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秦论》对比艺术手法简析

2015-06-25柳一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过秦论秦孝公功业

柳一文

《过秦论》是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流传千古的名篇,是一篇现实针对性极强的散文。它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对比论证在《过秦论》中的运用堪称精彩绝伦,鲜明的对比使文章结构宏伟,张弛有致,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从言秦之过说起,以秦的兴亡史实为依据,层层推进,指出秦亡的过失,意在告诫西汉当朝那些踌躇满志、居功自傲的王侯将相要多施仁义,否则将会重蹈秦亡之覆辙。然而,作者对于这篇议论性极强的散文,并没有进行深奥的逻辑推证,而是通篇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理浅显透辟。

对比论证通常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用正反对照的方法来加以比较,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以让人们看到导致某一结果的真正原因。《过秦论》的对比艺术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对称词语的使用

在《过秦论》中,作者文采飞扬地使用对比鲜明的对称词语,如“约从”与“离横”,“成”与“败”,“攻”与“守”,“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与“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行文上先扬后抑

《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依次交代了秦孝公以后几代国君的功业,从秦孝公时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处心积虑,语势充沛,笔墨酣畅淋漓。

三、论述层层递进

作者接下来用酣畅的笔墨叙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业和巩固天下的措施。这一主要内容通过“攻”与“守”的对比来揭示。“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以看出,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强大,结果却走向了反面,为下文“仁义不施”埋下了伏笔。

四、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他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咄咄逼人的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以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强烈的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五、孝公与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

秦孝公当政,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治国,保护农业生产,既积聚了实力,又顺应了民心,因而国家走向兴盛。“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秦因此走向了富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却采取了各种暴政: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始皇前多代秦君和始皇,不同国策,不同结局。合国情顺民意则国兴,悖国情逆民意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六、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而陈涉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才能不及中人”,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然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秦当时要统一中国,自然对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秦当时采取的政策既合民意,又符合历史的潮流,所以秦能够战胜强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势由攻变为守。处于守势,“贵顺权”,即施仁政,拢民心。可秦始皇恰恰相反,施暴政,失民心,故败于弱小的陈涉。这些除了阐明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而致灭亡的原因。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韩店中学(744600)

猜你喜欢

过秦论秦孝公功业
商鞅取信秦孝公
从《诗经·大雅》看周德的建立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商鞅取信秦孝公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从白居易诗歌中的“麒麟阁”看白居易的思想倾向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数学题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试论“迷惘的一代”与“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