散文诗《风筝》饱含温馨、真挚而美好的亲情,语言生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时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社戏》有人物性格的刻画,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作者对阿长的真诚的怀念。《藤野先生》表现作者对先生的真挚怀念,在赞扬先生的同时,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爱国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深刻的社会背景;对此,在辅导学生作文训练时,教师把这一发展的脉络梳理出来,浅显地加以分析并指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升华主题,学习课文是怎样选取材料刻画人物而表现人物性格的;课文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怎样在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因此,习作训练要紧密联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以教材为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写出有别于教材内容,具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文章。

4.1.2形式方面的拓展

(1)仿课文的开头、结尾

叶圣陶说:“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中学语文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开头、结尾,俯拾皆是。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可以有画龙点睛之效,令人“把作品读完以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篇”(列夫.托尔斯泰语)。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用北平的凤对济南没有风声,用伦敦不见日光对济南的响晴,有热带日光之毒对济南的温暖的空气,一组排比,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物点。

(2)借鉴写作手法和构思

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以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林,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足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之重要。诚然,作文构思方法种种,但万不变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里广泛地占有“拿来”。七年级上册《散步》《蝉》《贝壳》这样的文章,写的是普通小事,却蕴含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道理,小中见大的写作技巧可以让学生借鉴;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先抑后扬的手法,九年级郭沫若的《雷电颂》、高尔基的《海燕》象征的手法;在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时,就可让学生尝试运用在写作训练里。

(3)将课文名言警句运用到写作中

课文是学生最熟悉的论据库,可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学生若能把课文中的材料充分运用起来,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杜甫《望岳》中所写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风度表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守气节和对真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其实,课文是写作时最好的“参考书”,搭好两座“桥”,从课文中学习写作,在比较、总结、联想中也可以习得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学会使用修辞来美化语言

朱自清的《春》中,课文在描写事物时,用语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来打比方,课文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春天景象的新、美、力,通俗易懂。

(5)以文本的优美意境作题材引导学生写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当然,作文的要求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要有所创造地“再现”课文:或改变课文的容量,或转换表现的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总之,既要依托课文,又要超越课文,写出一番新的境界来。[5] 例如《使至塞上》,在课堂上除了开展常规教学工作之外,还给予学生发挥个人想象的机会,在课堂结束前以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为题,让学生写作一篇作文,题目由学生自拟,内容必须联系诗中的意境。

4.2训练方法的类型。

4.2.1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空白,运用联想写作

教材中都是经过锤炼的课文,而课文当中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语句,教师可抓住概括处,巧妙地在写作训练与课文讲授之间架设桥梁,让作品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补白型”训练就是利用课文里的各种“空白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诉诸文字,填补空白。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买来《山海经》,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围绕阿长买《山海经》这一空白进行填补,我们可以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她怎样跑书店书摊,遇到多少困难,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5.2.2变换人称写作

我们阅读课文时,习惯于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考察、理解课文中的人和事。换位型训练就是让学生转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去审视和表现课文内容。如《孔乙己》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孔乙己悲惨遭遇。

4.2.3联系哲理句拓展写作思维

教材中有不少写物的文章,有的主要介绍事物的特点,如《白杨礼赞》。引伸型写作就是结合这些课文,抓住所写事物的特点进行引伸联想,赋予人的品格,从而抒写出某些人生的道理来。

4.2.4探究文本科学原理

有些课文涉及到科学的原理和研究,为便于学生阅读,一般只侧重于现象的描述,不作原理解说。考证型写作训练就是让学生探究一下那些课文里的科学原理,并将它们有条不紊地整理出来。

4.2.5抓要素缩写

缩写课文,要求提要式地再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和概括表达的能力。在进行这类训练时,要力求设计一个好的缩写形式,给学生以新鲜感。如《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较长的回忆性散文,缩写时可以设想第一本书的来,让学生为书一则说明,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4.2.6增内容扩写

铺展型训练,它要求选择课文中的某些情节,变概括为具体,简略为详细,将原文中那些只起过渡或交代作用的寥寥数语铺叙成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的篇章。如《曹刿论战》一文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对话。相比之下,齐鲁两国交战的经过则写得十分简略。据此,可以“齐鲁长勺之战”引导学生用铺叙来写场面。

4.2.7延续课文合理结尾

续写课文,为提高读写结合的效果,关键在于将续写的“后事”与课文的“前事”建立起内在联系,减少写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依据课文《皇帝的新装》续写作文《被揭没穿衣服之后》说了真话的小孩和两个骗子的结局,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下去。续型作文训练还要注意将合理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展示想象,写出各各不同的“后事”来。

4.2.8改变文体训练写作

改变课文的体裁,来重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请学生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为石壕吏和老夫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设此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4.2.9写感想训练写作

根据课文写读后感。要搞好这类训练,写出点深度和新意,首先必须深入钻研课文,尤其要着力从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课文“素材”中挖掘出闪光的思想来。《伤仲永》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学生若能将这些思想蕴含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反映于读后感中,显然能促进自我思想的飞跃,提高文章的质量。

文本是中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具有不同特点的课文文本,可有效纠正学生的写作思路,加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因此,以课文文本为导向拓展学生写作视野,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经过实践,在课文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教学重在“读”,作文教学重在“写”,在课文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就是努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由借鉴转化为创新。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8

[2]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开明出版社,1998.

[3]王建峰.新课标视野下的叶圣陶阅读观解读 [J].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

[4]段成荣,周福林.科学教育与相似论[J].教育学刊,2006(3):60-65.

[5]邹贤敏,张定远.重读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

猜你喜欢

拓展写作课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