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的对比性阐述

2015-06-27汪潮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拉萨文本内容

汪潮

汪 潮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培训部主任、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语文组副组长,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小学语文工作室主持导师、首席导师。小学语文研究院学术院长、小学语文博物馆馆长、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家级培训”专家。

在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教材建设、课题指导、教师培训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对小学语文写字心理、读写结合、语言习得、语文思维、“素课”有较深入研究。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进行的重要基础,对此已有众多的论述见诸于报纸杂志,本人也多次发文探讨过文本解读的一些学术问题。本文主要用课文教例的比较方法对文本解读进行对比性阐述,以引发对文本更深入的思考。

一、情节梳理与意义诠释

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第一、二自然段是:

“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

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对此,如何解读?一位老师是这样解说的:“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狮子妈妈有两只小狮子,一只非常勤奋,一只非常懒惰。我们不能学习懒惰的狮子,要学习勤奋的狮子。”这个叙述没有错,但这只是一种情节疏理,是一种情节分析型的文本解读。这种解读囿于表层,释义不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值不大。

我们从诠释学角度进行解读思考。诠释学又称“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广义指的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诠释学既是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一种新的方法。古诗、文言文中的“注释”就是一种典型的诠释。根据诠释学原理,对以上课文的解读应该是:

释义:(1)这是一个语段,是一种总分段式,先总起后分述。(2)“懒洋洋”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ABB型”的表达结构。

明理:(1)这里的主题思想是向勤奋刻苦的小狮子学习。(2)采用的是“一只……另一只……”对比的写法。

诠疑:“滚、扑、撕、咬”是狮子的生存之本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好读书是生存之道。这个“道”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处疑难,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有必要诠疑,并做到胸中有数。

二、内容说明与语言分析

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一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有一位老师的教学说明:“这段话说明了花之多:街上花多、窗前花多,像一个花的海洋。太美太美了,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语段,并把它背下来。”这样的说明也没有错,但只是一种内容说明,没有在语言分析上下工夫。

文本解读有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之分。传统的文本解读基本上遵循的是“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方法,这种方法以孟子为代表,它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的重心是“内容”“意思”,忘却了文章的语言、表达和结构,一味地追寻审美教育或道德教训。这势必造成“得意忘言”“得意忘形”的情形。现代的文本解读立足于语言,站在语言的立场,用语言的头脑思考语文文本问题,探索文本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深入地语言分析。这叫“潜心会文”。

在“潜心会文”观照下,要辩证地处理好文本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把文本解读的重点逐步从语言内容转向语言表达形式。歌德有一句经典名言:“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这对我们的文本解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知识理解与文化导读

语文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所以,文本不仅具有知识信息、语言价值,而且还承载文化信息,具有人文意义。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思考,文本解读不仅是一个知识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继承、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文本解读享受文化大餐,充满着文化意蕴。

文本中的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显性看,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教材明确规定的文化类课文,理应更多地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下面以五年级选读课文《拉萨古城》为例,进行知识理解与文化导读的对比性分析。

(一)侧重知识理解的内容

1.课文情节。这是一篇游记,依次介绍了拉萨的民居、大昭寺、八廓街的外貌特点。

2.文章结构。文章的框架结构由三个过渡句组成:(1)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2)坐落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在民居中鹤立鸡群。(3)走出大昭寺,便是繁华的八廓街。

3.四字词语。映入眼帘、风格独特、色彩鲜明、无与伦比、鹤立鸡群、叹为观止、展翅欲飞、龇牙咧嘴、星罗棋布、庄严肃穆等。

4.语言句式。(1)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3)八廓街,像合拢的双臂捧托着大昭寺。(4)人们的诵经声与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5)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6)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7)三个“省略号”(反复)。

(二)侧重文化导读的内容

1.物质文化。(1)藏族、西藏、藏民、藏戏等。(2)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3)经幡、金顶、胜利宝幢、“香香”鸟、法轮双鹿、“边贝”墙等。

2.精神文化。最主要的是藏族文化及体现出的文化意识:矛盾中的统一。

(三)基于知识理解与文化导读之间的内容

1.朗读背诵第4自然段后半部分。这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积淀。

2.动笔练习。可以进行三项设计:(1)学习三次“反复”的写法。(2)学写文章结构的表达方法。(3)扩写练习:“古城拉萨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这是语言运用与文化导读融合的练习内容。

也许以上三方面内容的解读都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侧重于知识理解的内容和侧重于文化导读的内容将会对学生的视野、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我常说:知识是短暂的,能力是长久的,文化是永恒的。从文化的视野解读文本,将导致语文教学出现另一番景致。

所以,对《拉萨古城》的文本解读不能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也不能局限于游记的知识状态,而应以开阔的藏族文化视野,对文章进行丰厚、融通、开放的解读。这样的解读不仅是对文化的深入、顺应和皈依,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思接千载,丰富灵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藏族文化的虔诚和向往。如此解读,师生站在藏族文化的制高点,以藏族文化的眼光审视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管窥文本的文化背景,并以此为基点比较分析,则文本背景得到扩大,文本内涵得到提升。据此分析,以上的“朗读背诵”和“动笔练习”就显得更具有语言和文化整合的意义了。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文化特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导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即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美妙的字形、朴素或华丽的辞藻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如文中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他人的热情、对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他人的关怀等。这些文化内容是显而易见的,在文本解读时应给予关注,在教学中应积极加以利用。

四、设计描述与深层思考

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儿童诗,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第三小学的肖秋萍老师和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傅世玉老师进行了对比式教学研讨。她们有各自的解读,而不同的解读就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其实体现的是不同的教学观念。以下是笔者从六个角度进行的教学诊断和较深层次的思考,提供给大家进一步探讨。

思考1:教学目标。肖老师确定为三个:一是了解诗歌的结构,二是学习“对比、反复”的表现手法,三是有感情朗读诗歌。傅老师确定为三个:一是了解诗的内容,二是学习“反复”的表达方法,三是有感情朗读诗歌。两位老师都注意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但肖老师还强化了诗歌的结构形式,这对诗歌教学更有意义。

思考2:教学结构。肖老师的课堂板块是:整体感知—享受春天美好—感悟战争残酷—祈盼和平安宁。傅老师的课堂板块是:整体感知苦难—想想研读苦涩—比较品评反复—诵读感悟祈盼。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关注了“春天美好”和“战争残酷”的对比学习。建议诗歌教学要多整合,少分析。

思考3:教学重点。肖老师把重点放在前四小节,而傅老师把重点放在最后一小节。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前者是“战争”,后者是“和平”。从本篇诗歌教学的理念看,应通过对“战争”残酷的感受,倍感“和平”的珍贵。所以,本文的教学聚焦“战争”是上策。

思考4:教学特色。肖老师的课以训练为主,傅老师的课以感悟为主。笔者认为:应倡导以诗的方式教诗。例如:以句排列,格式相近,押韵节奏,语言简短,形象感人,对比反复,强调重点等。

思考5:诗意理解。肖老师的做法是:借助画面理解,相机理解“不速之客”,增加作者简介帮助理解等。傅老师除了借助画面理解外,还创设“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建议再补充《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对课题也可进行进一步分解。本诗的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享受春天”,二是“和我们一样”。

思考6:诗的意境。肖老师紧扣反复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让学生感悟意境。傅老师则是在朗读、品评、想象中让学生渐入意境。建议紧扣反复句。紧扣反复句教学的好处是:一是把本课的情感基调定为“战争”的主线。在感悟战争残酷中体会和平安宁的必要性。不空谈、高淡、泛淡“和平”。二是进行了语言性和人文性的整合:既是重复的语言表达方式,又是对问题的人文思考。三是体现了“诗味”:意境贵在感悟而不宜直言,不只是疑问更有反问、反思。据此,还可以引领学生修改题目,本诗的题目可以改为《这究竟是为什么》,可能这更富有想象,也更有诗意。

文本可以这样解读,也可以那样解读,这反映了文本解读的不确定性和无穷尽性。这种不确定性和无穷尽性又说明了对文本解读进行更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必要性,其中对比性阐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笔者写此文的立意所在。

猜你喜欢

拉萨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拉萨土豪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