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探究 重效益

2015-06-27李健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春联探究性新课标

李健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切实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实施“探究式教学”,值得所有一线语文教师深入思考。新课标只是笼而统之地给语文课堂教学定了一个“基调”,而怎样具体“演奏”,并未提及,但探究性学习的落脚点应重在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学习新课标的思考,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凭借,试图对新课标所呼唤的“探究性学习”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探究需要——强调自主

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探什么”和“究什么”的问题。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学生才能产生探究需要,形成探究的冲动感。在强调、选择探究内容、提出探究性问题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主解决,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苏教版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一文中有一句:“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有个学生突然提问:“为什么这一句不写品尝月饼呢?因为中秋节都要吃月饼的呀。”我愣住了,所有的学生都愣住了。

“是呀,这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我自言自语道。

“或许是作者忘记写了吧。”

“我觉得写和不写都一样。”

……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一般来说,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斟酌的,这里到底是作者疏忽,还是另有原因呢?课后,我们查找资料,探究其中的缘由,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下一次课,学生兴致盎然地公布自己的探究答案:在北宋时期还没有月饼!这时,又有同学提问:“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为什么在中秋节要品尝月饼呢?我整理了学生的质疑,分成两类:一是探寻关于月饼的起源、种类;二是探寻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进行研究。学生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小报或者写成学习报告和同学交流,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

探究需要强调自主,自主表现在教学中即自主提问、自主探索。但自主,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始终要把握探究的主流,不让其偏离“语文”的范畴,学生探究的主题要符合“语文”的学习内容,要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探究方式——突出合作

在以学生个体学习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合作性。合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发展与进步的生存方式的需要。探究性活动,绝不单单意味着个体的单枪匹马的行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更多地渗透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绝不仅仅体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活动中。教学过程中合作精神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要融入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中。

《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是将古文读成现代文,将现代文编写成剧本,表演剧本。在表演剧本时,我将学生分成五人小组,一人任导演,三人做演员,还有一人在“后台提示台词”——万一有演员忘记台词的时候,他就在后台轻轻提示。小组导演的任务是在五份剧本中,选一份最好的剧本,并说出理由。排练三分钟后,教师选择排练出色和排练“很不好”的两个剧组开始演戏。导演先自我介绍,然后介绍四位同学各自的演出任务。最后希望大家看看戏剧中某个“亮点”。小组合作演出后,导演先请演员自己说说演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请后台就整个演出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由导演讲讲演出中精彩的瞬间和遗憾的地方。最后由下面的同学观戏评演。

从学生小组合作的具体情况上看,小组分工是明确的,小组成员的发言是有章法的,有主发言人,有补充发言人,有总结性发言,也有临时即兴发言,这些发言都以小组为单位,融成一体,体现团队精神。从横向看,不同小组间学生们的发言,也体现了合作性。“我认为某同学演得最精彩。”“我同意某小组同学的意见,但我还有补充。”……这些具有强烈的自主参与、相互激发的合作意识火花在学生们的语言和思维中频频闪现。

三、探究过程——重视生成

探究性活动,以学生的自我构建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从对知识的浓烈兴趣和好奇,到产生迫切探究的冲动,探究方式又是那么宽松、民主。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和强烈的探索精神。在这样复杂的一系列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精神的洗礼、学习品质的养成、价值观的生成,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以“我发现了”“我想提个问题”“我要补充”等语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我”的自我发现,是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到现代新兴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学生以“处处表现自我,时时凸现自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春联》教学内容之一:贴春联

在贴春联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小组在贴春联时,上下联贴颠倒了,便纠正过来。可有位学生就发问:“老师,如何判断上、下联呢?”

师:读读每副春联,自己想想。

生:可以从内容上来看。

生:可以从读音上来看。

……

师:读读每副春联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

(生朗读)

师:再读读每副春联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生朗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都读第三声、第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读第一声、第二声。

师:同学们,这其实就是判断上、下联的最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是你们自己发现的!

探究过程重视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在教学中是必要的,预设只是一个流程,而学生学到了什么是生成的结果。怎样才能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师是关键因素,点拨、引导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师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区分上下联。那怎样让这一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内容呢?教师先安排学生贴春联,根据课堂情况,无论有没有学生贴错,总会有一个问题:怎样区分上下联呢?在解决如何区分上下联这个问题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适当点拨。

四、探究内容——倾向综合

课堂教学根植于课堂,更要高于课堂,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引进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充实课堂,这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探究性课堂教学首先要打破课堂框框,解放学生,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有效地整合多方面、多因素综合资源,由此及彼,“牵一发而动全身”,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习惯养成、方法操作于一身,呈现出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慈母情深》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①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工作环境很艰苦。

师:从哪里读出了“环境艰苦”?

生:震耳欲聋,声音很大。

生: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相隔这么近,那女人还“喊道”,说明那里噪音很大,环境恶劣。

生:两个“ !”说明那女人用力在大声说话。

师:两句都是写“环境艰苦”,角度一样吗?

生:第一句是环境描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震耳欲聋”的情景;第二句是从侧面来写,让我们从一个“喊”字感受到“震耳欲聋”的情景。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从这两句我们还能读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发现,这两句描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母亲工作环境艰苦的信息。母亲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又折射出家庭生活的艰难,而在如此艰难的家庭生活重压下,母亲居然会给我钱买书,慈母情深就蕴含在这里了。如果作者知道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此辛苦工作,他是断然不会来要钱买书的,可他不知道,他是初次到这里,是始料未及的,所以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五、探究环境——体现互补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探究性活动应该是信息相互传递、碰撞、互为吸纳、借鉴、相互启迪、共享的过程。生与生、师与生之间,每一个成员在知识面前都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师生关系是融洽的,他们共同集成“探究共同体”,始终将收获知识、发展自我、提升素质作为学习唯一目标。因此,倡导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执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学习互联网快捷方便的特点时,我创设情境,师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师: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现在李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师: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e?鄄mail啊?”“什么,你妹妹,你姐姐的。”“妈,你错了,e?鄄mail是电子邮件。” “现在的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电子邮件不电子邮件的,写封信,老朋友一个星期准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吧。”

生:奶奶,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你的朋友就会收到,速度快。

师: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生: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师: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行,就听你们的,上网去!

探究作为一种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和张显,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进行培养,仅把它作为手段,而不是作为能力进行培养,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从探究需要、方式、过程、内容、环境这几个角度来阐述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春联探究性新课标
贴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新年快乐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