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研究
2015-06-15杨翠芬
杨翠芬
[摘要]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也是容易感染HIV的高危群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继续蔓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问题,包括HIV感染及艾滋病人检出率较高,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等;同时探讨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的预防干预措施,包括强化宣传教育,有效落实防治工作;规范化管理流动人口,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关键词]预防干预;艾滋病;流动人口
艾滋病由HIV病毒感染所引起,具有危害性大的特点,目前尚未出现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为了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则需要积极预防该病的传播。因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经常发生改变,在预防控制流动人口的艾滋病传播工作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问题及其预防干预措施,以供参考。
1.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
我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问题具有以下特征:
1.1HIV感染及艾滋病人检出率较高
流动人口在HIV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提示流动人口为HIV传播、感染的高危群体,目前流动人口中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检出率仍在上升,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干预,则将会成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
1.2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
流动人口难以获得稳定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对于艾滋病的了解极为有限,部分流动人口甚至无法正确判断艾滋病传播途径。如此一来,不但会增加HIV病毒的感染率,也会导致这一特殊群体对艾滋病产生非正常的恐惧感,并歧视艾滋病人。一旦艾滋病人受到歧视,将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1.3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为较多
造成流动人口极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包括临时、多性伴及商业等高危性行为,在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此外,由于流动人口不具备自愿接受HIV检测意识,因此可导致这一群体中的艾滋病病情隐蔽性强,且传播的危险性更大。
2.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的预防干预措施分析
2.1强化宣传教育,有效落实防治工作
强化宣传教育有利于让流动人口更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自觉配合艾滋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强化宣传教育。
(2)有效落实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2.2规范化管理流动人口,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规范化管理流动人口是解决艾滋病在这一特殊群体中不断传播的根本途径,在管理好流动人口的同时,还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避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尽量消除流动人口对于艾滋病人的歧视。
(1)政府部门应与计生部门、公安部门、疾控中心及医院等联合组建艾滋病预防干预网络,登记所在辖区的流动人口,以便集中管理流动人口居住环境,保证居住区的治安及卫生处于受控状态。各个部门要注意协调好管理工作,强化流动人口艾滋病检测,在预防干预网络内部公开信息,并向常住户口的所在地说明情况,从而实现流动区与常住区的协同管理。同时要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注重改善流动人口居住区的生活环境与卫生防疫状况。如查出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则立即进行告知、随访,进一步做CD4检测。符合治疗标准者则及时转介到专门的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发现留守儿童感染HIV,则应给予特殊关怀与帮助,减少患病儿童受到的歧视。
(2)心理疏导。在确认自身感染HIV或患有艾滋病后多数流动人口可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恐惧、沮丧等情绪,再加上受到病痛的折磨,因此容易出现情绪异常及性情大变等表现,部分人群可能会产生报复社会的举动。对此,医护人员应强化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并告知家属注意悉心照料患者,从心理上与精神上支持患者。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建社会支持网络,让患者可以在支持网络中感受关爱、宽容,避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他人歧视的眼光,从而在缓解心理困境的同时避免出现过激行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控制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问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在预防艾滋病时,应考虑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以便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减少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