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在写作中必须具备的两种意识

2015-06-18邓浩权

新课程·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写作训练

邓浩权

摘 要:探讨了写作中的意识问题,分析了学生写作中必须具备的读者意识与批改意识,指出了写作训练中忽视了读者的视角,过于注重写作的套路形式,提出了培养学生读者意识与批改意识的建议。读者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对阅览对象的明确、批改意识的树立,是学生作文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写作训练;读者意识;批改意识

记得小时候,我们还是很喜欢作文的,我们的作文涂涂画画,不见得是杰作,但却是一次展示个性的机会,若是遇到老师将自己的作文挑出来当众评点几句,那更是了不得的“喜出望外”了。但为何现在的学生视作文如蛇蝎?我认为是当前的作文教育已经异化成了“交差式的作业了”,缺少了写作的快乐,缺少了交流的愉悦,堕落为交作业而写作了。

学生越是不喜欢作文,越是认为“作文无话可写”,教师越显得焦虑,更加希望找到让学生很快写好作文的捷径。于是,部分老师沿着中考的轨迹,苦心孤诣地为讨厌写作的学生找来了许多可以快速模仿的对象,“套路作文”“快速作文”“分解作文”“叙它事抒我情作文”应运而生。“三段论作文”红火时,学生都在“三段论形式”中扎堆;等到小标题作文吃香了,那么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都添加上了小标题;等到发现作文中加上几句古文,丢几句似通非通的诗歌能够多拿几分时,作文中也不免要变得半古不白——形式是丰富了,可折腾来折腾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早就磨光了。

笔者认为,学生不缺乏写作的形式,反而是在写作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写作的读者群,缺乏了读者意识。学生所写作文往往是只有老师看,作文批改后发回来,学生也是只看分数不看作文。没有读者的作文是悲剧,关注、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才是作文训练的必要因素。

读者意识,简要地说,就是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服务于交际需要。

一、为了实现学生“读者意识”的养成,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从性质来说,应该改变把作文当成作业的做法,让作文成为记录生活的作品。过分强调形式或刻意模仿,会束缚学子们自由表达的诉求,这也是导致学子们憎恶写作的罪魁祸首之一。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的见解对我们有借鉴作用,他指出了“文气”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个体的文气也是千差万别的,前面提到的那些模式化作文即使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也是在应考作文中的效果,

并不是作文能力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往往是以消耗学生写作兴趣为代价的拔苗助长。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写作部分”在中学生的写作形式上也没有强制的要求,反而旗帜鲜明地在第一点中提到了“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的第一阅读对象是谁?不是别人,正是作者本人!

培养读者意识,就从自我意识开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生活笔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不管是洋洋洒洒的鸿篇还是寥寥数言的呓语,不管是百读不厌的美文还是语句不通的文章,那都是学生“读者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及自我成长。只要学生能够坚持笔耕,他们就会慢慢地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语言风格,写作风格日趋纯熟。

2.从写作的对象来说,应该变更少数读者模式为多数读者模式。随着“读者意识”的萌芽壮大必然是从少数读者向多数扩展的,学生作文的最初读者或许只有自己与老师等少数人,但这种狭窄的读者面不利于读者意识的成长,更不可能长久地保留下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很明确地提到写作的最基本目的就是与人交流,与更多“不同”的人交流。

完善学生“读者意识”,从群体开始。对于学生来说,写给不同对象看的作文是不同的:同一件事情,写给自己看、同学们看、老师看,事情的详略、人物的刻画、价值观的取向等等都会发生各异的变化。我让学生写过一个题目《初二,我遭遇了爱情》,从反馈信息明显能看出读者意识对写作的影响。

写给学生本人看的作文:从学生的讲述中透露,他们很详细地记录了初中期间朦朦胧胧的唯美的爱情故事。可涉及更详细的内容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明确表示不适合与我分享。

写给老师看的作文:从学生的文章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在文章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不合时宜的青涩爱情”的批判,塑造了一个个对圣贤书有着无比向往的小老夫子形象,颇有点“爱情诚可贵,读书最重要”的意味。

公开在班上发表的作文:对青涩爱情的批判味道清淡了,却

更加追求浪漫的情节,男孩子更加将自己有意地“帅气化”。

同一个题目,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文,这并非是学生的“不诚实”,而是彰显了学生“读者意识”的成熟,他们面对着不同类型的读者,已经有意识地筛选材料,选取更能引起共鸣的笔调。

3.从练笔来说,应该由校园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通过适当的短文练笔,让学生更加纯熟地做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口语交际”中要求的“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回归社会、适应社会,培养学生与各种类型、职务的社会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可以虚拟更多不同类型的读者(市长、警察、清洁工、白领等)供学生练笔,并且把优秀练笔公开展示以供同学间相互交流,以评价提高练笔的质量。

当然,教师在这个层面上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以吸取别人优点为主导,寻找不足为补充,防止出现恶意评价,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写作中藏拙、裹足不前。读者意识的成功培养,固然有助于学生提起写作的兴趣,但教师还要面对一个艰巨的难题:改作文!

作文教学事倍功半,作文批改只怕也是深层次原因之一。语文教师改作文很苦,面对水平不高、内容相似的近百篇学生作文,没有多少阅读的愉悦感;语文老师很累,每篇作文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花上十来分钟,老师几乎要整天不吃不喝扑在案头埋头批改。

但是,老师批改作文却不一定有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教师的批改必定消耗相当长的时间,导致信息的反馈超过学生的写作兴奋期和对评价反馈的期待期;其二,在教师包办作文批改的前提下,作文容易产生大量积压,引发作文训练不能及时流通,导致作文训练绝对不能够常态进行,从而制约了作文训练的次数,影响作文技能的有效形成;第三,凡是长期批改作文的教师都深有体会,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太大了,批改到最后三分之一的作文时,人累了,手酸了,审美疲劳了,教师的批改热情下降,批语质量不可避免地下滑了。

批改作文又苦又累,效果不明显,那么不批改行不行?不行,先别说学校明文要求“一周一小练,四周一大练”的规定,而且你不批改学生的作文,学生还有写作文的冲劲吗?所以,作文还必须改,学生批改!

纵观各位前辈文人的佳作,哪一篇不是经过自己的自觉反思、自觉修正、几经优化而成的?从社会角色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投身社会都担任普通工作者角色,也必须面临自己修正、润色文章的命运,绝少有专人帮着修改文章的。从教学要求上看,《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明确地提出了“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要解放思想,不仅把写作的自由归还学生,更要把写作的批改权下放给学生。

有人会担心,部分学生作文都写不好,让他们批改作文,能行吗?这样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放权”并不是“弃权”。教师下放批改作文的权利,不代表老师放弃“批改作文”这一块阵地,只是让老师从繁冗单调的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教师从“低效劳动者”变成“高效指导者”,绝对不会出现老师对作文批改不闻不问的

现象。

二、批改意识的培养,可以着眼于以下三方面的引导

学生的批改层次比较低,树立学生的批改意识,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减少放任自流现象的产生。

1.无指导不成方圆。前文已经提到学生的批改能力是比较低的,如果再不加以指导就把学生推向批改作文的阵地,势必出现胡改乱改的现象,但将批改的门槛设立得太高,那么将批改权力下放学生又会成为一句空话。笔者认为,学生在批改作文时主要抓好三个原则。

(1)作文是否通顺流畅。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极高,希望学生的作文做到“题材新颖”“思想深刻”“观点独特”“切合社会热

点”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标准拿来要求专业作家还凑合,要求初中学生就未免标准太高了。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写作》中提到了七到九年级学生的要求只不过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聪颖的学优生来说,高要求固然会出现高质量,但对于人数居多的普通学生来说,只要他能够清晰地叙述清楚一件事,有

条理地描写一样景物,清楚地表达观点,那也足够了,毕竟“一口吃不成胖子”。

(2)作文是否真实。陶西平指出:“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教育是一个驾驭、引导的过程,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写作》中提到了“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本来学生一直生活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不为难,那为什么学生还热衷于“造假写假”?因为相当部分校内校外评价者并没有看重作文的“真实”,反而一味追求作文的“意义”!

笔者曾经布置一篇题为《我的快乐星期天》的作文,交上来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假作文——有去帮家人捕鱼的,有公车上让座的,有拾金不昧的,有去敬老院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强调“事情很有意义,他们很快乐”。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星期天作文都是虚假的。

究其原因,学生都是担心“作文没有意义”,生怕老师要他们“重写”或者“打低分”,于是造假成灾、假假不休的现象出现了。笔者认为,与其追求意义深远的假作文,还不如写言之有物的真

作文。

(3)作文是否具有审美性。佳作可以带给读者深刻的愉悦感,能使学生从文章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产生往下阅读的动力,甚至对读者产生人格上的教育——这就是作文的审美性。

作文的审美性简而言之即通过文采产生的。在批改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通过修辞方式、表达方式、遣字用词、句法规范等方面判断文采,摘取出可供后来者学习的地方,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文采的含义是丰富的,不一定就是“华丽辞藻的大量堆叠”

“拟人比喻三五成行”“描写抒情议论一把抓”,质朴无华的语言只要能够直抒真情也是文采。

2.无机制不成风气。上述论述了培养学生批改意识的三个原则,这里着重谈谈保证“三项原则”运行的机制问题。中国有识之士不少,针对作文的有效建议也多,之所以难以推行,往往疏漏于落实机制。

(1)分组批改,合理搭配。组长必须选取能人担任,组员最好采取“强中弱”搭配,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人数过少则失去了分组意义,也不利于形成批改作文所需的集体智慧;人数太多则难以协调组员的时间、纪律、参与动力,更不利于组长的统筹工作。

分组的建立是作文批改活动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把组织建立到位,才能够保证辅导批改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可以针对具体班级情况,制定批改作文的奖惩制度,势必事半功倍。

(2)合力批改,鼓励为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尽可能主导小组合力批改至少一份作文,让每个组员都有作文评价的权利与义务,并强调在作文的评语中标注评价人姓名。后进生在学习上有“沉默是金”的习惯,如果没有近乎于强制的规定,所谓的合力批改将成为一纸空文,变相成为学优生的总揽工作,不仅达不到合力效果,还无形中增加了组长的工作量。

组员的评价必定是多角度的,针对学生写作能力比较低的状况,教师有义务控制好组员的“挑刺”程度,让组员多着眼于作文的精华部分,以免产生落井下石式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

(3)自省自改,反思为主。传统的评价模式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作文”,笔者主张这种模式可以修正为“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小组修改,教师辅助—作者反思、修改作文”。传统模式中,教师修改完毕作文训练就结束了。可我们也清楚,作文训练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结束也应以学生为终点,学生看完分数还不是完结的最好时候。

试问,学生面对批改完毕的作文,他是否同意所有的批改,他是否吸收了批改的精华部分,他能否纠正作文的失误不再犯?

面对种种疑问,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反思批改建议,对作文进行第二次修改。第二次修改作文,既是对集体批改作文的积极响应,也是进一步提高自身写作技巧的好方法。

读者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找到了作文的本质;批改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在自我修正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每个学生都曾经或者还存在着“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激情,放开他们的思想上的束缚,以“班刊”“校刊”为展示的平台,他们的作文一定会写得很好。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0(01).

[2]李子华.构建语文课程的第三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9(11).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写作训练
如何能让中学生写好作文
基于小学英语话题整合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中年段借助阅读教学开展写作训练二三法
运用讨论法强化写作训练效果
写作教学新法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