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沟通协调策略研究
2015-06-30万玮
万玮
摘 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全过程校企协同参与,实现共同培养。校企关系的密切程度对整个模式的推进有直接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校企沟通协调在该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后,以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美容美发专业的校企沟通为例,着重探讨在校企合作前和合作中校企双方的沟通策略,寻求突破校企沟通瓶颈的方法,探索打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实用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 沟通协调
现代学徒制是近期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所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校企间的合作深度和有效性是模式成功的关键。如何协调校企关系,打造高效的合作共同体,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以下简称“侨兴学校”)是福建省首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示范校,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特点突出。在国家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后,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凭借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积极将校企合作关系向纵深方向推进,在校企协调机制的探索方面做了诸多尝试。现以侨兴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为例,探寻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协调校企关系的实用对策。
一、校企沟通协调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重要作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前提是校企合作,核心是工学结合。它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升级版,是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递进,其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再是职前和职后两种类别,而应该是融合在一起并同时进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企间的合作程度、参与力度以及合作质量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合作关系松散,合作内容单一,或有“合”无“作”作秀式的校企合作,是不适合现代学徒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必须是紧密的、高效的,具体表现为:校企间要实现有效的沟通,沟通后又可以形成共同决议,形成的决议能有效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明确,双方不推诿,不敷衍。
侨兴学校的美容美发类专业开办于2011年9月,该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一直发展良好,先后与厦门艺施美业、福清尚龙美发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校内开设有“艺施班”“尚龙”班等冠名班,且两个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构建了“校中店”“前店后校”的创新模式。从2013年开始,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与企业进行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尝试,通过工学交替,每个学期都有100多名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进行技术实习。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很快。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院校美容美发项目技能大赛中,学生初次参赛就获得了1金、1银、2铜和4枚奖牌。该专业成立至今尚不足4年,但在校企合作方面成绩斐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和沟通策略为人才培养添加了不少助力。
二、校企合作不同阶段的沟通协调策略
所谓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而所谓协调,即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只有围绕共同目标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才能达到协调双方的效果。但在合作的不同阶段,沟通协调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1.合作前——把握核心利益,有效沟通促合作
校企双方的合作动机往往来自于对方的优点恰好满足自己的需要,合作的持续是基于利益的驱动。对企业而言,最渴望从学校获得技术熟练且相对稳定的员工,解决其用工难的实际问题;而学校则看中企业雄厚的资源和丰厚的业内经验,希望能借以提升学生实践经验,进而解决学生实习及就业的问题。显然在这个合作体中学生的技术和稳定性是核心,所以校企双方从寻求合作关系开始,就要从双方的利益交互点——学生出发。很多职业学校认为校企合作是“单相思”,剃头挑子只有学校一头热,其实不然,学校只要把握好自己的优势,找准与企业的利益交互点,促成校企合作就不难。
侨兴学校美容美发专业在确定合作企业时,对自身情况做了如下精细分析:一是该专业拥有每年200人左右的较稳定生源数,学生尚无定点实习企业;二是在全省大多数职业学校的美容美发教师都靠外援的背景下,校方已组建起自己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优势明显,无需过度依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校内实训室相对简陋,与优质企业共建高水准实训室是合作方向之一。根据自身分析,目标合作企业的轮廓就可以确定了,企业要有一定规模,至少可以消化每年200人左右的实习生;企业的教育培训部要相对专业,可与校内师资团队合理对接;合作企业必须有共建实训室的打算。方向明确了,寻求合作企业就容易了,只要符合目标要求就可以进入接触了解的阶段。侨兴学校美容专业与最终签订合作协议的厦门艺施美业公司从互相接触、双方考察互访,到多次修订合作方案,并最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仅用了1个多月时间。企业满意于学校美容专业的稳定学生人数,且学校有自己的师资团队,不用過多牵扯企业精力;学校看中了企业的规模实力、在省内美容业的知名度以及精锐的教育培训部。美发专业与另一家公司的合作过程也与之类似。
在共建实训室方面,校企双方做了更深入的沟通。对美容美发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需要培养的就是动手能力。实训环境越逼真、越接近工作情境,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就越快,对企业就越有利。既然共建实训室,就建最利于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实训室,于是学校提供场地,两家企业提供装修和设备,在校内先后建立了两个全真式的美容美发实训基地。美容美体体验馆的装修参照企业美容会所,在馆内可以完成前台接待、美容、美体、美甲、化妆、头疗等多个项目的实训,实训工位数达36个。体验馆除了用于日常教学,还在课余时间面向校内师生开放,美容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为全校师生提供低价有偿的美容、美甲服务,是名副其实的“校中店”。店内的营销活动、产品售后、技术升级由企业负责。美发实训基地位于学校校门旁,装修风格参照企业A级美发门店标准,店内所有的营业项目也与普通的美发店一样,唯一特殊的是店内的员工是学校美发专业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轮流指导下直接为顾客服务。同样,企业为实习店提供全套的运营和技术支持。
这种“校中店”“前店后校”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达到了学生在校时零距离实习、毕业时零距离上岗的“双零”目的。企业无形中降低了培训成本,支持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了“三赢”。
2.合作中——利用沟通协调寻求校企双方良性适应
校企合作关系达成了,可校企间的沟通并不能停止,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也同样重要,甚至关系到合作关系是否可以延续。因为从合作协议落定开始,整个合作过程就变成了校企双方的一场利益博弈,在遇到争议性问题时,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获利更多,取决于哪一方的实力更强及对方的退让。学校想在合作中赢得更多的利益,根本上还是要有数量多、质量好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让步,否则很难实现更高的目标。但在大多数问题上,合作是一种利益上的相互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应该是相互间的牵制与对抗,而是要求彼此相互适应,适应不良必然导致合作破裂。解决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紧紧围绕着核心利益来想办法,合作前是围绕核心利益的构建,而合作后则是围绕利益的沟通,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达到双方最大程度的适应。下面从校企合作中常见的问题出发,谈谈构建有效沟通协调机制的方法。
(1)校企合作中常见的沟通问题。最常见的校企沟通问题有两类:一类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即便双方有联系,但往往是非正式的、个人之间的,校企两方各做各的,致使不少学校的校企合作缺乏连续性,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另一类则是校企对话积极,但在沟通的时候,过度强调各自利益,协商步履维艰,甚至因为双方分歧导致合作破裂。
回归到实例中,侨兴学校的美容美发类专业在与企业合作的初期,特别是在学生初次工学交替下企业实习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沟通问题,可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总结。
在企业方面,企业与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接人员,企业的人事变动直接造成校企沟通障碍。双方平时缺少互动和关系跟进,遇到事情才紧急联络。
在学校方面,班主任与企业师傅基本处于零沟通状态,对下企业学生的跟进度不够。校方与企业的沟通基本依赖专业科领导与企业高层的电话联络,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沟通不畅。
在学生方面,教师与企业师傅手法的不一致,学生困惑很多。实习中遇到问题,学生不敢与企业主管沟通,只能找班主任;班主任与企业师傅不熟悉,只能找专业科;专业科联络企业高层,高层再联系主管。迂回的环节过多,造成严重拖延,待问题解决时,学生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等都受到严重影响。
(2)校企沟通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沟通协调不顺畅的问题最可能出现在两个方面:沟通主体的问题和沟通渠道的问题。那么,构建沟通协调机制就要从两个方面找应对之策。
第一,明确各沟通主体的工作责任,扫清沟通障碍。
很多沟通问题源于沟通主体并不明确自己的责任,遇事互相推诿,造成沟通障碍。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学生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身份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实现更替。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应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企业也有义务参与其中,承担起共管的责任。这种共管体现在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基地共享、师资共训以及学生共管等多个方面,实现上述目标才能构成深度的、和谐的校企合作
关系。
针对学生提出对企业师傅比较陌生,不敢交流的问题。侨兴学校专门就此与企业教育部进行了专项研讨,校企双方针对岗位技能需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校企教师整合技术手法,企业教师定期参与教学。美容美体专业学生每月安排一周的实训周,实训期间由企业教师授课,安排企业文化、礼仪训练、技术培训、产品营销等企業课程。美发专业则定期安排企业讲座和技术升级课程,这些课程也是由企业教师来校授课。每学期初,企业教育部与学校教研组对接,确定本学期实训周的教学安排,企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校企教师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学生的期末成绩由校企教师共同考评,即“一课双师”。学生一入校就与企业师傅建立了联系,下企业后用的是学校里见过的教学手法,见到的是自己接触过的师傅,陌生感必然大大减少。
在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工学交替期间的管理方面,学校在学生下企业前,与企业签订专项的实习协议,明确各方面责任,把工学交替期间的实训目标、考核方法、安全责任等逐一写入协议,甚至将班主任每月下企业看学生的次数、企业师傅对学生情况的反馈要求也明确记录下来。如此一来,责任明确了,沟通上的障碍就少了。
第二,搭建沟通平台,畅通沟通渠道。
校企间需要沟通协调的内容繁多,涉及的人群也不同,出现问题才想起找人,必然手忙脚乱,所以,建立一个长效的沟通平台,形成沟通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侨兴学校与企业共建了高、中、低三个沟通平台以解决沟通渠道不足的问题。
首先是高层交流决策平台,由学校领导、企业领导等双方主要管理人员构成。该平台的沟通主要通过不定期的会议、电话、校企间的常规性互访,以及互相参加对方的重大活动等方式实现。校企间的决策性工作都在该平台完成,为避免因双方沟通不畅而造成合作问题,所有的重要合作性工作都需待双方最高领导确认并形成一致决议后,方向下传达。
其次是校企工作协调平台,这个平台由学校专业科主任、专业课教师、班主任与企业教育部总监、人事部总监以及相关门店主管、技术师傅等双方主要工作人员构成。平台的沟通除了电话、定期例会等,更多依托于工作微信群。虽然双方都有各自的内部工作网络,但两个网络没有交集,在几乎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都刷朋友圈的今天,微信无疑成为是最简单高效的工作平台。人员的信息互通、工作协调、学生信息反馈都可以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完成,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
最后是最基层的也是最重要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主要用于下企业实习的学生,其依托的媒介仍是微信群这样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开发一个专门的师生交流平台,成本过高,而充分利用一些大众的传播工具,例如,QQ群、微信群,成本低但效果却相当显著。特别是对于热衷于“屏信息”、几乎人人都是手机控的“90后”学生,乐于用手机微信沟通。这个基层平台的覆盖面远远大于前两个平台,它包括了所有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班主任、企业教育部教师、校内主要专业课教师以及校企相关领导。根据学生下企业的批次和班级,一般会分不同的微信群,每个群的人数在几十人到一百人不等。这个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师生即时沟通的桥梁。教师和企业师傅通过微信群通知事情、布置作业。学生在群里提问,教师在线解答。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私信教师或领导,表达诉求,便于管理者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
班主任管理的好工具。班主任最担心学生下企业,不能全天候跟着,又怕学生出现安全问题,特别是晚上,担心学生夜不归宿。利用微信平台就可以轻松查房了,操作相当简单,晚上11点给宿舍长发一个视频邀请,让她对着宿舍照一圈就可以看到学生是否都到位,宿舍卫生如何;或者利用即时语言功能,让学生每个人对着宿舍长的电话说一句“晚安”,也可以同样实现异地查寝的目的。
企业进行员工教育的阵地。对企业而言,对员工进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潜移默化的工作。侨兴学校合作企业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编辑一条当日总结,并将总结发在微信群里。每天上午企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检查学生们的总结情况,并在例会上分享。学生发自己的总结和参看其他人的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和相互学习的过程。
以上的三个平台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一套沟通协调的机制,它们将校企双方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当沟通成为常态,合作自然顺畅。
总之,沟通协调的方式和策略因学校和企业的不同必然各有不同。但构建校企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校企关系深度发展,是各个正在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职业学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镜秋.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州市两所中职学校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林立春.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2).
[3]闫朝鼎,赵善庆.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
(作者单位: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