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切的目标是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前提与保证*——基于三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思考

2015-06-16杨梓生

化学教与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氯碱减负增效海水

杨梓生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福建 龙岩 364000)

适切的目标是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前提与保证*——基于三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思考

杨梓生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 龙岩364000)

基于化学课堂教学“重负低效”现状及成因,结合课时教学目标分析,阐述教学目标对教与学行为的指向、导引与监控作用;只有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阶段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适切的课时教学目标,并发挥课时目标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才能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

教学目标;减负增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

不少化学因教师缺乏“目标意识”,导致课堂教学“重负低效”。主要表现为:一是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脱离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是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缺失“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造成教学效益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在于强化化学教师的 “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是“课程意识”的要素之一,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能动反映。“目标意识”将促使教师自觉思考如何立足于课程制定课时目标,并在实践中反思课时目标。不难推断,教师“目标意识”的建立,始于对教学目标功能价值的认识。只有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价值,才会重视教学目标。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阐释教学目标的功能价值。

一、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怎样的功能?相信不少化学老师听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规定着化学学与教的方向,支配着化学教学的全过程。”[1]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案例1]教师甲设计的“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常见化学反应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概括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与分析,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体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对立统一性;

3.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性。

认真分析此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它对教与学行为作了如下规定:

(1)起点与方式——以常见的化学反应、所观察的实验现象等为教学起点,以学生回忆、观察、交流与讨论及教师的引导为教学方式;

(2)对象与内容——包括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本质等知识,观察与获取实验事实的过程、归纳与概括等信息加工方法,体验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性、氧化还原的矛盾性以及化学变化的规律性等;

(3)达成的标准——能够从化合价变化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体验到氧化还原的统一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性,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这一“达成的标准”,不仅指明教学时 “应将学生引向何处”,而且为监控、评价教学是否让学生“达到何处”提出明确的要求。

因此,教学目标同时对教与学行为的起点与方式、对象与内容、达成的标准起到指向、导引与监控作用。作为教师,只有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功能并建立“目标意识”,才会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从而开展优质、高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对达成教学“减负增效”的价值

由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起到指向、导引与监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将决定教师立足怎样的教学起点、围绕怎样的内容要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设计科学、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称之为“适切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指导教学的规划、实践与评价,从而有效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前提与保证。

1.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减负”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期望通过活动教学的标准与要求。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果未能扣紧学生实际、课程标准和教学阶段要求,必将增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因要求高而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案例2]教师乙设计的“氮的循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了解氮的固定;

2.掌握N2、NO、NO2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重点);

3.理解有关NO、NO2与O2和H2O反应的相关计算(重点、难点)。

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老师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依次落实三条目标。为落实第3条目标,教师先演示NO2与水作用、NO2与O2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与水作用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计算所形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后安排根据NOx与O2混合气体溶于水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求NOx与O2的体积比(此阶段耗时约20分钟)。虽然执教的是重点中学高一实验班,但学生学习显得非常吃力。从教学现场看,不到20%的学生能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到10%的同学能够计算出NOx与O2的体积比 (只求出一种情况)。这是为何?核心原因在于教学目标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对于氮氧化物的新课学习,学生无法快速内化NOx相关性质,更不可能掌握NOx与H2O、O2反应的综合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一种物质过量的计算)。

出现如此状况,不得不思考究竟是课程标准的问题还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的问题。为此,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研究了课程标准与教材。对于含氮物质,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的学习要求;鲁科版教材(下同)则以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入手,引出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进而介绍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性质、氮循环与氮的固定的意义等。不难发现,不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正文及课后习题),均未提出氮氧化物相关计算的要求。因此,出现前述教学现象,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拔高了本课时学习要求,从而不仅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且教学低效。

对于本课时,怎样的教学目标算是合适?教研活动中,在重新梳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界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氮循环图的阅读,了解自然界中含氮物质及其氮元素的存在形态,并能简述含氮物质转化的途径;

2.根据氮气反应的条件,认识N2的稳定性;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认识含氮物质的主要性质及其转化条件;

4.在阅读教材基础上,了解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了解氮的固定形式及其对生态与环境、人类与社会的影响。

上述教学目标并未涉及NOx计算,而是强调认识自然界中氮循环途径、涉及的含氮物质及其性质与转化、氮的固定形式及对人类、生态和社会的影响。此目标紧扣课程标准要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是较为适切的课时目标。相信这样的目标定位,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起到很好的作用。

还需追问的是:教师为何将NOx相关计算作为本课教学要求?很显然,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课标意识”,没有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二是受教辅练习影响,将教辅练习中NOx计算作为本课内容。当然,对于后者,归根结底是教师缺乏“课标意识”。

2.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增效”的保证

教学目标规定课时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引领教师规划相应的途径达成教学要求。于是,制定一个全面的、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目标,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际看,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的、高层次的目标,被习惯于“知识取向教学”的教师所忽视——表现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从经验、考试及教材表层出发,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这样目标指引下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将忽视学生核心认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案例3]老师丙设计的“海水中的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知道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多样性;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总结食盐在生活、工业的重要应用;

3.通过工业流程图和实验,理解海水提镁的化学原理及镁的化学性质。

基于上述目标,教师用12分钟介绍海水中的元素、存在形态及功能,用5分钟介绍氯碱工业,用8分钟介绍提取镁的价值,用8分钟介绍海水提取镁的流程及其反应;用10分钟讲授镁的性质并演示实验。这样的教学,反映出教师将氯碱工业的原理、海水提镁的相关反应及镁的化学性质作为重点。从教材表层(所呈现的内容)看,这样的教学似乎合理;而且,从知识考查角度看,不少练习与考试重点关注的也是这些内容。

查阅课标标准,高中必修化学并未提出镁的制取与性质、氯碱工业等相关要求,只列出“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等要求[3]。教材编著者也指出:本节教材在介绍碳、氮和硫等常见无机物基础上,拓展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认识元素存在的广泛性、海水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海水提镁发生的化学变化、提高生产效益等的讨论,体会化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工业生产的真实情况、初步认识化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4]。由此看来,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氯碱工业原理、海水提镁的原理及镁的性质等是不够合理。

根据前述分析,海水中存在的元素、提镁工艺、镁的性质及氯碱工业等是落实 “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的载体,本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实验,了解金属镁的还原性;通过海水提镁、氯碱工业的研讨,认识海水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学会关注和珍惜自然资源;通过教材“交流·研讨”、“化学与技术”栏目,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化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价值。故课时教学目标应是:

1.通过阅读与交流,知道海水中化学元素种类的多样性及氯、镁元素的存在形态;

2.通过实验观察与阅读,了解镁的重要性质、镁合金的重要用途;

3.通过氯碱工业、海水提镁流程的分析与讨论,了解氯碱工业、海水提取镁的化学原理,认识海水中氯、镁元素存在形态及含量与氯碱工业、海水提镁流程与原理的关系;

4.在总结海水提镁的途径与原理的基础上,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化的作用,感悟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价值。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镁的性质,更强调学生通过氯碱工业和海水中提镁流程的分析,认识到海水中物质存在形态与含量、镁的性质等对提取这些物质途径与方法的关系,从而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变的作用、化学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价值。从教学迁移价值看,后者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具普适性的意义。

综上分析,“减负增效”的教学,强调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指向、导引与监控作用,并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阶段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适切的课时教学目标。然而,目前很多老师由于缺乏“目标意识”,未能开展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没有掌握教学目标制定的技能,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不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或将课时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摆设,导致课堂教学“重负担、低效率”的现状。

[1]毕华林等.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3

[4]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教师用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11:141

1008-0546(2015)06-0008-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5.06.003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课例反思培育中学化学教师课程意识的行动研究”(FJJK14-222)成果。

猜你喜欢

氯碱减负增效海水
天然气制氢在氯碱产业中的作用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氯碱装置节能降耗措施的探讨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海水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
2014年《中国氯碱》总目次
燃氢炉在氯碱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