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2015-06-24李相红
李相红
调查研究
内蒙古赤峰市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李相红
目的 分析赤峰市2013年284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轻、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差别,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3-06/12赤峰市手足口病的住院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分析轻型与重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 284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182例,女102例,男女比为1.78∶1;普通病例155例(54.6%),重型病例129例(45.4%),其中危重型病例3例(1.06%),死亡1例(0.35%)。2013年赤峰市下半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6~7月份和10~11月份发病例数较多,占全年的78.5%。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分布以小年龄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5.1%。284例手足口病患儿主要分布地区为市区、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分别占42.7%、18.98%、13.1%,重症主要分布地区市区、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分别占34.11%、28.68%、20.93%。284例病例标本,轻型检出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33例,占轻型病例数的21.3%,重型检出EV71阳性83例,占重型病例数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组中年龄<3岁者与轻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较轻症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心率增快、血糖升高例数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发病时间、高热持续时间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峰市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季节及地区等差异。临床出现肢体抖动、易惊、嗜睡、高热持续不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糖高、血压高等临床特征均提示重型手足口病,应引起重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 肠道病毒71型; 儿童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皮疹为特征的小儿常见传染病[1]。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籍学者报道此病,1958年确定柯萨奇A16型为本病病原。手足口病于1959年在英国被正式命名,1969年在手足口病重症中发现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2]。近年来该病在国内外流行,逐渐引起国内医疗界的重视。本文对赤峰市2013年284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轻、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规律及轻型与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差别,为临床防控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06-01/12-31内蒙古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284例,其中男182例,女102例;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3.5岁;普通病例155例(54.6%),重型病例129例(45.4%),其中危重型病例3例(1.06%)。
1.2 诊断标准 轻型、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至6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肌损害者;(2)疱疹性咽峡炎者;(3)风疹和水痘者。
1.5 调查方法 收集整理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时间、年龄及地区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普通病例与重型病例的差别。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研究数据利用Excel及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 女性患儿略少于男性患儿,男女比例为1.78∶1,见图1(封三)。
2.2 发病时间分布 见图2(封三)。以6~7月份及10~11月份发病例数较多,占全年的78.5%。轻型病例以6~7月份及10~11月份高发,占轻型病例数的75.8%;重型病例主要以7月份及10~11月份高发,占重型病例数的69.8%。
2.3 地区分布 见图3(封三)。284例手足口病患儿均来自赤峰市及周边地区,市区、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分别占42.70%、18.98%、13.10%;重症主要分布地区市区、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分别占34.11%、28.68%、20.93%。
2.4 人群分布 284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182例,女102例,男女之比为1.78∶1。年龄分布以小年龄组为主,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270例,占95.1%;发病例数最高的是1~3岁组,占66.5%;0~1岁组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加,以1岁发病率最高,3岁以上年龄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下降,见图4(封三)。
2.5 病原学特点 见图5(封三)。284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病毒血清检测,共检出手足口病EV71阳性116份,占病例数的40.8%。129例重型病例主要以EV71型为主,占60.3%,高于轻型病例EV71型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1,P<0.01)。死亡病例为EV71型。
2.6 重型与轻型病例比较 见表1。
表1 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表1可见,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年龄小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P<0.01)。重症组中年龄<3岁者与轻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1)。重症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较轻症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3.42,P<0.05)。重症组心率增快、血糖升高例数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9,28.56,P<0.01)。重症组发病时间、高热持续时间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3.25,P<0.05)。轻症组应用免疫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例数均少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71.81,P<0.01)。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肠道病毒71型作为一种噬神经病毒是近几年国内手足口病大规模流行的主要原因[4,5],因此卫生部于2008-05-02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从而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经统计手足口病近年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6]。
内蒙古赤峰市手足口病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78∶1。女性患儿略少于男性患儿,病例年龄分布以小年龄为主,以1岁发病率最高,3岁以上年龄报告的发病率下降。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主要集中于3岁以下,考虑原因系与该组人群身体免疫力较弱有关。
赤峰市手足口病2013年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6~7月份及10~11月份,占全年的78.5%,研究发现赤峰市2013年5月份开始进入手足口病发病期,一直延续至12月份,与赤峰市2013年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5月份后气温逐渐升高,加之降雨逐渐增加,且发病大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市区、旗县等地区,均有助于疾病的传播。赤峰市于2013年为暖冬,因此发病时间较往年持续时间长,该结果提示临床应从5月份开始密切关注赤峰市手足口病疫情的变化,冬季如气温下降不明显亦不能放松警惕。
本研究发现284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病毒血清检测,共检出手足口病EV71阳性116份,占病例数的40.8%,不到50%,说明2013年赤峰市手足口病病原以柯萨奇病毒为主,但重型病例EV71占60.3%,死亡病例为EV71型。EV71作为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之一,引起的手足口病导致重症化的比例较高,病死率亦较高,它的流行周期为2~3年[7]。
本研究中重症组年龄<3岁者达68.2%,轻症组50.3%,二者差异明显,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分布以3岁以下为主,重型手足口病除了有手足口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轻症比较热程长,发病到来院时间相对长,同时合并累及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主要包括呕吐、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抽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辅助检查表现为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在治疗上重症组应用免疫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明显增多,住院费用明显增加。因此笔者认为,应重视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及早期诊治,如果出现以下临床特征之一的手足口病患儿:(1)年龄<3岁;(2)高热,体温≥39 ℃,热程>3 d;(3)临床出现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呕吐等早期脑炎表现;(4)心率增快;(5)血压升高;(6)血糖升高;(7)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或降低;(8)EV71阳性。应该高度重视,及时行相关检查且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
[1] Richardson HB Jr,Leibovitz A."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in children;an epidemic associated with coxsackie virus A-16.J Pediatr,1965,67:6-12.
[2] 周伯平.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EB/OL].[2010-04-20].http:// www.moh.yzs/s3586/201004/46884.htm.
[4] Wu Y,Yeo A,Phoon MC,et al.The largest outbreak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 in 2008: the role of enterovirus 71 andcoxsackievirus A strains.Int J Infect Dis,2010,14(12):e1076-1081.
[5] Wong SS,Yip CC,Lau SK,et al.Human enterovirus 71 and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 Infect,2010,138(8):1071-1089.
[6] Tan X,Huang X,Zhu S,et al.The persistent circulat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using emerging nationwideepidemics since 2008.PLoS One,2011,6(9):e25662.
[7] Podin Y,Gias EL,Ong F,et al.Sentinel surveillance for human enterovirus 71 in Sarawak,Malaysia: lessons from the first 7 years.BMC Public Health,2006,6:180.
(本文编辑:刘颖)
024000 内蒙古 赤峰,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作者简介:李相红(1971-),女,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2.036
R512.5
B
1674-3865(2015)02-0188-03
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