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域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2015-06-24安桂花师玉生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际居民量表

安桂花, 师玉生

甘肃省域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安桂花, 师玉生

目的 探讨甘肃省域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运用安全感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甘肃省域的744名居民进行调查,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居民在安全感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居民的安全感明显高于女性居民;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在居民安全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城乡和婚姻状况在居民安全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和安全感总分的增加,居民生活满意度增强.结论 居民安全感较高,但大多数居民对生活不满意,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城镇化; 居民; 安全感; 生活满意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近年来居民安全感逐年下降,安全感的下降也导致了生活满意度的下降.已有学者对大学生的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1G3],并提出了增强安全感和提高生活满意度的策略[4G5].这些研究表明,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良好的生活满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安全感情况.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中涉及的研究对象较单一,大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外部效度较低.研究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今后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800名甘肃省省域河西河、东城乡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44名居民数据完整有效.其中男性408名(54.8%),女性336名(45.2%);农村居民318名(42.7%),城镇居民426名(57.3%).

1.2 研究工具

1.2.1 安全感量表该量表由丛中和安莉娟于2003年编制.安全感量表为自评量表,分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计分方法分5级评分.已有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和普适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7].

1.2.2 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由心理学家爱德华ű达纳在1980年设计,量表为7级李科特量表,单指标,5个条目,选项从1=完全不同意,过渡到7=完全同意.该量表中文版在一般民众中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α系数为0.78,折半信度为0.70[8].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

2 结果

2.1 甘肃省域居民安全感的调查结果

2.1.1 居民安全感的基本情况量表得分越高,越有安全感.调查分析显示,人际安全感因子的最小值是9,最大值是40,人际安全感的平均数是29.12,说明居民的人际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确定控制感因子的最小值是8,最大值是40,平均数是28.11,说明居民的确定控制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1.2居民人口学变量在安全感各因子上的差异比较不同性别的居民在人际安全感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且男性居民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居民;不同性别的居民在确定控制感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05);不同性别的居民在安全感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且男性居民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居民.见表1.

表1 甘肃省域不同性别及居住地居民在安全感各因子上的差异

不同居住地的居民在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及安全感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城市居民在安全感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居民.见表1.

在此次调查中,年龄最小的居民20岁,年龄最大的68岁,按年龄将居民分成5个不同的年龄段,分别为20~29岁、30~39岁、40~49岁及5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及安全感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29岁年龄段居民的人际安全感得分最高(M=29.36),但此年龄段居民的确定控制感得分最低(M=27.55),而50岁以上居民的确定控制感得分最高(M=29.11).

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及安全感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安全感呈上升趋势.

居民结婚与否在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和安全感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已婚居民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未婚居民.

2.2 甘肃省域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2.2.1 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基本情况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平均数为18.10,标准差为5.90.通过调查发现,26.6%的居民对生活满意度处于满意状态,8.5%的居民对生活满意度处于中间状态,有64.9%的居民对生活处于不满意状态.

2.2.2 居民人口学变量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比较不同性别的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05),但女性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M=18.52)高于男性居民(M=17.75);不同年龄段居民在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P>0.05),其中40~49岁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M=19.79),20~29岁居民的得分最低(M=17.30);不同居住地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不显著(t=1.21,P>0.05),城市居民的得分(M=18.12)稍高于农民居民(M=18.07);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P<0.05),且初中文化程度的居民生活满意度最高,小学文化程度的居民得分次之;居民的婚姻状况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05),已婚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M=18.33)高于未婚居民(M=17.59).见表2.

表2 甘肃省域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比较

2.3 甘肃省域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生活满意度与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安全感总分关系显著(P<0.05).总体来看,随着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和安全感总分的增加,居民生活满意度增强.见表3.

表3 甘肃省域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3 讨论

3.1 居民安全感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居民的安全感(57.23±11.1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安全感得分均值统计结果与孙群[9]、王平等[10]对大学生安全感的研究结果一致.安全感高的人总体上精神症状较轻,良好的安全感具有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11].

研究中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的安全感强,主要原因可能是男性身体素质比女性好,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自己保护自己;男性居民在很多方面都比较理性,遇到挫折会寻找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善于用理智解决问题;另外男性的性格比较独立自主,遇事更多的是依赖自己.而大多数女性居民的身体素质不如男性,在遇到危险时很难自救,就自身而言会缺乏安全感;大多数女性居民比较感性,遇事总会想象着一系列的消极结果,经常会觉得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20~29岁年龄段居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安全感.青年人群目前所处的时期是个人人生当中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锐、情感最丰富的时期,他们一旦在现实中遇到各种困难和各种问题时,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寻找相应的有效对策去解决问题;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不仅获得更好的友谊,还能得到他人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进一步加强.而50岁以上居民的确定控制感水平最高,这一群体的居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们拥有成熟的心理、丰富的经验、熟练的技能,在工作、生活中能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对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较高.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安全感呈上升趋势,有学者提出了“相对易损性”的概念,并认为相对易损性取决于潜在损失的绝对值在潜在受损者所拥有的总资源中占多大比重[12].一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多,其“灾难线”越高,相对易损性越低,他越愿意冒险信任别人.相对易损性同样可以解释心理安全感的高低问题.当前文化程度是决定社会地位的因素之一,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有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基础.当居民的社会地位越高,其所能占有或调动的资源越多,相对易损性越低,心理安全感越高,反之则越低.

已婚居民的安全感高于未婚居民,这与王艳芝[13]得出未婚幼儿园工作人员安全感低于已婚的工作人员的结论相一致,主要原因有婚姻生活中的个体日子循规蹈矩,生活的不确定感也大大降低了,而且具有了对家庭的依赖感,所以安全感较高.

3.2 居民生活满意度状况分析

研究发现,64.9%的居民对生活处于不满意状态,居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不太接近理想,而且居民没有得到生活中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希望生活能发生大的改变.

男性居民生活满意度低于女性居民,现代社会男性在社会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感,处在工作任务和社会关系的双重责任之下,心理压力比女性更大,他们对通过努力所得到的现实生活状况并不知足,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改变现状.40~49岁的中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中年期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达到顶峰,工作及人际关系等相对协调稳定.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低于城市居民,首先由于农村生存环境不良,拥有繁重的劳动和家庭事务,以及赡养老人教育孩子的负担;同时,农村生活单调,文体活动欠缺,缺乏宣泄压力和维持其健康的途径.已婚居民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高于未婚居民,就生存层面来说,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一个家庭的承压能力远高于个体,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情感的纽带,也是我们所拥有的支持系统.

3.3 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居民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安全感较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满意度较好.安全感主要通过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两方面来体现,人际安全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增加,反应的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高.相反,安全感总分低的个体在生活中比较封闭,不善于和他人沟通,遇事慌张,不能沉着冷静地处理,所以导致其生活一团糟,从而对生活产生更多的抱怨与不满,因此其生活满意度较低.

另外,本研究由于选样和研究条件的限制,使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不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扩大研究选样范围,进而对全国各地居民的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更加详实的研究.

[1] 李杰,陆辉,姜亢.大学生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3):25G28.

[2] 王平,徐礼平,李晶,等.某市219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8):497G499.

[3] 陈静,杨宏飞.杭州市大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202G203.

[4] 刘翌.广州市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2):85G87.

[5] 许素梅.高职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1):54G55,63.

[6] 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3(6):15G17.

[7]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97G99.

[8] 熊承清,许远理.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在民众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 948G949.

[9] 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3):290G293.

[10] 王平,徐礼平,李晶,等.某市219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8):497G499.

[11] 吕淑云,徐向东,夏叶玲.突发性群体事件伤员安全感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1):40G42.

[12] 杨奇.群众安全感浅析[J].公安研究,1989,3(1):58G61.

[13] 王艳芝.河北省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安全感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411G414.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s'Secur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Gansu Province

AN Guihua,SHI Yusheng.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Hexi University,Zhangye,734000,China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residents'secur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Gansu Province.Methods The security sca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744 residents in GanG su.The SPSS 16.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ith independent sample tGtest,variance analysis and corG relation analysis.Results Security of resident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ender(P<0.05).Security of male residents was higher than female.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among different age,urban and rural,educaG tion and marital status in the security(P<0.05).People's life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degrees.The life satisfa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among different Gender,age,urban and rural,and mariG tal status.As the increase of the factor of social security,the factor of determining control and the total score securiG ty factor,residents'life satisfaction was increasing.Conclusions The residents’security is higher,but most people are not satisfied with life.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and a sense of security.

Urbanization; Residents; Sense of security; Life satisfaction

R163

A

10.3969/j.issn.1673G5625.2015.06.012

2014G12G27)(本文编辑 周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08SHX009)

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猜你喜欢

人际居民量表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