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实验设计
2015-06-18王林
王林
【实验目的】
1.探究并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感知虚像的特点含义。
3.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等效替代法的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以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支同样的电筒以便于判断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实验器材】
带轮子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筒,画好方格的塑板,背面有胶的彩色纸板,白纸。
【实验操作步骤】
1.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带方格的塑板上,对准刻度线,将亮着的电筒放在玻璃前,透过玻璃观察这个电筒成的像,像在哪儿?在玻璃板的后面,将底座转动,观察玻璃板的另一侧,将白纸放在刚才看到像的位置,纸上没有。这不是实际光线组成的,所以得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将底座复位,用另一个灭着的电筒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到当前电筒所成的像,直到与像完全重合。再换两个位置重做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像和物是等大的。
3.辅证实验:用彩色纸板粘在塑板上,让学生观察在镜中纸板的像占有几格,可清楚地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再利用方格數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很方便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利用数学中有关对称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实验效果】
实验简单操作性强,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得出结论。
【实验创新之处】
1.原实验中可见范围小,不能多角度地展示给学生观察,设计底座带轮子,可灵活方便向各个方向展示。
2.原实验蜡烛燃烧高度发生变化,像物难以重合。另外,烛焰不稳定。改用相同型号的电筒,易于重合且像清晰稳定。
3.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代替原实验中的大白纸,不用尺量,就能很快观察到平面镜中“对称的像”,能准确说明物像等距。纵线与平面镜垂直可直接观察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特点。
4.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实验探究过程快捷、准确,具有较强吸引力。
【实验教学反思】
“平面镜”一节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用光的反射定理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出虚像的概念,做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是关键。围绕本次实验对实验教学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反思: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地理解虚像,可以试着推到像,发现无论如何推不倒,再用白纸接像,使学生明白虚像的含义。
2.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过程,在探究物与像大小关系时,一定要强调“重合“的含义,所以多次实验体验“重合”。
3.方格纸方便准确减小误差,更加形象直观。
4.这个实验还有改进的地方,用亮且小的灯来做这个实验效果可能会更好。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