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对话:助推阅读教学美丽出彩

2015-06-27王瑞雪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阅读教学

王瑞雪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平等”“对话”作为一种新思想、一种新形态,必将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值得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一、师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基础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

师本对话首先要求教师以一种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文本,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其次要求教师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必须做到懂、透、溶。懂,就是对文本的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等都一清二楚;透,就是对文本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准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溶,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文本融为一体,师本合一。

师本对话还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如果让学生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发生理解偏差,应怎样去引导?……

上好阅读课,师本对话是基础。毕竟具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师本对话,才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控,才能在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生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前奏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对话。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是要求在上课前,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为学习新知识而做必要的准备,类似于预习。

从形式上看,生本对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它是学生在没有老师具体指导下感受文本的一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与文本对话,有选择地学习文本中的知识。

从功能上看,生本对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学生凭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与文本对话,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上课扫除了部分“拦路虎”,从而使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本对话”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常用做法——预习“四读法”:

一读,解决生字新词。二读,理清文章脉络。三读,思考课后问题。四读,适当质疑延伸。

“四读”的实质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把书面言语转化成了有声言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不断调整着文本言语与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从而感悟文本的情意、韵味等。真正有质量的生本对话,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师生对话:阅读教学的核心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对话(其中还包含着生生对话)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也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的核心对话过程。理想的师生对话应是思想与思想的激烈碰撞、心灵与心灵的真诚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精彩交流。这一过程如何实现呢?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于对话

新课标呼唤课堂拥有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到对话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

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乐想、乐说、乐于质疑问难。

2.挖掘对话主题,让学生自主对话

文本一旦由作者完成,就以物化的形式存在着。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字词句段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环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对话点,搭建对话平台,结合学生实际,指点迷津、提供资料、引领讨论,适时调整对话方向,让学生有话可对。

请看孙建锋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片段:

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得春光的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生:(辩论中转移了话题)我认为,课文的第四节“我们站了一会儿”读起来有点别扭,改为“我们站了一会儿”较顺口。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孙老师以比较为基本内容的对话引领下,通过师生彼此的倾听、争论和言说,学生学会了理解与表达,在对话中发现自己,也发现他人,进而使感知更加敏锐、语感更加灵动、情感更加丰富、情趣更加高尚、视野更加开阔,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更新。

3.把握对话时机,让学生对出精彩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设性对话,是指教师在师本对话过程中,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所设计的课堂对话;另外一种是生成性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因理解和感受的突变临时形成的对话。不管是预设性对话,还是生成性对话,都应该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要根据不同的时机和场合采取不同的对话形式和策略。

以下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片段:

师: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还仅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母亲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人。

师:是的,她挑起了一个家庭。

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承担下来。还有吗?

生:所有的负担。要照顾孩子,要关心老人,要劳动,还要去挣钱。

生: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师:说得好!这就叫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教育子女的巨大付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时母亲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这就是她挑的责任——重大的责任。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啊!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此时,师把“重担”和“89斤”这两个词用线连在一起。)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再来看“翻山越岭”,还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

生:很艰辛地翻山越岭。

生:越过一道道难关。

生:人生的坎坷。

师: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

生:克服一个个磨难。

生:走出一个个黑暗。

师:人生中有无数黑暗,无数的曲折。

生:走出了生活中的大山……

在对话中,教师体现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双边活动,思维同步,互相呼应,配合默契。在有效的师生对话中,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又发展了文本,文本的语言在师生的对话中圆润起来,厚实起来,充满了文化的意味和生命的灵性,从而演绎了课堂教学的美丽精彩。

当然,要避免出现打着对话的幌子大搞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物的教学。作为教师,还要增强自己人格的魅力,锤炼自己的语言,这样对学生才有吸引力。

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在文、师、生的对话中,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丰富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升人生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价值。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