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网络舆情研判与导控研究*

2015-06-14胡晴云安亚彬

法制博览 2015年28期
关键词:研判舆情分析

胡晴云 安亚彬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目前网民人数持续增长,简便快捷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信息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数据量日益庞大,网络信息来源多样,造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同时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传播分裂国家、煽动民族仇恨、损害国家形象、扰乱社会秩序等思想,手段隐蔽,传播迅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上种种现象都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场所和犯罪对象,网络也是舆论斗争的重要阵地。而基层公安机关基础工作薄弱,利用网络舆情调查分析、引导规范的意识薄弱,缺乏相关网络基础知识和舆情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方式单一,措施粗放,导致舆情应对被动,错失良机。公安机关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分析研判,正确导控。

一、舆情信息监测搜集

互联网络每日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力争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直接决定舆情导控工作的效率和结果,目前公安机关搜集信息仍然以手工搜索为主,当然加强研发网络舆情搜集技术与工具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搜集制度是必要的。

首先要加强网上巡查制度,日常信息搜集通过专用搜索系统、搜索引擎和重点网站监看相结合的方式,搜集舆情热点,涉警涉稳信息和倾向性言论,查看舆情信息传播规模,扩散速度等,获取日常舆情信息实况。除了日常巡查,特定事件的舆情信息通常会有一些集中传播的场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这些特殊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群的收集,往往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重要的信息。敏感时期加强对重点网上公共空间的专项监看,可以提供舆情内容,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对某一时期热点舆情信息,尤其是涉及本地的舆情信息,进行专题巡查,全面获取某一热点问题的详细内容。

其次明确信息搜集的目标,一要研究与明确舆情信息搜集的范围与内容;二要研究与确定舆情搜集的渠道与方法;三是构建科学规范的网络舆情搜集工作流程与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搜集信息过程中要注重直观、量化的数据基础,搜集的信息要科学、精准、及时、全面、深入。

二、舆情信息分析研判

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对获取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深层次的鉴别、分析、研究、判断,确定有用信息用于决策的过程。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数据量庞大,内容多元化,结构复杂,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舆情现象隐含的本质,有针对性的收集舆情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各类犯罪信息,公安业务信息,社会信息等进行归纳、总结、研判,获取对公安工作有用的信息。它通过将各种基础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转变成具有预警性、前瞻性的综合信息,从而为警务工作指引工作方向,提供有力支持,为警务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分析研判首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甄别,全面综合分析研判信息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的分析判别,合理预测信息的变化趋势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研判可以从定性分析研判和定量分析研判两个方面进行。

(一)定性分析研判

定性分析研判用于分析舆情真伪、价值度、危害度等,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①信息可信度分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分析研判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鉴别信息来源的方式,分析信息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等方式,判断信息真假。②信息时效性分析。根据信息反映情况,去除无效信息,判断信息紧急程度。③信息价值度分析。信息反映情况有无使用价值,参考价值或潜在价值,有价值信息区分其价值重要程度。④信息危害度分析。对各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损害党和国家的声誉、损害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危及人身安全的信息,依据其信息内容危害性、发布平台影响力和扩散情况等指标,分级研判。⑤信息关联分析。通过历史资源的获取与分析,研判分析该舆情与历史舆案情之间的关联。⑥信息发展趋势分析。合理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是立即消失,逐渐消失还是高涨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研判

定量分析研判用于分析特定舆情在区域、行业、时间、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①按区域分析。按照舆情信息关注的地域或影响的范围来分析。②按行业分析。按舆情信息关注人群所从事行业来分析,比如涉警舆情,包括重大刑事、涉恐、涉稳、治安、案件,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行政管理、民警违法违纪,公安机关出台的政策等各类信息。③按类型分析。按照某一时间热点问题专题分析。比如反腐,舆情分析就必须兼顾各个阶层,通过社会各阶层对特定事件态度和看法的分析提炼,得到全面科学的分析结果。④按时间分析。按照舆情信息所影响的时间来分析。⑤按年龄分析。按照舆情发散或关注人群的年龄结构分析。⑥按性别统计分析。按照舆情发散或关注人群的性别来划分作分析。

(三)分析研判内容组织

分析研判内容描述避免主观臆断,避免简单粗放。不仅要有详实的舆情基本信息要素,对整个事件发生过程、动向有详细说明,搜集该舆情热度要素,了解事件影响力,网民反应,判断事件发展方向。还应该结合相关公安信息系统和资料,进一步挖掘事件相关人员的个人信息,对参与人员性质、涉及组织性质深入了解,挖掘其幕后策划的国内外背景等,具体内容组织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研判内容模块组成

三、舆情信息导控

(一)舆情导控的必要性

舆情导控包括舆情引导和舆情控制。首先明确公安舆情导控是公安部门根据舆情产生、发展规律,采取专门的工作方法,规范和引领舆情发展的方向,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始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的一种执法行为。这种执法行为和言论自由、新闻舆论监督相辅相成。

其次,网络舆情产生的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其中存在各种虚假信息、模糊信息、别有用心的谣言和攻击性言论,这种言论很大程度影响舆论受众的认知和理想分析能力。同时网络舆论传播者的信息不对等和种种浮躁心态、利益阶层不同、仇富仇官心态等都影响舆情良性传播,在别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下,形成的舆情信息并非是正确的,往往参杂很多负面因素甚至危害性极大的信息,这些舆论的走向关系社会民生,国家稳定,是非常有必要进行导控的。

(二)舆情引导

舆情引导要“防”、“疏”、“堵”相结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网络舆情,要注意“防”、“疏”、“堵”的关系,不能一味的“堵”,也不能出现问题才去“疏”去“堵”,更要注重“防”,注重“防”、“疏”、“堵”三者的融合。

舆情引导要认真分析舆情特点,注意方式方法,引导过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职责明确原则

在舆情危机发生时,公安部门作为政府执法机构,在舆情回应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危机状态下政府部门担责将会极大程度建立公众信任感,稳定民心,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这种信任在接下来的信息发布,引导控制过程中都会产生良好效果。反之,如果急于推卸责任,掩盖事情真相,将激发公众负面情绪和探索事情真相的热情,造成事件激烈爆发,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2.时效性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如果错失舆情引导的黄金时间,网络舆情中的各种失真信息、负面信息伴随公众的不安焦躁情绪将迅速扩大,这种扩展是裂变式增长的,随着时间推移越演越烈。公安部门在其中的缺席将可能导致真相埋没,负面信息大量传播,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公安机关要建立健全监控制度,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正确权威信息,杜绝谣言蔓延。

3.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透明是防止谣言的有利武器。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信息不对等造成交流沟通障碍,坚持信息公开,坚持信息客观准确,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积极发布信息,广泛发布信息,可以有效制止谣言传播,安定社会秩序。

(三)舆情控制

目前网络社会中信息发布门槛低,渠道多,传播迅速,任何人或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信息,过度的控制也可能引发公众猜疑,促使谣言传播,所以要树立正确的舆情导控意识,控制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舆论,而是为了达成预期目标而采取协调手段对舆情加以规范和引导。实行舆情分级分类处理,比如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网上信息的控制;对游行示威、维权上访、警民冲突等群体性事件网上信息的控制;对引起炒作的社会热点类网上信息的控制。依据事件性质、发展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不同的应对机制。

(四)舆情导控联动机制

突发危机事件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媒体、公众共同参与其中,扮演不同角色。而舆情信息的正确导控离不开三方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政府是危机事件的处置者,信息控制者,掌握更加全面、更加详细真实的信息。媒体是危机事件的传播者,掌握极大话语权,关系舆情事件发展、走向。公众是舆论形成的主体,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决定舆论引导的成败。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寻求三方对话途径可以有效进行舆情导控工作。

[1]阮世祝.加强公安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J].公安研究,2012(7).

[2]陈光明.加强网络涉警舆情应对工作之探析[J].公安研究,2013(6).

[3]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4]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王永杰.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6]黎慈.网络涉警谣言的应对机制研究[J].公安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研判舆情分析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舆情
舆情
舆情