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
2015-06-27于向东
于向东
小小的夹竹桃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了一片精彩,让人目不暇接而流连忘返。由此可见,季羡林这位散文名家的笔下功夫的确了得,从朴素和平淡中向我们展示别样的风华和腴厚。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语言的音韵美;通过仔细观察,细细品味语言的装饰美;还要联系作者情感,对语言进行精心赏析,体味作者语言的内质美。学习文本语言运用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音韵美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性。很多人对朗读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出声读就是朗读,或者说拿腔弄调就是朗读。其实不然,朗读不仅是读者对文本中的文字进行诵读,还要将作者情感演绎表达出来,应该是“感情朗读”。要进入朗读状态,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对文意进行有效梳理,然后再根据文意揣摩作者情感因素,把握文字中的情感基调。这样再进行朗读,才能有腴厚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文意,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知,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针对性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体验语言的音韵美。
《夹竹桃》中的语言虽然很朴素,并没有使用太多的骈句,但其音韵感还是比较强烈的。如“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些句子都有非常鲜明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出音韵来。特别是抑扬顿挫技巧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这样读出来的情感因素自然会更真切一些。小学生朗读有共性问题,语速普遍较快,要让学生放慢速度,读出标点来,朗读效果才能大幅度提升。
二、仔细观察,感知语言装饰美
语言教学方式众多,教师要对文本进行仔细解读,还要对学生认知基础有清晰了解,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教师要注意语言学习的切入角度,如果过分提高难度,学生如听天书一样,当然收不到好效果。因此,教师要尽量照顾学生的语言基础,从最浅显处入手,帮助学生逐渐进入语言意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从字词的选用到句式的整合,作者采用了哪些“物理”手段,这是语言运用的最初级技术。通过装饰手法,提升语言表达力。
如:“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这个句子中,“一盆”“红色的”“火”“白色的”“雪”等词语都是自然的联系添加,虽然没有多少艺术性,但这些词语的运用却整齐对称,有很强的表现力。像这类语言,学生运用起来并不困难,关键是掌握修饰技巧。又如:“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在这个句子中,“迎春花开出黄色的小花”,“黄色的”算是一个添加词,“报告春的消息”是作者顺意添加的,并不是妙语,却有很强的生命力,给人以舒畅温馨的感觉。这样的添加看似很随意,却能够生成诸多情愫,营造极美的意境。我们虽然没有文学大师那般功底,但只要有了这种装饰意识,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精心赏析,感知语言内质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语言赏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并不是人为拔高教学目标,而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真实需要。所谓语言赏析,是指对作品语言进行的感知、感悟和启迪,无论什么语言功底的人都可以进行语言赏析。小学生语言基础较浅,在自主学习中进行语言赏析有一定困难,教师需要给予针对性引导。学生在阅读《夹竹桃》时,都感觉文本语言非常精彩,至于如何精彩,也许很多学生说不清楚。这种语言赏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一些赏析的路子,感知作者语言的内质美,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如:“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学生一眼就能够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教师在引导时,要让学生学习连用比喻的手法,作者能够对同一个本体连用三四个比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语境。教师要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连用比喻来描写呢?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很容易明白作者的用意,从情感角度展开阅读分析,这样的赏析就有了厚度和深度。又如:“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话中,作者前面运用了排比,后面应用了拟人。这里作者的情感因素又有哪些呢?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也会很快了解的。
“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这是对季羡林《夹竹桃》一文中语言特征的最恰当总结。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从作者语言运用角度展开探讨,从作者情感表达方面进行分析,这些鲜亮活泼的语言自然就有了产生的沃土。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音韵美、修饰美和内质美,对提升学生表达水平一定会有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