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1,4-丁二醇生产消费现状及市场分析

2015-06-28崔小明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顺酐丁二醇丁烷

崔小明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分院,102500)

市场研究

国内外1,4-丁二醇生产消费现状及市场分析

崔小明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分院,102500)

2014年世界1,4-丁二醇的生产能力达到3 173 kt/a,2013年的消费量达到1 620 kt,预计2018年消费将达到 2 000 kt。2014年我国1,4-丁二醇的生产能力达到1 679 kt/a,预计2018年将超过2 800 kt/a, 2014年消费量约为700 kt,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未来竞争将十分激烈。

1,4-丁二醇 生产 消费 市场分析

1,4-丁二醇(简称BDO),又名1,4-二羟基丁烷、1,4-亚丁基二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主要用于生产四氢呋喃(THF)、γ-丁内酯(GBL)、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四亚甲基乙二醇(PTMEG)和聚氨酯弹性体(PU)等,还可用于生产维生素B6、N-甲基吡咯烷酮(NMP)、己二酸、缩醛和1,3-丁二烯等,在医药、化工、纺织、造纸和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来,由于PTMEG、PU弹性纤维以及PBT等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世界1,4-丁二醇的生产和发展。

目前,1,4-丁二醇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炔醛法(又名Reppe(雷珀)法)、正丁烷/顺酐法、丁二烯法和环氧丙烷/烯丙醇法等,其中炔醛法因工艺成熟,原料易得,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成本较低而成为生产1,4-丁二醇的主要方法;正丁烷/顺酐法因产品质量高、含水量低、投资少,副产有价值的THF和GBL,且比例可调、三废少、环保压力小而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1]。

1 世界1,4-丁二醇市场分析[2-3]

1.1 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多套新建或扩建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世界1,4-丁二醇的生产能力不仅稳步增长,而且生产的重心也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2011年,全球1,4-丁二醇的生产能力只有1 994 kt/a,2014年增加到3 173 kt/a,新增产能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大陆,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基本上没有变化。

中国大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4-丁二醇生产国家,2014年生产能力为1 679 k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52.92%,居全球之首;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生产能力为390 k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2.29%; 再次是美国,生产能力为363 k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1.44%。

炔醛法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1,4-丁二醇生产工艺,2014年的生产能力达到1 655 kt/a,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52.16%;采用环氧丙烷/烯丙醇工艺的生产能力为626 kt/a,占总生产能力的19.73%;采用正丁烷/顺酐工艺的生产能力为702 kt/a,占总生产能力的22.12%;采用丁二烯工艺的生产能力为190 kt/a,占总生产能力的5.99%。

世界1,4-丁二醇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巴斯夫(BASF)、台湾长春企业集团、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LyondellBasell)、国际特种产品公司(ISP)以及新疆美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企业。

2014年,随着长春企业集团(盘锦)石化150 kt/a装置的建成投产,台湾长春企业集团1,4丁二醇的生产能力达到446 kt/a(含合资企业产能,下同),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4.06%,超过巴斯夫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4-二醇生产厂家,分别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省建有生产装置;其次是巴斯夫公司,生产能力为417 kt/a,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3.14%,分别在美国、日本、德国和马来西亚建有生产装置;再次是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生产能力为180 kt/a,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5.67%,分别在美国和荷兰建有生产装置。今后几年,世界1,4-丁二醇生产能力仍将稳步增长,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预计到2018年全球1,4-丁二醇的总生产能将突破4 000 kt/a大关。

2014年1,4-丁二醇生产能力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14年1,4-丁二醇生产能力分布情况

1.2 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世界1,4-丁二醇的消费量稳步增长,2007年消费量为1 286 kt,2010年增至1 450 kt,2013年进一步增至1 620 kt,其中北美地区的消费量为314 kt/a,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9.38%;西欧地区的消费量为274 kt/a,占总消费量的 16.91%;亚太地区的消费量为1 016 kt/a,占总消费量的62.72%;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为16 kt/a,占总消费量的0.99%。 2013年,THF/PTMEG对1,4-丁二醇的需求量为806 kt,占总消费量的49.75%;PBT的消费量为344 kt,占总消费量的21.23%;GBL的消费量为217 kt,占总消费量的13.40%;PU的消费量为205kt,占总消费量的12.65%;其他方面的消费量(包括溶剂、涂料树脂和医药中间体等)为48kt,占总消费量的2.96%。2013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1,4-丁二醇消费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2013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1,4-丁二醇消费构成 kt

*包括黏合剂、密封剂、表面涂料、医药和溶剂等。

预计2013—2018年,世界1,4-丁二醇的消费量将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总消费量将达到2 000 kt。其中亚洲是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5%,北美的年均增长率为2.1%,西欧为1.8%。

2 我国1,4-丁二醇市场分析[3-5]

2.1 生产现状

我国1,4-丁二醇的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但发展较为缓慢,到2008年底,我国1,4-丁二醇的总生产能力只有214 kt/a。由于1,4-丁二醇供不足需,每年都得大量进口,市场价格也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随着资金投资和技术门槛的逐步下降,1,4-丁二醇下游衍生物迅速发展以及国内生产企业地域分布失衡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自2009年开始,我国1,4-丁二醇发展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先后有陕西比迪欧化工有限公司、南京蓝星化工新材料公司、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及国电中国石化宁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新建或者扩建生产装置。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1,4-丁二醇的总生产能力达到1 679 kt/a,是世界上最大的1,4-丁二醇的生产国家。

我国1,4-丁二醇生产主要采用炔醛法,其次是正丁烷/顺酐法及环氧丙烷/烯丙醇法。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降低市场风险,我国现有的1,4-丁二醇生产企业多数配套了下游衍生物装置,其中以PTMEG和PBT装置居多。

2014年我国1,4-丁二醇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3(中国台湾地区的产能未计入在内)。

表3 2014年我国1,4-丁二醇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kt/a

2.2 装置新建、扩建情况

今后几年,我国仍将有新疆美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四川维尼纶厂以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等多家企业计划新建或者扩建1,4-丁二醇生产装置,且大多采用炔醛法生产工艺,并且配套建有下游产品。产能增长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陕西和西南地区四川、重庆等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如果这些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实施,预计到2018年,我国1,4-丁二醇的生产能力将超过2 800 kt/a,生产能力将出现过剩,未来竞争将十分激烈。

2014—2018年我国1,4-丁二醇新建、扩建情况见表4。

表4 2014—2018年我国1,4-丁二醇新建、扩建情况 kt/a

续表4

2.3 进出口情况

2009年以前,由于1,4-丁二醇供应不足,下游需求较快,每年都得进口。2003年的进口量为60 kt,2008年达到108 kt,创历史最高记录。自2009年开始,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以及自2009年12月25日起对原产于沙特阿拉伯和我国台湾地区的1,4-丁二醇征收反倾销税措施的实施,我国1,4-丁二醇的进口量逐年减少。2009年的进口量为89 kt,2013年下降到40 kt,同比下降36.51%。

我国1,4-丁二醇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省、荷兰、沙特阿拉伯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中国台湾省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 54.82%,来自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占17.53%,来自马来西亚的进口量占13.50%,来自荷兰的进口量约占5.99%。进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和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63.37%,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方式的进口量占21.27%,一般贸易方式的进口量占12.22%。

在进口的同时,近两年,我国也有少量1,4-丁二醇出口,2013年出口量约为1 kt。其原因一方面是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另外一方面国内供需尚且平稳。未来出口将成为缓解我国1,4-丁二醇产能过剩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4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其下游衍生产品PBT树脂和氨纶等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我国1,4-丁二醇的表观消费量不断增加。2003年,我国1,4-丁二醇的表观消费量只有80 kt,2013年增加到523 kt,同比增长10.57%,2008—2013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4.83%。随着国内1,4-丁二醇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快速增长,产品的自给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的自给率也相应由2003年的25.00%增加到2007年的54.71%,2011年和2013年进一步分别增长到80.75%和92.35%。近几年我国1,4-丁二醇的供需情况见表5。

表5 近几年我国1,4-丁二醇的供需情况

我国1,4-丁二醇主要用于生产THF/PTMEG、PBT、GBL以及PU等。2013年的消费结构为:THF/PTMEG对1,4-丁二醇的需求量占总消费量的36.0%,PBT占23.0%,GBL占21.0%,PU占18.0%,1,4-丁二醇在增塑剂、医药和农药中间体、溶剂、涂层树脂、增湿剂,柔软剂、链增长剂和交联剂等其他领域占2.0%。

今后几年,我国对1,4-丁二醇的需求量仍将稳步增长。其中THF/PTMEG仍然是我国1,4-丁二醇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其受氨纶行业的影响较大。目前我国氨纶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PTMEG的需求增长将逐于平稳,对THF的需求增长也将趋缓,因此,THF对1,4-丁二醇的需求将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未来对1,4-丁二醇需求大幅度增长可能性不大。GBL的市场容量有限,且进入者较多,未来竞争会异常激烈。聚氨酯合成革浆料、鞋底料市场增长空间也不容乐观。

PBT凭借其特殊的物理性能在节能灯具、汽车用工程塑料领域迅速普及,其各种改性料应用更加广泛,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1,4-丁二醇用量增长最快的下游产品。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生产降解塑料材料中的佼佼者,用途极为广泛,可用于包装、餐具、化妆品瓶、一次性塑料用品、农用薄膜、化肥缓释材料等领域,该产品有可能成为今后1,4-丁二醇下游发展的一个亮点。此外,1,4-丁二醇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TPEE)、热熔胶、多元醇等领域都有应用,而且这部分用量也正在不断增长,但目前国内产不足需,主要依靠进口。由于受到技术要求高,产品型号复杂,与产品应用联系紧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新型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因此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将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这将给具有原料、技术、资金优势的1,4-丁二醇生产企业实现转型、培育新兴业务带来契机。 预计到2018年,我国对1,4-丁二醇的总需求量将达到700 kt,而届时的生产能力将超过3 500 kt/a,产能大大过剩,将由过去的净进口国家变成世界主要的净出口国家,市场竞争激烈。

从消费地区看,华东地区的下游装置分布最为密集,1,4-丁二醇消费量也最大。应用领域为下游的THF/PTMEG、GBL和PBT以及一些大型的浆料和鞋底原液厂等。华南地区的下游厂商主要集中于鞋底原液和浆料两大领域,同时还有一部分用于其他PU的生产。如在TPU领域用作扩链剂,在涂料和增塑剂等领域也有应用,但数量相对较少。华北地区的下游装置相对来说较少,主要用于THF/PTMEG和GBL等领域。

2.5 市场价格

2009—2011年,由于1,4-丁二醇下游衍生物氨纶和PBT树脂行业的迅速发展,加上从2009年5月起对原产于沙特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1,4-丁二醇征收9.3%~31.6%不等的保证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1,4-丁二醇产品的进口,造成国内供应偏紧的局面,我国1,4-丁二醇的市场价格一路攀升。2010年4月为15 800元/t,11月上涨到22 500元/t,2011年3月之后,市场价格均在20 000元/t以上,5月最高达到24 500元/t。随着国内多套新建或扩建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同时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从2012年以来,我国1,4-丁二醇市场价格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2012年1月价格为17 000元/t,比2011年12月下降17.07%。4月上涨到18 500元/t,为全年最高价,11份下降到全年最低15 300元/t。2013年之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加突出,1,4-丁二醇整体开工率偏低,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且下跌形势延续到2014年。2013年1月市场价格为14 900元/t,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12.35%,最高价格为5月的15 400元/t,12月下降到全年最低价格13 500元/t。2014年我国1,4-丁二醇市场价格大幅度跳水,1月市场价格为13 400元/t,7月下降到全年的最低价格8 800元/t,跌幅达到34.33%。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国内产能过剩以及需求低迷等利空因素作用下,我国1,4-丁二醇后市或将继续遇冷,市场价格仍将维持在低位运行。虽然商务部发布自2014年12月25日起,对原产于沙特阿拉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1,4-丁二醇终止征收反倾销税,这也许会对我国1,4-丁二醇的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比产需之间的巨大反差,影响不会很大。

3 未来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建议

(1)世界1,4-丁二醇生产能力仍将稳步发展,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中国大陆。生产工艺仍将以炔醛法为主,正丁烷/顺酐法虽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发展步伐将放缓。消费仍将以THF/PTMEG、GBL、PU和工程塑料PBT等为主,但这些传统领域的消费量将有所下降,新应用领域将不断得到开发,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由于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世界1,4-丁二醇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未来竞争将十分激烈。

(2)随着近几年多套新建或者扩建装置的建成投产,我国1,4-丁二醇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但下游需求增速慢于产能增长速度,新增产能无法消化,企业开工率大幅度下滑,甚至推迟投产,行业已经由供不应求步入供应过剩,由高利润时代进入微利润时代。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装置甚至将面临淘汰。因此,今后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应该慎重,应该根据自身的原料、技术以及下游用户等情况综合进行考虑。

(3)由于我国拥有较为廉价的电石原料,使得炔醛法依然是近年我国1,4-丁二醇行业的主流生产工艺。我国未来计划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大都仍采用该生产工艺。因此,努力开发和完善该生产技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仍将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努力的方向。自2012年以来,由于正丁烷/顺酐法成本压力显著,一些采用正丁烷/顺酐法生产1,4-丁二醇的装置陆续停产。2013年新投产的浙江中磊华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两套正丁烷/顺酐法装置也因为成本压力短暂试生产后停产,这有可能会延迟该生产工艺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建议采用正丁烷/顺酐法生产1,4-丁二醇的企业要正视各地正丁烷的资源情况,充分考虑原料正丁烷供应的风险,不宜盲目发展。此外,探索在现有顺配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实现顺酐溶液不需分离,精制工序到1,4-丁二醇的可能性,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4) THF/PTMEG、PBT、GBL等仍然是我国1,4-丁二醇主要的消费领域,但未来这些传统应用领域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应该加大产品新应用领域的开发力度,实现一体化生产。重点要开发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以及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TPEE)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展应用领域,扩大国内需求量。

(5)由于我国1,4-丁二醇市场正趋向于产能过剩格局,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调控力度,加强产业运行监测,适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供求等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加强规划引导,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综合运用节能环保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以避免1,4-丁二醇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应该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积极扩大出口,以规避市场风险,确保相关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1] 李玉芳,李明.1,4-丁二醇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市场分析[J].化学工业,2012,30(10):39-44.

[2] 张月.我国1,4-丁二醇产能趋于过剩[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4(10):50-53.

[3] 周树理.1,4-丁二醇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14,22(6):35-40.

[4] 弓中伟,杨志雄,杨志立.1,4-丁二醇生产工艺及市场分析[J].广州化工,2013,41(13):65-68.

[5] 于成涛.1,4-丁二醇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东化工,2014,43(3):44-47.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1,4-Butanediol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Market Analysis

Cui Xiaoming

(SINOPECBeijingChemicalResearchInstituteYanshanBranch,Beijing102500)

The glob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1,4-butanediol in 2014 reached 3,173 kt/a, the consumption volume was 1,620 kt/a in 2013, and is expected to be up to 2,000 kt/a by 2018. Chines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1,4-butanediol in 2014 reached 1,679 kt/a, and is expected to be over 2,800 kt/a by 2018, while the consumption volume is about 700 kt/a. A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exceeds deman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is forecasted to be very fierce.

1,4-butanedio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analysis

2014-12-18。

崔小明,男,1966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情报调研工作,已发表文章50多篇。

1674-1099 (2015)01-0021-06

TQ223.162

A

猜你喜欢

顺酐丁二醇丁烷
万华顺酐装置选用科莱恩催化剂
1,4-丁二醇加氢进料泵管线改造
工程公司:2020年新建聚合物与化纤工厂一览表
熔化装置及顺酐粉料回收设备
在线处理脱丁烷塔压差高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淀粉共混物阻燃改性的研究
阻燃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新型3-氨基氮杂环丁烷衍生物的合成
正丁烷法顺酐装置中富马酸分离机影响因素分析
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