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老与丰老师

2015-06-22文/韦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丰子恺漫画音乐

文/韦 泱

丰子恺教女儿丰一吟学翻译

一日,几个爱好文艺的后生去看望八六高龄的丰一吟先生,未进得门先呼“丰老”,丰一吟打开房门,连忙说,吓我一跳哪,丰老一直是别人对我父亲的称呼,你们别这样称我,就叫丰老师吧。丰老师心态好,不把自己划入老字辈。对了,这也区别开了:已故的丰老与健在的丰老师。

丰子恺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

一九七五年,丰子恺先生在上海走完了他艰难曲折而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倏忽间,已整整四十年矣。我亦算众多“丰迷”之一,这些年来,心中总有一个丰子恺情结不能释怀。从心仪其漫画书始,爱屋及乌,亦常去书店购得各种子恺书,直到捧回七厚册的《丰子恺文集》。子恺曾说,爱读我书之人,不会不是个好人。我爱读子恺,当然应做个好人。及至爱上淘旧书,在旧书摊寻寻觅觅中,便就多了一个选题。照理说,子恺先生的民国版旧著,不会太难找。因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绘画、写作外,还有音乐、翻译等。亦因为他的书寓哲思于平易之中,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明朗,印数均不少,有的一印再印,达一二十版之多。然果真寻找起来,却不易得矣。

漫画是子恺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成绩最为卓著,影响亦最为深广。在民国年间,他出版的漫画专著达三十多种。而时下若想以合适的书价淘得一册子恺漫画类民国版本,简直是“额骨头碰到天花板”。几年中,我惟一淘得的一册漫画,竟成了我的珍爱。此书得自我常去的新文化旧书店。也许因书品不甚理想,定价十分低廉,对我来说,乃是一次大大的“拣漏”。由开明书局印行,从初版至民国三十八年的十年间,此书已印了十三版,少说也有一二万册。这些漫画,均是丰子恺居杭州期间所作,画稿被同乡带到上海南市印刷。抗战初期,南市遭到轰炸,全部画稿化为灰烬。后子恺转居汉口,因时在广州的钱君匋所约,又行重画,不意发表两幅后,广州亦遭轰炸,续画之事又搁浅。待子恺转至宜山浙江大学,始有闲暇重作,“不旬日而稿已全部复活,可见炮火只能毁吾之稿,不能夺吾之志”。子恺还坚信:“全民抗战正在促吾民族之觉悟与深省。将来的中国,当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了解了《漫画阿Q正传》的创作经历及丰子恺的创作意图,再一页页玩味图文并茂的斯书,顿觉文稿与漫画互为衬托,相得益彰,读来兴趣陡增。

漫画而外,子恺的散文创作亦别具一格,在民国时先后出版了《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率真集》等七、八部专集,而以《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最为著名。后一种我曾在文庙旧书摊遇见,因品相不佳而未贸然收入,后托书友留意,终于在福州路上海旧书店觅得一册,为开明书店版,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八版,从初版以后的十年中,此书印了八版,足见此书受读者的喜爱程度。与《缘缘堂随笔》相比,其篇目、版式、写作风格,均一脉相承。此书亦收文二十篇,封面设计素朴,上部有以龙的形状组成的汉画石像,显得古色古香,丰子恺毛笔题写的书名,竖排在右端,灵动而流畅。

首篇《物语》,作者以“缘缘堂主人”自称,说“晴爽的五月的清晨,缘缘堂主人早起,饮清水一大杯,燃土耳其卷烟一支,走近堂楼窗际,凭栏闲眺庭中的景物”,由此一路写去。集中不少篇什,皆由缘缘堂内的一草一木,或极目所观,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从养了两个多月的水仙花,想到它经历三次遭遇,而终于活出生机来,感慨“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生机》)。解放后,丰子恺继续写了大量散文随笔,曾亲手编定《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然而这些讴歌人性和大自然的佳作,与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是多么相悖。子恺生前终于未能亲见这些集子的出版,给老人留下太多遗憾,亦给后人留下诸多沉重的思考。长期以来,子恺的文名为画名所掩。他的笔下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真挚而富人情味。郁达夫曾对子恺散文评价甚高,说道“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的画笔之上”。

在漫画与文学创作外,子恺还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在他读师范学校时,其国画与音乐课老师正是学问渊博的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先生,由于李叔同上音乐课比其它课更为严肃,使子恺深受影响。以后,他毕业后当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所以,民国期间关于音乐的书籍,子恺亦出版了十余种,我手头得到两种:《音乐入门》《中文名作五十曲》。由于《音乐入门》与子恺先生其他的音乐书如《音乐的常识》《音乐初步》《开明音乐讲义》等,都是传授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因其可读性特强,从民国十五年起,二十年间持续印刷,已达二十三版。内容分上编“音乐入门”,中编“乐谱的读法”,下编“唱奏法入门”。而《中文名作五十曲》,亦是印数不少的册子。丰子恺从小喜欢音乐,他就“把平日里咏唱而憧憬的歌曲收集起来”,因为“现在中国还没有为少年少女们备一册较好的唱歌书,这册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相信它总能润泽几个青年的心灵,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曾被润泽过”。这是子恺先生编选此书的初衷,要用音乐来感化心灵。当然,子恺先生的旧著我所得并非仅此几种,尚有《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译作《初恋》等,已转赠子恺女儿丰一吟老师。我一直以为,旧书的作用是用来写作研究参考的,或赠予与旧书有关联的师友,这是旧书最好的归宿。

是的,子恺先生是我国文化界难得的艺术之子,他所涉又颇多建树,硕果殷实。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子恺是无可替代的,是惟一的,永恒的。

丰一吟难以定位的文化老人

暇时,我亦常去看望已逾八六高龄的丰一吟老师。因为交通方便,上一辆公交车,没乘几站路,就能直达丰老师家。亦常常想,她该属哪种类型的专门家呢?实在不易概括。

出生于一九二九年的丰一吟,少时因患副伤寒病,中学念到初一就不得不辍学了。父亲丰子恺想,小女总得有一技之长,将来能自食其力、服务社会。一九四三年,刚从重庆迁回杭州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的父亲,就把女儿送进这所学校,开始学习应用美术。这多少含有父亲希望女儿以后接他的班,从事艺术工作的心愿。五年后,丰一吟从艺专毕业,在随父亲游历台湾、厦门后,全家定居上海。她同时在正行女中、怀远中学和乐华小学几所学校担任图画老师。她学的是美术,从事的是教育,合起来应称美术教育工作者,这可算是她人生路上第一个专业角色。但是,她不喜欢这个工作。一则因为学校不重视,以为上图画课等同于让学生休息白相;二则老师要板书,美术老师除了板书,还要在黑板上画图示范,好让学生跟着临摹,那可是即兴创作。她不擅此活,只得回家求父亲预先给她画好,第二天带到学校,用两枚图钉钉在黑板上,让学生照样画瓢。这种方法,她自己也觉得有点弄虚作假,不可久为。也许,在学校黑板前吸进太多粉笔灰,不久她就患了肺结核。这种病,现在算不得什么,已不大听说。但在那个年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既怕传染又难治愈,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由此,只好辞去教职,专心养疴。

耄耋之年的丰一吟

亦是怜惜小女,已从事俄文翻译的父亲,竭力鼓励女儿学俄文。父亲在翻译时,让她坐在旁边,零距离言传身教。我曾见到一张父女合影的旧照片,文字标注的即是“父亲教我学翻译”。此外,父亲还让她先后进入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和中苏友协俄文夜校进修,进行强化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她的俄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快独立翻译出版了《俄罗斯艺术家回忆录》一书。一九五三年,丰子恺好友钱君匋创办万叶书店,请她去当编辑,主要是在美术、音乐图书出版前作校对或抄谱。这一年,由钱仁康编曲的《钢琴小曲集》在万叶书店出版,版权页上印着“写谱者 丰一吟”。王伯敏在《构图法讲话》一书的“写在后面”中说:“最后得谢谢为本书附录翻译的丰一吟同志,使本书得以充实”。这篇两万多字的附录,就是她翻译苏联作者尤昂的长文《论绘画的构图》。也是在这一年,丰一吟与父亲丰子恺合译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和《音乐的基本知识》,均由万叶书店出版,这是父女俩合作翻译的最初成果。之后,她又分别与其他翻译家合译了《素描初步》《我为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所作的插图》等专著。一九五五年,丰子恺早年的译著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繁忙的父亲无暇顾及,信任地让小女代为通校,并撰写序言,深得父亲赞赏。

丰子恺说过,搞翻译,最难的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初试牛刀后,丰一吟于一九五九年翻译出版了苏联作家尹·伏塞沃洛斯基所著的儿童文学作品《乡村小队》。此书当年八月初版,到十二月已连印三次,可见深受读者欢迎。译者在《前言》中说:“小说里的主角是一个男孩子,叫做谢明·布琼尼,原是苏联的元帅,这篇小说里所讲的,就是这位元帅童年时代的事。小朋友读了这本书,就知道布琼尼元帅原来从小就是一个坚强勇敢、不屈不挠而刻苦耐劳的人。所以他长大起来能够建立伟大的功勋,为人民带来无量的幸福”。这部小说感动和激励了我国一代读者。

对于翻译,丰一吟老师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我觉得搞翻译是对路了。因为有原作者在前面掌舵,我这译者只要划桨就可以了。这样说来,应该称她为翻译家。后来被吸收进了上海编译所,“文革”后转入上海译文出版社,专事翻译和外文编辑工作,进而成为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她累计译校外国文学艺术作品达三百多万字,可谓成果丰硕。

事物发展犹如人生轨迹,并不以固定的逻辑连贯而去。也许因为承继父亲更多的基因,对父亲有着更深的情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丰一吟调入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专门研究丰子恺的生平与创作。她遍觅博采,广泛收集父亲诸多史料,那怕一张小纸片、一句话,都不放过,视为珍宝。先后撰写出版了《丰子恺传》《梦回缘缘堂》《我和爸爸丰子恺》等六七种关于父亲的文学传记专著,以及无以数计的回忆文章。由此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还担任多地丰子恺研究会名誉会长。称她为传记文学作家,当是名至实归。她不无感慨地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早知道如今要成为一个专业的丰子恺研究者,趁父亲在世时,就抓紧时机向他学习了解种种情况,该有多好!我写他的传记时,就不必东查西问,寻根究底,像考古一样辛苦了。”在延续父辈文脉,传承父辈精神上,她的成绩是最为突出的。

可是,丰子恺老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实在太丰富了。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翻译、艺术理论,丰老还是著名漫画家、书法家。丰一吟研究丰子恺,不能不融入父亲的书画世界。她除了为父亲编文集外,还为父亲编漫画集,编书法集。这样的研究工作,一直到她一九八八年退休仍无止境。为了满足数以万计的丰子恺艺术爱好者之爱好,为了那些执著而热忱的“丰迷们”需求,她不得不提起毛笔,临摹起父亲的人物、风景漫画,书写独一无二的“丰体书法”。一旦开笔,就欲罢不能,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正符合她自己所说“只会临摹,不会创作”的性格。这颇具子恺神韵的字画,如她不署“丰一吟画”或“丰一吟书”的话,堪可乱真哪!这样的字画,她已记不清为多少人写了多少张,画了多少幅啊!这其实都是研究丰子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还应邀把个人书画展从大陆一直开到香港,还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大大弘扬了丰氏艺术所饱含的丰富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她被上海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并任上海书画名人后裔联谊会理事。现在,她每天写字画画不辍,常有应接不暇之虞。她没有书画家的头衔,却比不少书画家的名气还大哪!

丰老师有一些生活细节很有意思。她说自己记性不好,衣袋里总放着水笔、铅笔和一叠小纸片,凡事总要记上一笔。又怕要紧关头水笔写不出,所以要多备一支铅笔。写字画画多少年了,谁请她用毛笔写字,她怕记不住,会在小纸片上记下,过后写毕邮寄。一次,有人请她题写书斋名,因当时没记下谁让办的,以至书写完仍放在家无法寄出。丰老师多年前就用上手机了,外出时手机是不离身的,短信发得飞快。

唉,对于丰老师这样一位文化老人,真的难以明确她的角色定位。忽然想到,时下颇为流行的“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等词语,似乎带着些贬意。如果可以正面理解的话,富有真才实学的丰一吟老师,堪称“文二代”楷模,是令人尊敬、真正德艺双馨的丰氏传人。

猜你喜欢

丰子恺漫画音乐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音乐
丰子恺漫画欣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