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2015-06-24孟广颖黄伟龙旭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针刺

孟广颖, 黄伟, 龙旭浩

综 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孟广颖, 黄伟, 龙旭浩

目的 总结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为形成规范的中医治疗规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2004~2014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获取全文,从临床应用角度对中医常用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文献归纳、整理。结果 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主要方法有针刺法、灸法、推拿按摩法和中药内服法,其中以推拿按摩方法为主的有3篇,以针刺方法为主的有11篇,以中药内服为主的有3篇,采用综合疗法的有10篇。结论 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规范治疗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周围性面瘫/中医药疗法; 针灸; 推拿; 文献计量学; 外治法; 儿童

小儿周围性面瘫,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耳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为临床特征[1]。本病与中医学中“口僻”相类似,可归属于“吊线风”“歪嘴风”等范畴。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皱额蹙眉不能,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1];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时漏气,漱口漏水;面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水随下睑外翻而外溢;可出现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与听觉过敏;尚可有病侧乳突部疼痛,耳郭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骨膜出现疱疹,称为Hunt综合征[1]。

目前,西医大多采用对症处理,缺乏特殊的治疗药物。中医分型辨证施治加针灸或配合其他外治疗法,一般可获得较显著疗效。因此,对本病的治疗中医学有一定优势。本研究搜集近10年小儿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总结中医方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为形成规范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发表年限:2004-04-01/2014-04-01共计10年;(2)小儿周围性面瘫中医技术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论著、专家经验交流或个案分析等;(3)汉语类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1)一稿多投或同一研究单位某一研究成果重复报道者;(2)小儿中枢性面瘫;(3)非中医方法治疗或中医治疗为辅助治疗;(4)综述类、护理类文献;(5)非汉语类文献;(6)原始文献设计不严谨,前后明显矛盾,统计学方法应用不恰当者。

1.3 文献检索方法

1.3.1 文献库 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1.3.2 检索关键词 中文检索式“儿”且“面瘫”。

1.3.3 原文获取途径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分别输入上述关键词,检索并获取全文。

2 结果

本次初检得到相关文献110篇,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文献计27篇。对纳入文献综合分析。

2.1 文献中中医治疗方法的使用 文献中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有推拿按摩法、针刺法、灸法和中药内服法,临床上根据患儿病情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治疗,其中以推拿按摩方法为主的有3篇,以针刺方法为主的有11篇,以中药内服为主的有3篇,采用综合疗法的有10篇。2.1.1 推拿穴位的选择 推拿穴位主要有太阳、迎香、颊车等35个穴位。各穴位应用频次如表1所示。

表1 推拿各穴位选用频次统计表

注:推拿手法主要有一指禅推法、点、按、揉、擦、磨法等。

2.1.2 针刺穴位的选择 针刺穴位主要有阳白、地仓、颊车等35个穴位。各穴位选用频次如表2所示。

表2 针刺各穴位应用频次统计表

注:针刺主要手法有点刺、平刺、斜刺、透刺、浅刺、疾刺浅入法等。

2.1.3 灸法穴位的选择 攒竹、阳白、太阳、四白、下关、颊车、地仓、迎香[10,11](灸疗的顺序为攒竹、阳白→太阳、四白→下关、颊车→地仓、迎香);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12]。

2.1.4 中药内服方法 内服方药有大秦艽汤加减[2],补阳还五汤加减[2],地黄饮子加减[2],牵正散合玉屏风散加减[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4,5],牵正散加减[2,6]。

2.1.5 其他方法 中药外敷有皂荚[7],黄鳝血[8,9],牵正散加减[9],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4];耳穴压丸(贴压王不留行籽)[9];拔罐[12,13];TDP照射[14];高压氧[15]。

2.2 疗程与疗效 文献中疗程最短为1周,最长100 d,以4周以内居多。不同方法有效率最低70%,最高100%(其中仅有1篇有效率为70%,其余有效率均在90%以上)。

3 讨论

面神经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病因:(1)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如疱疹、麻疹、流感、腮腺炎、巨细胞病毒及风湿等;(2)寒冷、外伤、中毒等多种因素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受损,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水肿,是面神经受压;(3)外周因素如茎乳突孔内骨膜炎是面神经受压迫和血液循环障碍等使面神经瘫痪。中医认为,导致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机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以虚、风、痰、瘀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早期以去风邪、通经络为主,后期从益气、补血、活血、通络着手。

本研究发现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主要方法有针刺法、灸法、推拿按摩法和中药内服法,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应用,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亦配合现代物理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受患儿病程长短、患儿年龄大小和中医证型的不同以及治疗所采用方法不同的影响,治疗的疗程及疗效有所不同。对于小儿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疗程,文献记载大多以4周内为主,有效率多在90%以上。对于儿童周围性面瘫,只要及时恰当的治疗,则易趋康复;但病程较长,超过3个月者,疗效欠佳。因此,应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综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遗留后遗症。

虽然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患儿疗效的评价标准及影响疗效因素。本研究发现,对于小儿周围性面瘫所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不一,多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缺少针对小儿周围性面瘫的公认的、统一的、详细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于影响患儿疗效的因素,缺少归纳和总结,本研究发现影响患儿疗效的因素主要有患儿年龄大小、病程长短、患儿自身心理因素、病因及医生的治疗手法等。(2)针灸推拿的手法及每次治疗时间尚待规范。本研究发现,文献中对于针刺和推拿的操作手法的不尽相同,且缺少具体而详细的描述,对于每次治疗的时间,各文献表述也不尽相同。推拿治疗以每次15~30 min居多,每日1~2次。对于针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是否留针争议较大,主张留针者,留针时间大多在20~30 min。针灸推拿治疗应用的穴位,文献中表述比较一致,主要有35个穴位。(3)如何根据患儿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每个患儿的自身心理因素、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和中医证型的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减少患儿的痛苦,使家长易于接受、疗程短、见效快、安全可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减轻患儿和家属经济和心理负担,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

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医药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规范化研究,形成临床操作规范,扩大临床应用范围,发扬和发展传统中医的治病优势。

[1] 蔡光先、赵玉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15.

[2] 张雪华,郭冬菊,周朋.李燕宁治疗小儿面瘫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1):778-779.

[3] 郭飞,卢振产,邱彦昭.针药结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48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4):40-42.

[4] 李晓东.中药外敷加针刺治疗小儿面瘫1例报告[J].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2012,21(12):956.

[5] 吴超,刘红晶.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小儿面瘫40例[J].中国康复,2005,20(2):127.

[6] 成锦舟,罗伟,黄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面瘫21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4(3):44-45.

[7] 庞彦波,盖永鸿.中药外敷结合推拿治疗婴幼儿面瘫31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2):95.

[8] 杨文斌.点刺厉兑穴配合黄鳝血外敷治疗小儿面瘫208例[J].国医论坛,2006,21(1):21.

[9] 黄培冬,柏莉娟,黄城琳.姜云武教授治疗小儿面瘫经验撷要[J].中医儿科杂志,2010,6(5):5-6.

[10] 庄丹红,吴秀青.灸、叩、推法治疗小儿面瘫[J].吉林中医药,2004,24(3):9.

[11] 李冬梅,金红,张丽荣.针灸推拿治疗婴幼儿的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5):56.

[12] 刘英,喻闽凤,曹祖清,等.针刺艾灸拔罐三法治疗小儿面瘫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60.

[13] 蒋国庆,何玉琼.颈夹脊穴加火罐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17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84.

[14] 毕可萍,肖辉丽.按摩加TDP照射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2):21.

[15] 钟格兰,李翔,赵巍.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神经瘫痪[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02(1):50.

(本文编辑:张小冬)

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孟广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黄伟,龙旭浩) 作者简介:孟广颖(1987-),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儿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 通讯作者:龙旭浩,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2.035

R747.8

A

1674-3865(2015)02-0186-03

2014-06-16)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针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